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柳州山歌有獨唱、聯唱、對唱等形式,其中對唱是柳州傳統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對唱俗稱對歌,是歌手或歌隊互相比試歌才的競賽形式,因此又稱為賽歌、打擂台,具有強烈的對抗性、競賽性。每逢歌圩,對歌雙方你唱我和,即興創作、臨場發揮、出口成歌。用詞詼諧生動,出歌迅速犀利,常常讓聽者為之捧腹。
基本內容
柳州山歌屬於民間歌謠,它的精華部分在於歌詞,因此,我們將其列入口頭文學進行申報。柳州山歌的基本內容如下:
演唱形式
柳州山歌有獨唱、對唱、聯唱等形式。其中對唱是柳州傳統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種形式。對唱俗稱對歌,是歌手或歌隊互相比試歌才的競賽形式,因此又成為賽歌、打擂台,具有強烈的對抗性、競賽性,一般在舉辦歌圩時進行。歌圩,是壯族人民定期集聚的傳統歌唱節日,也稱為歌節、歌會。舉辦歌圩的場所稱歌場,多選在山坡、河畔及歌手們約定的地點舉行。其規模少則數十人,多則成千上萬。時間從早到晚,乃至通宵達旦,持續數日。每逢“三月三”、中秋節等喜慶日子,四面八方的山歌手和歌迷們都匯聚在一起,舉行盛大的對歌比賽活動,稱為“趕歌圩”。歌圩舉辦之前,歌手們便相邀結伴,組成歌隊。一般都是經常在一起唱歌相熟的老搭檔組成一隊,每隊三五人不等。演唱柳州山歌都是即興創作、臨場發揮的,歌隊中通常有歌師一名,專門負責現場編詞出歌。另有歌手若干,專門負責對歌演唱。有時,歌師也參與對歌。進入歌圩,各隊互相選擇對手,擺開陣勢,相對而立或坐,民眾四周圍觀形成一個歌場。
正式的對歌比賽有規定的程式,開頭要唱開台歌,開台歌是指歌會開始、正式賽歌之前歌手們所唱的山歌。每次歌手們聚會對歌,開台時,總要先唱上幾段表示友好的客氣歌,因此,開台歌也叫“客氣歌”。開台歌的內容大都以歌手們互相表答相會重逢時的喜悅以及他們對山歌的酷愛之情為主,唱時氣氛融洽,感情篤真,其中不乏幽默的調侃逗趣。如遇新老歌手對唱,新歌手往往會乘此良機想方設法向老歌手請教,而老歌手也總是當仁不讓,把自己唱歌的訣竅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對方。在開台歌中,歌手們還常常互相稱讚對方的歌才,其語言生動活潑,還不時夾帶著一些辛辣的比喻,精彩絕倫,妙趣橫生,讓聽眾為之捧腹。
開台歌后,便進入正式的對歌比賽階段。傳統的賽歌對內容、腔調等一般沒有固定格式,賽歌一開始,歌場氣氛立刻變得緊張熱烈起來。賽歌雙方鋒芒畢露,毫不相讓,用詞詼諧風趣,出歌迅速犀利,千方百計想壓倒對方。這又表現出柳州人不甘落後,敢於爭先的性格。整個賽歌階段,歌聲此起彼伏,圍觀的民眾便成了現場裁判。每到精彩之處,民眾鼓掌歡呼,吶喊助陣,歌場情緒熱烈歡快。
賽歌接近尾聲時,雙方會自動唱起“分手歌”。一般情況下,此時對歌輸贏己見分曉,雙方對上幾分鐘後便告結束,內容多以互祝吉祥,相約下次再會為主,對歌情緒平和友好。而如遇兩隊實力相當,雙方都不肯放過這最後時機,反而利用剩下的有限時間來充分表現自己。這樣你來我往,各施其能,往往在這尾聲部分再掀高潮,讓聽眾大飽耳福。
對歌中還有一種較為獨特的形式叫盤歌,其格式較為嚴謹,歌詞大都為七言四句,對仗工整,一般採用排比句式。內容包羅萬象,多以民眾熟悉的地貌山川、花鳥魚蟲以及生活常識、農業知識為主,也有唱歷史人物、事件和故事的。
演唱語言
傳統的柳州山歌主要演唱壯語和柳州方言兩種語言,分為“歡”與“加”兩大類。
1、“歡”是流行於壯族聚居地區的山歌,通常也稱為“壯歡”,用壯語演唱。其基本形式是“四句歡”,每段歌為五言四句。歌詞韻腳獨特,為“腰腳韻體”。既一、三句的腳韻對二、四句的腰韻。曲調為簡單樂段的重複,分二聲部,演唱時音色質樸、淳厚、高亢,明亮,有一字對一音的特點,歡的變體很多,主要有“嵌句歡”、“勒腳歡”、“長短句歡”幾種。
嵌句歡時在五言四句中嵌入三言二句,形成“五三五”的格式。如“每逢三月里,好天氣,滿山林秀麗;百花開枝頭,嫩微微,人人都讚美。”其中“好天氣”、“嫩微微”就是嵌入的三言二句。“勒腳歡”的勒腳,是指把兩段“四句歡”的第一段分成a、b兩聯,(每聯二句)分別將其“勒”於第二段的C、d兩聯之後(即“腳”下),從而構成三段。(見圖“勒腳歡”)
這是一種獨特的歌詞重複法,曲調則是變奏型的三段體形式。
長短句歡的歌詞格式為七言二句加五言二句,但歌腔卻是七言歌詞只有兩小節(2/4拍子)鏇律,五言歌詞卻有三小節鏇律。
