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象山又稱象鼻山,位於桂林桃花江注入灕江處。象鼻山早在唐代已經是遊覽勝地,擁有近千年的開發遊覽歷史。
1986年成立象山公園管理處,2001年象山與伏波山、疊彩山合併稱為象山景區管理處,2007年與濱江景區分制後沿用象山景區管理處。2014年,兩江四湖景區和象山景區 在上級公司——桂林旅遊發展總公司和桂林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的指導下,開始著手進行5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並決定將象山、疊彩山、伏波山和兩江四湖,組成“兩江四湖·象山景區”,統一管理、規劃及銷售轄。以象鼻山為主體的山石洞穴、亭樓寺院、園林綠化園地,總面積2.99公頃。園門為水泥石米牆柱、硬脊斜山坡頂、綠琉璃瓦、仿古牌樓式建築,上額題篆書“象山水月”。象山景區占地面積14.33公頃,水域面積9.42公頃,綠化覆蓋率達92%以上,景區緊鄰市中心最核心商業區,東鄰灕江、七星景區,南鄰穿山、塔山,西鄰灕江大瀑布飯店、杉湖,北鄰伏波山、疊彩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景區有景區內有四個出入口(大門、二號門、三號門、雲峰寺門),以象鼻山為主體景觀,景區目標是力致於成為集觀光、體驗、休閒、購物、民俗旅遊為一體的多元化國際精品旅遊景區。
景點特色
象鼻山景點因有一座酷似大象的象鼻山而得名,象鼻山位於桂
林市灕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以其獨特的山形和悠久的歷史成為桂林城徽標誌。位於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內留存摩崖石刻50餘件,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鐫刻洞中。水月洞與水中倒影宛如一輪明月,自古有象山水月的美譽,宋代薊北處士有詩讚:“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2013年9月象山景區獲央視新聞頻道網路評選的“中國最美賞月地”稱號。山頂上建有明代的供奉普賢菩薩的普賢寶塔,大象托寶瓶寓意吉祥美好,它也成為了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在桂林戰役的歷史見證者。自宋代象鼻山山腹內成為駐藏中國米香型代表酒——桂林三花酒的天然酒窖,至今藏酒千噸。
花團錦簇、四季飄香的愛情島位於景區北側,占地面積15000㎡,瀕臨灕江,是觀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觀景點。島上環境優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人談戀愛的最佳之處,故稱之為愛情島,“愛情島”是桂林的母親河“灕江”孕育的傑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愛情的搖籃,在這裡,遙遙相對的“象山水月”為愛情作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如今象山景區成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愛情島更是人們婚慶、攝影的外景之地。戀人們在象山水月的見證下,在此許下愛的誓言。走進神奇象山,為您打開傳奇的吉祥之旅!
名稱及傳說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象鼻山因在灕江之濱,原名“漓山”。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唐代詩人、桂管觀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與陝西臨潼的“驪山”音同,為避其誤會,又取風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後又將“宜山”寫作“儀山”,因古文“宜”與“儀”通,音也一樣。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風土記》中說,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歷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見,估計是民間的俗稱。 明朝孔鏞也曾在廣東、山西、貴州等地任職。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詩,對象鼻山作了生動的描繪: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人們常常把象鼻山作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為桂林城的象徵與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國內外盛名遠揚,是遊人到桂的必游之地。 關於這座象鼻山,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相傳,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變化而成。它原是為天帝馱寶瓶的神象,給天帝當坐騎。有一年,神象隨天帝外出征戰,戰況異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將都受了傷,神象也為了保護天帝而負傷累累。到最後,天帝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傷痕累累的神象在戰鬥中與天帝失散了,由於過度疲勞,病倒在了桂林。