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馬丁

格林·馬丁

馬丁·格林(Martin Green,1948年)男,教授,澳大利亞人,是太陽能電池領域的權威,被譽為“太陽能之父”。 馬丁·格林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超高效光電學研究中心主任。格林教授領導的團隊對光電的貢獻包括研製出世界上效能最高的矽太陽能電池並將幾種不同的太陽能電池技術產業化。格林教授發表了多部太陽能電池方面的著作和多篇論文,先後被授予多項國際大獎,包括:2002年度“正確生活方式”獎(又稱“另類諾貝爾獎”或“諾貝爾環境獎”)、 2007年度太陽能世界愛因斯坦獎及2010年度尤里卡領導力獎。2012年,格林教授被授予澳大利亞勳章,表彰他對光電學及在光電教育領域所做的貢獻。

人物簡介

格林·馬丁 格林·馬丁

格林·馬丁馬丁·格林 教授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在該大學超高效光電學研究中心兼任執行研究主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也是工程技術學院及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委員。同時擔任南玻集團經理。該公司專門生產並銷售南威爾斯大學研製的多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格林教授領導的小組對光電技術的實驗研究和商業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研製出了世界上效能最高的矽太陽能電池和組件,並成功經營了數家生產周邊產品的公司。

獲得獎項

格林·馬丁 格林·馬丁

格林·馬丁格林教授發表了有關太陽能電池的論著六部,有關半導體、微電子、光電子和太陽能電池的論文多篇,曾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1999年澳大利亞獎,2002年“優秀民生獎”(又稱“另類諾貝爾獎”),和2004年世界能源技術獎。在過去的15年裡,馬丁·格林教授經過不懈的努力將晶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了50%。鑒於在太陽能領域的傑出成就,馬丁·格林教授獲得了諸多的國際榮譽:1990年榮獲國際電工委員會的R.Cherry獎,1999年榮獲國際電工委員會的J.J.Ebers獎,1999年榮獲澳大利亞國家獎,2002年榮獲得正確生活方式獎(亦被稱為諾貝爾環境獎)。

人物經歷

1988年的一天,一個普通的中國學生敲開了馬丁·格林博士的門。正是這次敲門,敲開了太陽能世界的更廣泛的天空,成就了20年後中國的綠色首富,同時也上演了一段跨國師生情。
敲門的人,就是今日叱吒風雲的施正榮。當時,他被公派至澳大利亞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了馬丁·格林教授。
對於謙虛、能幹的施正榮,馬丁·格林很是喜歡。正是在馬丁·格林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施正榮攻克了“如何將矽薄膜生長在玻璃上”這一世界難題,於1991年以優秀的多晶矽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獲博士學位。
施正榮於2000年回國創業,將自己在太陽能方面學到的知識套用於實際,獲得了巨大成功。在2006年公布的《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榜”上,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第350位。遠超福布斯2005年中國首富榮智健的16.4億美元與胡潤百富榜首富黃光裕的14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新的首富。
可以說,正是馬丁·格林教授,將施正榮領進門了。真是一段有意義的跨國師生情啊!

個人榮譽

-1982PawseyMedal(AustralianAcademy)
-1988AwardforOutstandingAchievementinEnergyResearch
-1990IEEECherryAward
-1992CSIROExternalMedal
-1995IEEEEbersAward
-1999AustraliaPrize
-2000GoldMedalfromtheSpanishEngineeringAcademy.
-2000MedalofEngineeringExcellenceforDistinguishedAchievementintheServiceofHumanityfromtheWorldEngineeringFederation(Hannover,2000),
-2000-MillenniumAwardfromtheWorldRenewableCongress
-2002RightLivelihoodAward
-2003KarlBöerSolarEnergyMedalofMeritAwardfromtheUniversityofDelaware
-2006Finalist,EuropeanInventoroftheYear(togetherwithStuartWenham)

突出貢獻

從1982年開始,獲得澳大利亞科學院的勳章到2002獲得瑞典正確生活方式獎(TheRightLivelihoodAward,亦被稱為諾貝爾環境獎AlternativeNobelPrize)。其中,提高太陽電池轉換的效能和降低使用太陽能電池的費用,是馬丁對該行業做的最突出貢獻。

創業故事

世界太陽能之父

1974年,馬丁在澳洲南威爾斯大學成立了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小組,專注矽太陽電池的研究。而同在70年代,歐美國家遭遇能源危機,美國的對策之一就是投入史無前例的資金去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而我們,”馬丁回憶起實驗室成立早期,“由於資金不足,只能使用最簡單的設備進行,有些設備還是去廢棄金屬堆中揀回實驗室的。”儘管如此,在馬丁的帶領下,這個澳洲的小團隊也開始取得進展。“1983年,我們打破的第一個世界記錄就是在矽片的轉化效能上,兩年後,成功地把效能提高到20%。到現在能進而提高到25%—這個記錄我們至今還是世界範圍內的保持者。”
於此同時,馬丁實驗室還在思考如何將實驗成果推廣利用。馬丁和他的學生髮明了一種埋入式接點太陽電池(Buried-ContactSolarCell),這種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太陽電池的商業套用。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2000年9月,悉尼奧運村的650座永久性住宅屋頂上,安裝著峰值1kW的太陽電池。這些太陽電池使奧運村的住宅和標準設計的住宅相比,可以減少50%非可再生能源消耗量。此外,包括現在我們看到的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太陽能動力汽車也是得益於他們的發明。

播下太陽能種子

在對學生的啟迪上,馬丁絲毫不比他在科研領域上的表現遜色。而這種對後輩的啟發和引導,在某種程度上,是改變這個世界更有效的方式。馬丁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學有所成歸國後,帶領自己的國家朝清潔能源的路上前進。馬丁驕傲地告訴記者:“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6家太陽能電池的公司,他們的執行長或者財務長,都曾是我的學生。”
中國尚德集團施正榮,便是其中一位讓馬丁自豪不已的學生。
談到施正榮給他留下的印象,馬丁仍然記得和施正榮初次見面的場景。“他來到我的辦公室,問我是否有什麼工作可以分配給他。而我了解到他在我們學校的物理學院所完成的工作,很感興趣,就說服他繼續完成他的學位,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領薪水的研究員加入我的團隊。結果證明施沒有令我失望,他成了我所教過的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馬丁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則是心態開放、慷慨無私。最令學生們敬佩的一點,就是馬丁一直堅持自己作為科學研究人員的本色。從1982年到現在,各界的獎項大大小小馬丁拿過不下20個,名和利的光環卻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誘惑,不少國家都提供高薪厚職請他離開澳洲,轉而為別國服務,他一一拒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學家。”
至於現在的經濟危機會給太陽能行業帶來什麼影響,馬丁表示:“對於太陽能電池來說,無可避免會出現短期的供過於求。不過同時這也有助於整個行業進行自我調節,精簡和淘汰一部分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