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軼事
12年時間,曾經的《
中國青年報》圖片編輯柴繼軍讓囤在家裡的6000筒膠捲成長為圖片帝國CFP(視覺中國集團,曾用名Photocome)。這家擁有2000多萬張圖片的“圖片銀行”,是3000多家報紙、網站、雜誌、出版社、電視台的圖片源,並以30%的市場占有率居中國編輯類圖片市場第二位,僅次於新華社!
2000年4月,柴繼軍和李學凌搭檔做一個關於張朝陽、王志東等網際網路英雄的選題。在報社食堂吃飯時,跑IT口的記者李學凌說:“網際網路這幫人就會燒錢,我們做一個不燒錢的、能賺錢的生意吧。”這句話讓柴繼軍想起家裡囤積的6000筒膠捲。
加入《中國青年報》後,柴繼軍的工作就是每天處理全國各地攝影師寄來的照片,“今天來100多張照片,但我只能用五六十張。”剩下的要么扔掉,要么轉給其他媒體同行,再將稿費郵寄給投稿者。期間,他積累了大量的攝影師資源和媒體圖編人脈。
“老榕(王俊濤)那時做8848,把東西全部放到倉庫,封起來送出去,有物流和倉儲成本。而照片既沒有物流也不需倉儲,攝影師傳上來,然後有人花錢來下載,這是很簡單的商業模式。”柴繼軍身在攝影圈,非常清楚行業需求和痛點所在:圖片編輯每天都缺好圖片,而媒體又在大量浪費圖片。很少有媒體建立自己的圖片資料庫,攝影師和圖片需求方之間單線聯繫,缺乏中介服務商,效率很低。
圖片買賣的生意早有人想做,但在網際網路產生之前,商業創意圖片主要靠拷貝正片和產品圖冊,通過龐大的衛星系統傳輸,只有新華社、路透社這樣的大機構,才能付起昂貴的傳輸使用費;網際網路則將圖片數位化,輕鬆上傳下載,徹底打破大機構對圖片市場的壟斷,孕育了蓋蒂圖片社這樣的圖片集團。
柴繼軍和李學凌,一人寫商業計畫書,一人負責找技術合作夥伴和融資。很快,李學凌說服第三個創始人,搞技術的陳智華加盟。陳智華兩周就搭建了網站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攝影師通過網路可以隨時隨地將根據規範編輯好圖注和標價的圖片直接上傳,並自動對應進入中央圖片庫,客戶交錢後獲得授權下載,攝影師可通過後台看到下載記錄,獲得分成。2000年5月1日,網站正式運營,李學凌將其取名為“Photocome”,意為“圖片來了”。
人物經歷
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柴繼軍他們也希望迅速拿到投資擴展業務,“起先我們在深圳找到一個做傳統經營的老闆,他很喜歡攝影,也非常喜歡這個項目。他把項目跟其他股東解釋,其他股東說,這個不行,說這兩個人什麼都還沒有,我們投好幾百萬還不能控股,為什麼做?”柴繼軍回憶。
“我們融資融得挺慘的,”李學凌說,“我記得我還找過一次雷軍,我說我們要做賣圖的生意。雷軍說,你們就老實點,該幹嗎幹嗎去吧,現在人家一聽到‘網際網路’都噁心。”
2000年6月,在只有陳智華一人全職,柴繼軍和李學凌均為兼職的情況下,三人拿到百聯優力(北京)投資有限公司(UIG集團)董事長廖傑的投資。
拿到錢後,柴繼軍還得到新浪總編輯陳彤這一“貴人”相助。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要遵守規範,不能使用盜版圖片,“當時處於擴展業務期,新浪需要大量的圖片放到網站上提升流量,”柴繼軍說,“我們上一張,他們用一張,一個月大概花幾十萬元。50塊錢一張,買100張。這個行業,說實話是很刺激的。”他認為,正是跟新浪的合作,奠定了中國圖片市場基本的定價、合作等模式,“如果我先占領傳統媒體,市場很難做起來。”
但好景不長。隨著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各大網站迅速縮減購圖開支,他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從傳統媒體挖掘需求。原來攝影師要想在報紙上發表圖片,要請吃飯、送禮求著圖片編輯。柴繼軍找到圖片編輯們說:“用多少就給我付多少,你不用可以不用付我錢。”經過兩三年,Photocome逐漸培養起傳統媒體的編輯們從網路圖庫尋找適用圖片的習慣。看到Photocome做得風生水起,2003年新華社開始仿CFP的模式簽約自己的攝影師隊伍。
2002年,Photocome已經基本復蓋全部媒體,公司開始贏利。新浪曾提出收購Photocome,開價600萬元。由於價格上的分歧,收購作罷。2005年,柴繼軍從中青報辭職,全心投入把圖片生意做大。同年,Photocome更名為漢華易美。
撿芝麻撿來西瓜
2011年4月,U1G集團將旗下的漢華易美、華蓋創意、視覺中國整合重組,成立視覺中國集團。柴繼軍任集團總裁,著手推進集團的上市,目標是中小板。2011年,CFP營收近3億元,利潤約1億元。
柴繼軍說,隨著CFP圖片質量和數量的積累,圖片編輯和創意設計人員對CFP也從不屑、嘗試到最後形成了強依賴:他們已習慣在CFP上找創作靈感,習慣在上面一口氣找到5000張馬雲的照片,而不是到各圖片庫比對哪張照片更便宜。
“我們就像撿芝麻的公司,把那些芝麻全部撿到一起。”柴繼軍和他的夥伴們用12年的時間,將一個大多數人看不上眼的圖片代理生意作成了一個高門檻的視覺影像數據生意。他甚至有些“狂妄”:從2000年到現在,中國和全球重要事件的影像,我們這兒都有。“靠內容積累門檻”,後來者可能很難撼動CFP在這個領域的領先地位。(據《創業家》張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