正當大象生命垂危的時候,一對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從灕江里的鯉魚精那求來了它的鬍鬚,製成充滿精氣的米粉,伴以清澈的灕江水來餵養寶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寶象慢慢恢復了健康。當時的桂林灕江,水中妖精經常興風作浪,時有洪水暴發,弄得村民們的房子、農田被淹,苦不堪言。為了報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灕江,最終降服了一眾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幫助農民們耕田勞作,疏通水道。在寶象的幫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過上了幸福安定、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歡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決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於神象的保護,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處尋找神象的蹤跡。一支天兵天將來到桂林發現了正在為農民們耕田勞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時也感到非常的驚訝。一個天將首領問:“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護天帝勞苦功高,為何還要在此幫當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賞,過些輕鬆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雖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樣也受恩於桂林的老百姓,是他們救了我,為我求來了恢復精氣的食物,為我療傷,讓我得以康復。他們需要我,有我的守護,水妖們才不敢作亂,他們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對天帝已鞠躬盡瘁,現在天庭的戰鬥已經勝利結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來守護他了。你們回去吧。就說我神象此生決定待在桂林守護桂林的山水,跟百姓們在一起。”天兵天將見神象留意已決,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報信去了。 天帝聽說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嘆不捨之餘,也感恩於神象對他的保護之功。於是天帝命普賢菩薩去往桂林,將天帝手中其中一個最厲害的法器九轉鎮妖塔賜予了神象,可鎮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後,也再也沒有離開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為他們耕田治水,快活的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偉的象鼻山。遠遠望去,象鼻、象身處處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據說就是天帝賜予的九轉鎮妖塔。其實,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實心磚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所以叫“普賢塔”,也叫“寶瓶塔”,有鎮水,保平安的意思。
鑒真 大師與 象鼻山
曾六次東渡日本講經傳法的鑒真大師與象鼻山頗有淵源。象鼻岩側面的山壁上據說是鑒真大師的造像。鑒真(688—763年)原是唐代揚州大明寺的律學高僧,俗姓淳于,江蘇揚州江陰縣人,他14歲出家為沙彌。他應日本來我國留學僧人榮睿(ruì 音瑞)和普照的邀請,五次設法東渡日本講經傳播戒律佛法,他的前五次東渡均因人為破壞或惡劣天氣而歸於失敗。當時他已年逾六旬,病魔纏身,視力衰退,然而壯心不已,於是他從福建繞廣東到桂林,在象鼻山下現在的雲峰寺住了一年多,嶺南14州的南選使節,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員與選舉試學者數百人集中桂林,當時都得到鑒真大師的授戒。一年後,鑒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鑒真和尚在桂林這一年,成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在中日兩國佛教和文化交流史上,鑒真法師是個令人崇敬的人物。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井上靖,以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事跡為題材,寫出名著《天平之甍(méng 音盟)》,並拍成電影。1980年秋天,日本攝製組曾到桂林拍攝外景,將一千二百多年前鑒真桂林之行,搬上了銀幕,讓人們重溫這段難忘的歷史。
主要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後山有一個高19米,寬3.3米,長13米,南北對穿半封閉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後側故而得名象鼻岩。
