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單竹

桂單竹

桂單竹節間具早落的針尖狀毛,脫落後密具乳頭狀突起,枝條簇生,稈用作編織。

基本信息

概述

桂單竹(B.guangxiensis Chia rt H.L.Fung)
【種中文名】:桂單竹
【種拉丁名】:Bambusa guangxiensis Chia et H. L. Fung
【種別名】 :吊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簕竹屬
【屬拉丁名】:Bambusa
【別名】:單竹、吊竹。
【描述】:稈高3m,節間具早落的針尖狀毛,脫落後密具乳頭狀突起,節下具白粉,節環密被向前的糙硬毛,籜環不隆起。籜鞘頂端鬆弛,截平或微凹,紙質,背面貼生稀疏的疣基毛,邊緣無毛;籜耳稍向外延伸,略粗糙,剛毛稍長,波曲狀,較纖細,脆而易落;籜舌極短,寬與籜鞘近相等,先端具細纖毛;籜葉反轉,早落,披針形,基部強度收縮,兩面無毛;枝條簇生,稈用作編織。
【分布】:廣西。

形態特徵

竿直立,頂端彎曲下垂,高2—5米;節間長40—60厘米,直徑1.5—3厘米,初時密被脫落性的疣基刺毛,後者脫落後,則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及乳突狀小疣點,竿壁厚2—4毫米;竿環平坦;籜環突起,密被一圈粗硬毛環;分枝多數簇生於各節,彼此粗細相似。籜鞘頂端截形或稍凹陷,先端紙質,背面密被棕色疣基刺毛,毛脫落後,則在籜鞘背面留有小凹痕和乳突狀小疣點,邊緣無毛;籜耳稍延伸,略粗糙,邊緣的燧毛為棕色,細長而波曲,基部粗糙,易折斷早落;籜舌極矮,與籜鞘先端等寬,邊緣具稀疏、極纖細的纖毛,此毛脫落可漸變為無毛;籜片外翻,易脫落,披針形,基部強烈收窄,呈倒心臟形或圓形,兩表面近無毛,惟背面常具明顯小橫脈。末級小枝具3—8葉;葉鞘長4—7厘米,背面縱肋突起,近頂端多少具脊,被易落的細長毛;葉耳明顯,呈鐮刀形,邊緣繼毛長6—8毫米,棕色,細弱,作放射狀伸展;葉舌頂端拱曲,全緣或具纖毛;葉柄短;葉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長8—16厘米,寬1—1.5厘米,兩表面均無毛;在下表面有時可見小橫脈。花枝未見。

用途

當地民眾用此竹劈篾編織竹器和綑紮柴草。

產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廣西興安縣華江區,沿千江和六洞河兩岸,呈野生狀態。模式標本采自廣西興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