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象類

根瘤象類,屬鞠翅目,象蟲科。本屬象蟲約15種以上,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各國種植豆科牧草及作物的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多年生豆科植物下或土表枯枝落葉下越冬。防治方法為隔離種植,在輪作規劃時,一年生豆科作物與多年生豆科牧草遠離,以減少成蟲在早期向一年生作物地遷移為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害蟲名 根瘤象類
害蟲學名 -

分布與危害

驢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 Gy11.)和條紋根瘤象(Sitona lineatus L.)屬鞠翅目,象蟲科。以幼蟲為害豆科牧草的根及根瘤得名。本屬象蟲約15種以上,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各國種植豆科牧草及作物的地區。我國已知分布新疆、甘肅。成蟲為害幼苗,咬食葉子和生長點,抑制植物生長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蟲為害根和根瘤,減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降低土壤肥力,當根瘤受害28%—91%時,植物根中含氮量降低9%—36%左右。由於根和根瘤被害,病原微生物易於入侵,引起植物病害,影響其越冬。

形態特徵

以驢豆根瘤象為例描述。成蟲體長4.2—6.2毫米,體黑色,被覆白色鱗片。喙短而粗,背中央有縱溝,複眼突出,兩複眼之間的寬度,大於前胸背板前緣之寬。鞘翅上有10條縱行刻點,除刻點溝上生有一排整齊的細毛外,縱行刻點之間還有2—3排突出於鱗片的細毛。卵長0.4—0.48毫米,寬0.36毫米,略呈橢圓形。初產時淡黃色,2—3天后變為黑色而有光澤。幼蟲體長5毫米,頭部淡褐色,全身白色被稀疏的黑色細毛。足,腹部略彎曲。

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多年生豆科植物下或土表枯枝落葉下越冬。越冬成蟲在4月上旬苜蓿萌發時出土活動,取食2—3天后開始交配產卵,產卵盛期在5月份。4月下旬卵開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卵期20天左右。幼蟲期約40天,老熟幼蟲6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初為化蛹盛期。成蟲最早羽化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旬,9—10月間,成蟲逐漸潛伏越冬。成蟲具假死性,一遇驚動就落地。雖然白天也活動,但取食主要在夜間,4月上旬對苜蓿的被害率極高,隨氣溫的升高,食量加大,溫度在15—20℃時最貪食。氣溫在10℃左右時,開始交配產卵,隨產隨配,產卵的適宜溫度為21—25℃,一雌能產卵258粒。卵散生,多產於靠近苜蓿根頸處土表或落葉上,有時產在植株的葉片上,卵粒變黑後落到地面上。幼蟲從卵中孵出後,很快離開地面,鑽入植物根部,主要以根瘤為食,將內部蛙食一空,也咬食根毛和主根,在主根上咬成凹陷或縱溝,有時還能鑽入髓部,或將根全部穿透。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法 (1)隔離種植:在輪作規劃時,一年生豆科作物與多年生豆科牧草遠離,以減少成蟲在早期向一年生作物地遷移為害。(2)早播:適當提前一年生豆科作物的播種期,早播可使其在被害前壯苗。一年生作物收割後,應快翻耕,以消滅地下的幼蟲和蛹。(3)施肥:播種前耕地時施磷餌肥料,能增加根瘤數目。據試驗,施磷錦肥料(135千克/公頃,以三葉草為食的根瘤象體重減輕40%—50%,雌蟲產卵量降低29%—42%(對照組產卵量186粒)。2.藥劑防治 (1)藥劑防治的適期:①為了保護天敵,可在早春成蟲出墊尚未產卵,天敵還未活動之前施藥;或秋後最後一茬苜蓿收割後,在茬地上施藥,以降低越冬蟲口。②為保護傳粉昆蟲,應避免在花期噴藥;或者在早上6前,晚上傳粉昆蟲不活動的時間施藥。(2)防治指標:據國外資料,幼蟲,每昆蟲網8—10頭,或植株的芽和葉子受害率達25%—30%時,應採取防治措施。(3)施藥方法:①50%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③50%可濕性西維因4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