在象鼻岩的石壁上刻有歷代詩人的詩作,其中便有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為送好友嚴謨出任桂管觀察使時所作的《送桂州嚴大夫》。 韓愈雖未到過桂林,卻有詠桂林的詩,可見在唐代 ,桂林山水也已名聞遐邇,令人嚮往。 其中“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巧妙地將碧澄蜿蜒的灕江譽為仙女飄飄的裙羅帶,將桂林的山比作女子頭上的碧玉簪。這兩句詩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狀之特徵的,現已成為描寫桂林山水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佳句。
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有一個卷篷式的半圓大洞,每當月明之夜,與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個大圓形,如一輪明月靜浮水上,故稱“水月洞”。水月洞長17米,高約12米,寬達10米。唐代文學家元結在象鼻岩用篆書刻有“水月洞”三個字。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約二億年前,象鼻山露出地表,山體前段裂隙較多,在地下河水長期的沖刷侵蝕下,逐漸形成這個大溶洞。桂林雖然處處有山,山山有洞,但像水月洞這樣有水穿行,可乘舟而過的石洞卻不多。洞內面積雖不大卻匯集了歷代著名詩人的佳作,現存摩崖石刻50多件, 其中宋23件, 元代1件, 明代12件, 清代14件, 民國2件。內容有題詩、填詞、題榜、銘文、傳記、營繕紀事等,是廣西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月洞在古代還是桂林的一處老碼頭,據說,每到科考時節,各州縣的考生都會匯集到桂林來趕考,人稱“考相公”。當時的考生,有錢的騎馬,沒錢的走路,而更多的人選擇坐船。所以每年8月科考時節,灕江上滿眼皆是舟船。夜幕下,江面上,漁火點點,書聲琅琅,一天,一位相公在水月洞內讀書,一個船家出了一幅對聯來考他:“象神望穿江底月”,相公聽後脫口而出:“鯉魚驚破水中天”,船家聽後大喜,說相公此行一定高中,果然他便是當年桂林的頭名狀元——劉福姚(清代),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水月洞內留題了“讀書處”三字榜書。
洞內最早的石刻是唐代元結的“水月洞”題字。最有趣的當數宋代張孝祥和范成大的題詩。水月洞岩壁上刻有張孝祥的[朝陽亭記]和[朝陽亭詩],1165年張孝祥到桂林任廣西經略安撫使兼靜江知府,[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南宋著名詩人],在桂林任職兩年,1167年他將離職而去,於是好友張維便在水月洞旁的風景亭內為他設宴餞行並為此亭命名,因新亭座落在象山的東面,每當旭日東升,正好沐浴在陽光之中,於是張孝祥就將此亭命名為“朝陽亭”,將水月洞也改名為“朝陽洞”,並為此寫了《朝陽亭記》和兩首詩題刻於水月洞的象鼻一側。
6年後,范成大到桂林任靜江知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他特別注重景區的建設,他認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傳,而且在桂林的隱山早已有過朝陽洞和朝陽亭了,不應重複,他認為張孝祥這樣隨便改名,做法不妥,便將洞名又改回水月洞,並寫了《復水月洞銘》題刻於洞中。從此水月洞之名一直保留至今。
除此之外,洞中最著名的詩是宋代薊北處士的《和水月洞韻》,詩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這首詩將水月洞最美的景致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明月當空的晚上,人們看到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相互輝映,讓人有一種人行月里水如天的感受,這就是著名的象山水月。這首詩至今仍廣為流傳。
水月洞有石刻50多件,多數屬於宋人題刻。說到宋代詩詞,不得不提的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他特別嚮往桂林山水,但卻沒有機會來,刻在水月洞內陸游的書札,共四幅,行文為飄逸而又雄勁的行草書,堪稱桂林石刻中的精品。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浙江人,是我國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雖未來過桂林,但卻非常嚮往桂林山水,刻在水月洞崖壁上的詩和信札,是他寫給在桂友人杜思恭的一封信和七首詩。但非常可惜,陸游的詩扎已模糊不清,現在桂林市文物工作隊正對此類石刻進行搶救性的修復,所以我們也呼籲人們要保護文物。
象鼻的外岩崖上還刻有清代廣西布政使黃國材的“放生池”大型榜書。他特別擅長大榜書,在桂林獨秀峰的“南天一柱”摩崖石刻也是他的作品。
邊上還有泰國華僑丁耀江老先生1984年題刻的“象山水月”四個大字。
在我們的左上方題刻的是清代桂林知府倪文蔚篆體的《皇清中興聖德頌》碑,高257厘米,寬752厘米,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一幅,他站在清政府的立場抨擊太平天國,說他們是“群盜”和“娼亂”。
公元1637年,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曾3次造訪象山,為的就是能得到這些石刻的精美拓片。
普賢塔