壯歡流行於市轄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原郊區太陽村鎮等講壯語的農村地區。因市內會講壯語的人不多,所以,市區內的山歌是很少演唱壯歡的。
2、另一類是在壯漢等多民族長期雜居的市區里盛行的柳州山歌,叫“加”。這是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產物。唱“加”時,歌手按習慣約定俗成都用柳州漢語方言答唱,腔調接近口語,民眾一聽便懂,特別富有吸引力。“加”的歌詞基本形式為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韻或二、四句押韻。如“高山嶺頂有蔸藤,藤小開花十二層;我倆有心爬上去,管它藤斷石山崩。”有時為強化語氣,改為以三字句開頭,如“妹心焦,想哥得多病成癆;不信你到妹門看,藥渣堆有三尺高。”這樣就形成了三七七七結構的“三言首”格式。還有因演唱情緒的不同,在歌詞中加入各種忖詞的。在演唱情歌等偏於抒發情感的山歌時,多有在歌首加特定韻(忖)詞,如以“哎”作引音,聲音由高到低,委婉纏綿。還有於歌詞句子中間加入忖詞的,如《石榴青》:“石(呢個)榴(哇)青(儷),問妹出嫁(嘛)是招親(儷);妹你招親就(呢個)招我(儷),人又能(哪)乾(哪)又(哇)痴情。”而在演唱一些風趣詼諧的山歌時,又有在各個樂句中加入地方俚語作付詞忖句的。如《登登調》:“天上星子(登登嗬)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窮人(零零落啁親呀我的妹)穿破衣(嘛哈),十個手仔(登登嗬)有長短(嘛歇歇),山中樹木(零零落啊情呀我的妹)有高低(嘛哈)。”這些變化,使得“加”的演唱更加活潑風趣,韻味十足,地方特色更加濃郁。
除壯、漢山歌外,柳州還有侗、苗、瑤等多民族語種的山歌,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交流融匯,使得柳州山歌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演唱內容
柳州山歌的演唱內容十分豐富,天文地理、古今歷史、人情風俗無所不容,幾乎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分為歷史歌、情歌、謎子歌、風俗禮儀歌、時政歌等等。
傳承方式
柳州山歌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舊時由於歌手們大多不識字,沒有文化,只能由師傅帶徒弟的辦法代代相傳下來。多為歌師辦歌班招徒弟的形式進行,有的歌手會跟著幾個歌師學習,因此往往有的師徒關係不是很明確。後來民間開始有歌書流傳,多為民眾自製的手抄本,也有不少歌手通過學讀歌書、聆聽演唱後自學山歌的,這些歌手成為歌師後,往往又有人前來投師學歌。儘管柳州山歌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儘管有的師承關係不很明確,但柳州山歌主要還是依靠師承關係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歷史淵源
柳州山歌始於何時目前尚難定論。但根據大量的民間傳說以及歷代名流的記述,便足以見其源遠流長、歷史久遠了。
有說柳州山歌始於唐代,這與柳州家喻戶曉的劉三姐的傳說故事有關。相傳唐代有一壯族女子劉三姐為人剛直,機敏聰慧,口齒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與地主老財相鬥,最後被官兵追殺,從魚峰山跳入小龍潭騎魚飛天。從此,柳州人民就把劉三姐視為自己的歌仙項禮膜拜,並以廣唱山歌予以紀念。位於市中心的魚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面刻有劉三姐畫像並刻書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劉三姐,唱歌得坐鯉魚岩。”至今,魚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對歌坪”等遺蹟。
