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廬抗議

校邠廬抗議

《校邠廬抗議》是一部政論集,也是近代思想家馮桂芬的代表作。“校邠廬”是作者居住處,“抗議”二字語出《後漢書·趙壹傳》,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針對清鹹豐朝以後的社會大變動,以及當時科技水平落後於西方國家的狀況,向當權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書共收政論47篇,大部分作於亡命上海期間,少數為舊作

作品簡介

《校邠廬抗議》《校邠廬抗議》

《校邠廬抗議》,不分卷,清“吳縣馮桂芬林一著”。卷端題李鴻章簽

注。1885年廣仁堂刻本。半頁10行,行23字,小字雙行,字數相同。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欄。板框17.5cm×13cm。版心下刻“廣仁堂”3字。凡2冊。

書前為《曾文正公復馮宮允書》,1861年冬十月作者撰《校邠廬抗議自序》。封皮右下部署“李鴻章謹簽”字樣。

作品內容

上冊各議為:公黜陟、汰冗員、免迴避、厚養廉、許自陳、復鄉職、省則例、易吏胥、折南漕、利淮鹺、改土供、罷關征、節經費、籌國用、杜虧空、復陳詩、變科舉、改會試、廣取士、停武試、減兵額、嚴盜課、制洋器,共23篇。各篇之首皆粘一黃色籤條,上有李鴻章批註,多則二三百字,少則五六字。

下冊各議為:善馭夷、采西學、重專對、變捐例、繪地圖、興水利、均賦稅、稽旱潦、改河道、重酒酤、收貧民、勸樹桑、壹權量、稽戶口、崇節儉、復宗法、重儒官、裁屯田、寓兵於工、通道大江運米運鹽、懇荒、上海設立同文館、用錢不廢銀、以工巧為幣,共24篇,均無簽注。

全書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生產、經濟等個領域,指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方向,集中體現了作者的開放思想。其中采西學、制洋器、改科舉等多項建議被洋務派所採納,進而成為洋務政策。其處理中西學關係的原則“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被概括為“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成為變法圖強的理論根據,對清末政治、經濟演變的影響甚大。

作品影響

《校邠廬抗議》先由作者自刊,因洋務派勢力尚未形成,反響不大。至同治、光緒年間,才被奉為改良思想的先聲而大加翻刻。此本翻刻水平平庸,但因有當時政府要人的簽注,價值非同一般。

同一版本的其他人士簽注本,故宮博物院尚藏有10種:宗人府府丞葛寶華、宗人府副理事官恩斝、宗人府主事宗室繼仁、候補主事松溥,以及未署職官者載武、榮光、陳懋鼎等人的簽注本。多位清代官員同時分別為一書籤注,反映了統治階層對此書的重視。

作者簡介

馮桂芬像馮桂芬像

馮桂芬(1809~1874) 晚清思想家。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

進士。翰林院編修。1853年(鹹豐三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奉詔於蘇州舉辦團練,後擢詹事府右中允。1860年,太平軍克蘇州,遁居上海。時既憤於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又主張借洋兵助剿太平軍,並聯絡江浙官紳,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組成“會防局”。曾上書曾國藩,乞遣師東援。在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後,為解上海之圍及進復甦州,多次獻策。後又助李辦廣方言館(亦稱上海同文館)。他早年講究經世致用,注意研究西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呼籲自強之道不可以須臾緩,認為中國之所以受欺凌即在於缺少西方所具有的長處,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采西學,制洋器,發展軍事工業以及其他事業。對清朝統治也有不滿,要求革新內政,並且重視農業生產,倡議在生產中採用機器,以節省人力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建議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給予掌握西方技藝者科舉待遇。這些主張對洋務派曾產生很大影響,對維新派也有所啟迪。晚年講學於蘇州、揚州,從事著述。所著《校廬抗議》一書,戊戌變法時,曾被光緒帝印發群臣閱讀。主要著作還有《顯志堂稿》、《說文解欄位注考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