普賢塔始建於明代,為喇嘛式實心磚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塔高13.6米,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菩薩像,像的上端有“南無普賢菩薩”六子真書,因此得名為普賢塔。在全國專門供奉普賢菩薩的佛塔,除了四川的峨眉山外就是我們桂林的象鼻山了!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普是普遍之意,賢是妙善之意,普賢菩薩以賢德著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專司“理”德,他發願十種:要為弘揚佛法而盡力,故名為“大行普賢”。關於普賢的身世《悲華經》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第八子與觀音,大勢至,文殊是親兄弟。普賢學得於行,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所以普賢好象,坐騎便是六牙白象,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普賢塔建於象山之巔,極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關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整座塔的造型又像一支寶瓶又名寶瓶塔。而大象在亞洲許多國家都是吉祥的象徵,大象馱寶瓶就象徵和平、美好和幸福。
送子觀音像
在象鼻山南麓雲峰寺後的崖壁上,有唐代“送子觀音像”一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也是桂林唯一有彩色的摩崖造像。更準確地說,這叫“訶利諦母像”。主像為訶(hē 音呵)利諦母,身著華服,頭戴天冠,雙手抱一小孩放膝上,端坐於蓮台上,身後有圓形火焰身光及頭光。主像兩側,各立女侍一人,頭梳髮髻,著寬袖長袍宮裝。龕外左右兩側站立兩小孩,雙手拱揖。
據說,古印度王舍城有位美麗的牧牛姑娘,能歌善舞。一次在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赴會的五百個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懷有孕,卻偏偏要強迫她起舞。致使她的胎兒墜地而死,後來她又被丈夫遺棄。她滿懷悲痛,發下毒誓,要在來世投生王舍城,吃盡城中幼兒,遂自殺身亡。後來她果然投生王舍城,為叉藥神將婆乞多之女,名叫“訶利諦母”。她與魔鬼半子迦結婚,生了五百個兒子。訶利諦母原是個惡神——母夜叉,是五百鬼子之母,俗稱“鬼子母”。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別人家的小孩,故又叫“暴惡母”。
此事驚動了釋迦牟尼,為解救王舍城的無辜幼兒,決定以慈悲之心,教化鬼子母。釋迦牟尼趕去勸她,但她根本聽不進去,不願改惡從善。釋迦牟尼見勸化不成,心生一計,趁她外出去吃別人孩兒時,把她五百個兒子中最心愛的一個藏了起來。鬼子母回來後發現少了一個孩子,十分想念,整日痛心嚎泣。釋迦牟尼乘機教育她說:“你要將心比心,你有五百個孩子,僅失去一個,就如此悲痛,你每天都去吃別人家的一個孩子,人家做父母的能受得了嗎?”鬼子母如夢方醒,幡然悔悟,再也不吃別人家的小孩了。她從此改惡從善,還保護天下所有的小孩都長大成人。她後來皈依佛門,並作了護法神。人們非常敬重她能痛改前非,給她建設送子殿作記念。中國民間因其是個多產母親,以鬼子母為守護幼兒的慈悲女神,便常將她作為“送子娘娘”或“送子觀音”來禮拜。
“西南保障”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書“西南保障”,為國民革命軍十五軍參謀長何宣於1935年冬天題刻,說明桂林自古以來都是南方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 何宣,字嘯夫,號桂生,1891年6月生於湖南益陽桃江縣大栗港鎮小石洞村的一個木匠家庭。5歲喪父,靠母親盧氏撫養成人。雖家貧,但勤學,善詩詞,精書法,書承何紹基帖體,頗具才名。他1911年投軍,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步科,與白崇禧、張治中、夏威、黃紹竤、葉琪等國民黨著名將領同窗。
1935年7月,時任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葉琪墜馬身亡,何宣前往廣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懇切地邀請他留在廣西,任第15軍中將參謀長、代軍長等職。1936年2月,國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陸軍中將軍銜和國民革命軍誓師10周年紀念勳章。
重返廣西後,何宣出任第15軍參謀長、代軍長,負責桂林及周邊縣的防務。期間,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軍官,結合時事或戰例講述《孫子兵法》。每次禮堂總是座無虛席,連走道都站滿了人。每當講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點出奇制勝時,何宣生動的講述常引起熱烈的掌聲和滿堂大笑。
為了有效防禦,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和運輸暗道。為了穩定民心,鼓舞鬥志,他在城鄉組織了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的梭鏢大刀民兵隊伍,又在象鼻山山門上,親自書寫並請石工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寬的“西南保障”四個大字,以表達抵禦日寇的氣概與決心。此碑刻被人們保存至今,成為桂林人們奮勇抗擊日寇的不可磨滅的印跡。
雲峰寺