柳州人敬仰歌仙,崇尚山歌,民間山歌活動十分活躍。各地關於山歌的傳說故事也十分豐富。“柳江人”遺址所在的柳州市柳江縣穿山鄉的龍吐山上有個歌廟,叫妲貢妲曠廟,廟裡供奉的便是唱歌神。三位神像中一位身穿旗袍頭戴圓邊平頂帽,帽上還拖著一根帶子的叫吒神。旁邊各塑一姑娘神像,她們扎圍裙,辮子盤兩個圈,兩朵花分別插在頭的兩側,她們都張著嘴唱歌。這兩位一個叫妲貢,一個叫妲曠,是兩姐妹。據說穿山的山歌都是這兩姐妹所傳。傳說古時候母親生姐姐妲貢時難產,兩天兩夜生不下來,第三夜她家對面的山上突然亮起一盞大燈籠,紅光照到母親房裡,妲貢便順利呱呱落地了。第二年在同樣的情況下生下妹妹妲曠。姐妹倆非常愛唱山歌。有一天,姐妹倆進山摘野菜不見回家,母親找了五天五夜才發現她倆在山洞裡攀肩唱歌。當母親欣喜萬分地呼叫女兒名字時,一股青煙飄過,姐妹倆化作兩塊石頭。為了紀念她倆,鄉親們建起這座妲貢妲曠廟。解放前,這裡香火很旺,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廟會,敬朝者都在千人以上。每到秋後人們還抬神像出遊,出遊隊伍甚是壯觀。隊伍前面有五六個道師戴面具打峰鼓引路,後面的人抬著神像跟隨,一行五六十人浩浩蕩蕩一路由廟裡出發,越陌度阡走村過寨。頭宵住木山村,二宵住巴雅村,三宵住大塘村。唱歌神住在哪裡,那村就變成相當規模的歌會,附近幾個村寨的村民都聞訊趕來,通宵達旦對歌,熱鬧非凡。唱歌神三夜過後才返回廟中。如果說劉三姐是柳州的歌仙,那么妲貢妲曠則是穿山的歌魂(見潘宗亮主編《糖罐花》序,灕江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有如此描述:“廣西諸君,人多能樂,城郊村落,祭祀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與樂相之”。他在文中感慨道:“迭歌相合,含情淒婉……其間乃有絕佳者”(見廣西博物館《據知不足齋叢書》複印本)。歷來柳州都是周邊廣西各縣鄉山歌活動的中心,據此,周去非文中所敘廣西的山歌當然也包含柳州山歌了。
明代官員岳和聲的旅行日記《後驂鸞錄》里則具體記錄了當時柳州山歌的盛景。岳和聲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受命到廣西慶遠(今宜州)為官,他赴任經過柳州時,有機會看到並記錄了柳州歌圩的情景:“遙望松下,搭歌成群,數十人一聚。其俗女歌與男歌相答,男歌勝而女歌不勝,則父母以為恥。又必使女先而男後,其答而相當,則男女相挽而去……”(見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筆記小說大觀》)。明代馮夢龍的《童痴二尋》中也對柳州山歌作過記敘,云:“山歌乃民間歌謠,內容多雲男女私情,偶有諷世之作”(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明清雜記》)。 這些記載證明柳州山歌在明代時就已經十分盛行。
清代乾隆年間,《柳州府(縣)志,風俗篇》載:“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采芳拾翠于山間水湄,歌唱為樂;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合,竟日乃已。”柳州山歌載入地方史志,足見其在當時的地位與影響了。
民國年間,柳州城廂和縣、郊農村民間自發舉辦的山歌活動亦十分頻繁。1932年,時任廣西省建設廳廳長的桂系軍閥伍廷飈,帶領調查組到柳城縣調查風土民情,對該縣民間山歌王黃三弟讚賞有加,稱其“平生未嘗讀書,不識字,但天資敏慧,頗有平民文學天才”(見黃勇剎、楊欽華、方壽德編著《歌王傳》附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新文化運動時的著名人物胡適曾於1935年1月19日游過柳州,第二天由柳州飛桂林。在其所著《南遊雜記》一文中有如下記載:“灕水的一日半旅程,還有一件事足記,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鉛筆記下來,有聽不明白的字句,請同行的桂林縣署文泉科長給我解釋。我記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絕妙的民歌”(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適文集》)。1944年抗戰時期,著名紅學家吳世昌流落柳州,對柳州歌圩有如下記錄:“其地質樸,儼若古風。兩岸圩落之間,男女歌聲相對,響徹雲霄,縈迴山谷,此鄉之人謂之‘對歌’”(見吳世昌《羅言室學術論著》,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出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柳州山歌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它如溪水長流,一直都盛行於民間,沒有中斷過。
