桃溪石參

桃溪石參

桃溪石參俗名黃瓜參、白石參。石參又俗稱石參莖,其學名為貓尾草,又稱貓尾射、布狗尾,為蝶形花科植物。

拼音名

Shí Shēn

別名

石豇豆、岩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紫花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xostigma griffithii (Wight) Clarke [Didymocapus griffithii Wight]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紫花苣苔 半灌木。莖高20-10cm,四棱形,被短毛。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較大的葉柄長約5cm,較小的葉柄長約5mm,被短柔毛;葉片膜質,長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19cm,被短柔毛;葉片膜質,長橢圓形或狹卵形,長4-19cm,寬1.8-19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偏斜,邊緣小鈍齒或小牙齒,上面被粗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沿葉脈較密集。聚傘花序在莖上部腋生;花序梗長2-10cm,被短柔毛,有2-10花;苞片小,線狀披針形;花梗長1-1.5cm;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相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或淡黃色,長3-3.8cm,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面無毛,具紫色斑紋,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對,花葯成對連著;子房長圓形,無毛,柱頭2。蒴果狹長形,長6-12cm。種子小,兩端各具1條長約1mm的毛狀附屬物。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50-2600m的潮濕林中樹上或山坡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濕熱瀉痢;肺熱咳喘;跌打腫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