雲峰寺位於象鼻山西南麓,是一座雙層頂馬頭牆,綠瓦紅梁的南方古剎。相傳唐代曾在此建溫靈廟,清康熙50年(1711),潘瑚到桂林任廣西撫標右營中軍守備,在桂七年後,偶於秋初聞文昌門外所謂象鼻山者,可以滌煩襟,遠塵俗。遂經歷其地,見大士之像獨坐山巔,並無片椽,予不禁惻然,於是購材鳩工,建樓房暨僧舍數間;宋代曾是文人方信孺的別墅,取名“雲崖軒”;明代萬曆年間建“范方祠”;光緒末年,因住尼姑,改名為福胤庵。寺內先後有佛、道及盤王諸像,是桂林著名的古剎之一。現存寺宇是1978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參照原建制改建修葺,為二進五開間、硬山式二層仿古建築。內有中庭,小院,依崖而圍的放生池,後寺岩壁上,有唐代送子觀音摩崖造像。
清鹹豐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國軍圍攻桂林,將南路前線指揮部設在雲峰寺內,雲峰寺成為太平軍路經桂林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桂林雖然處處有山,但唯獨象鼻山是一座平頂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時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頂平整,適合放置武器炮彈,便以象鼻山做為主攻陣地,在山頂普賢塔的四周布陣攻打桂林長達34天,在塔身四周有許多太平軍攻打桂林時留下的炮洞,還留下了許多圖文資料和當時使用過的武器炮彈等,為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依據。當年太平軍乘夜色撤圍時,給清軍唱了一場調虎離山之計。太平軍撤兵時,在普賢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擊鼓作響、引燃長短不齊的火繩依次鳴炮等計謀掩護太平軍安全撤離,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軍才發現中計上當。
現在雲峰寺二樓闢為《太平革命在桂林》專題陳列館,其匾額為國畫大師劉海粟所題。展出太平軍曾使用過的武器、炮彈、戰旗及有關文字、圖示等,為了解和研究、陳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愛情島
花團錦簇、四季飄香的愛情島位於景區北側,占地面積15000㎡,瀕臨灕江,是觀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觀景點。1983年桂林市政府為了保護灕江,為河道清淤時用泥沙堆積形成小島,島上環境優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人談戀愛的最佳之處,故稱之為愛情島。“愛情島”是桂林的母親河“灕江”孕育的傑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愛情的搖籃,在這裡,遙遙相對的“象山水月”為愛情作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今象山景區成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愛情島更是人們婚慶、攝影的外景之地。戀人們在象山水月的見證下,在此許下愛的誓言。聞著桂花清香、聽江水呢喃、觀碧空皓月、品美酒醇香,該是一種怎么樣的愜意之情!
站在愛情島上遠眺,象山遠處,您還可以看到穿山和塔山。穿山的半山腰也有一個溜圓的石洞,就像是懸掛在半空中的月亮,稱為月岩,穿山的月岩與象山的水月洞並稱為灕江雙月,一個是半空中的月亮,一個是水面上的月亮。整座穿山像一支倒置的花瓶,所謂平安是福。與穿山相對的塔山,整個塔山山形特別像一隻烏龜托著一座寶塔過江,此塔為明代萬壽佛塔供奉南無無量壽佛,意喻福壽延年。這一景稱為“一水抱三山”。1979年我國發行的50元外匯券上就是這一景。
三花酒窖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寶,象鼻山山腹是一個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積約3000平米,冬暖夏涼,常年溫度保持在18-19攝氏度,早從宋代開始就作為官窖用以貯藏三花酒。三花酒無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華民族智慧結晶,汲灕江之精、灕水之魂,成為中國米香型代表酒,被譽為“中國米酒之王”,(中國白酒分外醬香(茅台)、濃香(五糧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種型態。)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時期就被定為朝廷貢品,是桂林三寶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噸。明代應天府通判張鳴鳳稱象山酒窯為“醉鄉”,在象山腳下結廬而居。
民間在過去把三花酒稱作“三蒸酒”、“三熬酒”,後才改稱“三花酒”的,那是由於古代沒有酒度計,釀酒師們便總結出了“觀花論酒”的經驗。當酒的度數在55—60時,由於液體表面張力,酒面晃動便泛起數層酒花,經久不散。這時釀酒師們會說“起花了,起花了!”就開始接酒,“三花酒”便由此而來。酒花有粗花、中花、細花、堆花和不滿花、跑馬花之分。又以細花和堆花質量最佳。它具有“酒質晶瑩、蜜香清雅、入口柔綿、落口爽冽,回味怡暢”的特點。
因為窯藏需要保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所以現在只能隔門聞一聞酒香,每年過年前一周,桂林市就會在此舉辦隆重的三花酒開窖儀式,介時,市民遊客們都能到酒窖中打酒、品酒,以弘揚桂林的酒文化。
象山傳奇
沒有任何一種美麗能如象山那樣,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綻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能震撼著每一顆心靈!
