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的第四核能發電廠興建案是1984年提出的。當時,台灣當局評估認為,包括現有三座核電廠在內的島內電力供應將無法滿足島內生產、生活用電發展的需求,因而決定興建“核四”。1992年開始執行這一興建計畫。但此計畫遭到民進黨的反對和抗議,民進黨還把反“核四”寫進了該黨的黨綱。
到2012年底為止,“核四”建設進度已超過總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台灣已為建廠花去數百億元新台幣,並已向外商定購了發電機組等重要設備。
規劃建設
第四核能發電廠1999年3月17日開工,預定於2006年及2007年底完成第一、二號機組的興建工程,全部工程則將於2008年底完工。反應爐型式為GE公司設計的先進沸水式反應爐(Advanced Boiling Water Reactor),是台灣第一、亞洲第二個使用這個核能反應爐設計的發電廠。
廠區面積:480公頃
使用機組:兩組先進沸水式反應爐(GE公司)
發電容量:兩部機組各135萬千瓦,總計270萬千瓦。
建設背景
核能第四發電廠計畫,早在1980年便已提出,在1982年至1986年的行政院總預算中也編列出。1986年,鑒於各界質疑聲浪不斷,加上用電成長趨緩,指示暫緩興建;同年7月,未執行的七十九億預算遭凍結。
1992年,台灣地區立法院預算委員會通過解凍核四預算案。
1999年月17日,核四廠正式動工。
2000年10月27日,陳水扁為了履行選舉中對反核人士做出的承諾,片面宣布將不繼續執行由立法院通過的核四興建預算案。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占大多數的泛藍立法委員提案罷免,並提案通過移請彈劾。
2001年2月14日,第四核能發電廠工程復工。
相關信息
據台灣媒體2006年1月24日報導,屢次成為台灣社會焦點的第四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工程又陷入困境,台灣電力公司向台灣“經濟部”上報了《核四商轉延後計畫書》,決定將核四工期再延3年,工程費追加新台幣200億元(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
由於核四歷經停工、復工多次波折,每台機組平均造價已達到創紀錄的37.5億美元,比日本柏崎核電廠多出4億美元,成為全球造價最貴的核電廠。
台灣電力供應相對不足,台當局於上世紀70年代相繼興建了3座核能發電廠,應仍不能滿足需要,台當局又於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興建核四。核四預計發電量為270萬千瓦時,總投資額當年預算為1697億元,1983年12月正式動工修建。1990年台當局宣布核四停工,1992年又宣布復工。1994年7月,核四電廠預算案在“立法院”通過,並第一次追加預算500多億元,當時預計完工時間為2007年7月。此次台電希望能夠第二次追加預算200億元,預計總工程預算累計將高達2420億元,將在未來幾年內從當局財政撥款中分批投入。
雖然台電稱,核四延期主要原因包括貸款利息支出大幅增加、新台幣貶值加重進口成本等等,但據擔任國民黨中常委的台電工會理事姚江臨說,根本上還是受政治干擾,是民進黨執意推動所謂“非核家園”的結果。台灣問題專家表示,核四之所以一再成為台灣社會問題的焦點,其原因主要在於它從一開始就與台灣社會的政治問題掛鈎,成為台灣政治博弈的籌碼。民進黨掌權後,為改變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屢次在與泛藍陣營的博弈中將核四作為籌碼,並導致了2000年的核四風波,使國民黨唐飛“內閣”下台,引發民進黨第二次“執政”危機。
改裝
台灣核四(第四核能發電廠)施工爭議不斷,“立法院”29日通過決議,要求“經濟部”全面規劃改裝核四廠為天然氣發電廠。島內因此擔心電價將大幅上漲。
據台灣《中國時報》30日報導,這項提案是由國民黨“立委”丁守中提出的,並獲得在場朝野“立委”一致支持。丁守中說,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各方疑慮加深,因此應效仿美國俄亥俄州的核電廠,雖然完工了95%,卻在1991年改建為火力發電廠,而密西根州接近完工85%的核電廠也被改裝。 丁守中說,核四未來還有很多費用要支出,根本就是無底洞,且台北市距離核電廠僅二三十公里,萬一發生核污染,後果難料,“為了台灣的千秋萬世,經濟部應全面規劃將核四改裝為天然氣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