象山景區歷時三年,耗資1.6億打造的大型超媒體夜遊景觀《象山傳奇》於2013年3月正式開業。在象山景區您可以同時欣賞到象鼻山日的秀麗,夜的奇幻。《象山傳奇》是國內首次採用全部基於音覺、視覺創意與科技所創造的夜間文化旅遊幻境項目,該項目是由2008年北京、2012年倫敦兩屆奧運會數字影像提供商及上海2010世博會等重大項目高科技數碼唯一指定提供商——北京水晶石公司提供技術支持,依託象山水月,通過聲、光、電當代最先進的視聽表現手段及影像技術,復活千百年來流傳在世的象山神話與本土的人文風情。是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中的濃重一筆,在2013年7月的廣西旅遊發展大會上得到了各界予會嘉賓的認可。
《象山傳奇》共分四個主篇章:遠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劇場、神象傳說。第一篇章——遠古桂林。藤蔓茂密的榕樹叢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場景。打造了一幅遠古桂林的百里風情畫卷!
第二篇章——神秘象寨。圖騰造型的神秘古象寨,在一片樹林掩映中閃爍著神奇的光芒,伴隨著有節奏的音樂產生奇妙的光影韻律,置身其中,如同幻境夢遊。
第三篇章——幻影劇場。濃蔭遮蔽的榕樹叢林裡,演繹著遠古桂林的形成,生命的誕生和古祭祀慶典。最新科技的幻影成像技術與真人結合演繹,將神奇的影像魔術推向極致。
第四篇章——神象傳說。利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新媒體手段和極具震撼的山體雷射表演,顛覆性地打造出從未見過的象山視覺奇觀,賦予了這座傳奇之山新的生命與色彩。
四個部分有機互配形成象山夜遊桂林文化的整體,但分別又以各自不同的視像元素,呈現完全不同的審美效果。
旅遊信息
景區購票說明
說明
象山景區門票價:60元/人次。
開放時間: 旺季(4月——10月)6:30——19:00 淡季(11月——3月)7:00——18:30
購票優惠政策:
根據有關檔案規定,以下相關人員憑有效證件可享受以下優惠:
1、現役軍人、離休軍人、殘疾軍人、烈屬、離休幹部持相應有效證件可免費入園;(此款適用國內軍人);
2、殘疾人持殘疾證可免費入園;
3、廣西70歲以上老年人持紅色《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年人優待證》可免費入園;
4、廣西60歲以上老年人持綠色《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年人優待證》可享受本景區門票五折優惠;
6、重陽節當天景區對廣西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免費開放;
7、1.2米以下兒童直接免費入園;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持居民身份證或學生證等有效證件可享受本景區門票門市價五折優惠(此款適用國內學生及國內留學生);
8、桂林市民持有效身份證免費入園,桂林市12縣5城區市民只需憑本人有效身份證免費入園;本地學生憑本人有效學生證免費入園;
9、其它優惠以當天掛牌為準;
市內交通
乘2、16、23、88路公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