解放以後,柳州山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煥發出新的光彩。五十年代初,在政府文化部門的組織輔導下,柳州市許多老歌手紛紛參加山歌培訓,學政策,學時事,編新歌,積極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用山歌來宣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宣傳《婚姻法》、《憲法》等等。後來又形成了黑板報結合山歌演唱進行宣傳的獨特形式——柳州黑板報演唱,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揚。1954年、195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門試辦了兩次魚峰中秋山歌會,於1956年正式舉辦了全市第一屆萬人中秋山歌會,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辦一次。柳州山歌在保留傳統特徵的基礎上增添了時代氣息,逐漸形成民眾自發與政府組織相結合的山歌會形式並迅速發展開來。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劉三姐傳說和民間山歌為素材創編的彩調劇《劉三姐》風靡全國,後被拍成電影,把柳州山歌推向了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63年3月22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到柳州視察了魚峰山的山歌活動,欣然作詩:“立魚峰半歌聲發,應是劉三姐再來,駕馭龍魚飛九有,神州到處是歌台” (見1988年《廣西柳州市文化志史料彙編》第一輯)。文革時期,山歌被當作“封資修”而遭到禁錮,許多歌手被批判,山歌活動曾一度蕭條。文革結束後,柳州山歌重獲新生,民眾演唱山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山歌活動更是如火如荼。由市里統一組織的山歌會與民眾自發的山歌演唱活動十分頻繁。各種山歌擂台賽也不斷舉辦,使柳州山歌空前興旺發展。1991年,柳州市柳城縣山歌手方壽德第一個榮獲廣西政府授予的“廣西歌王”稱號。至今,柳州市(不含新加入的四縣)已有5位歌手獲此殊榮。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隊香港亞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等眾多新聞媒體都對柳州山歌作過專題報導,柳州山歌在全區甚至全國都頗負盛名,成為柳州市一張響亮的名片。
基本特徵
山歌,顧名思義是在山野間演唱的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實踐中集體創作的智慧結晶,是以世代耳口相傳和即興演唱為主要特點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千百年來,柳州人對山歌一往情深,善於用山歌來展現自己的勞動和生活,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歌詞生動幽默,曲調簡樸耐聽,具有鮮明的地方民間民族特色。更由於柳州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底蘊、優秀的人文傳統、廣泛的民眾基礎、濃郁的文化氛圍等優勢,使得柳州山歌自成一體,形成自己的顯著特徵:
歷史的傳承性
柳州山歌歷史悠久,歷經千年於民間流行而不衰,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襲,傳承至今,特別是在現代化的都市中至今仍保存著這樣古老的傳統文化形態,在全國的城市中是非常罕見的。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和歷史傳承件。
廣泛的民眾性
柳州山歌一直以來擁有眾多的歌者與聽眾,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無論在城市或農村,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歌會。其創作者是平民百姓,演唱者是平民百姓(除本地的外,還經常有不少外地的歌手參與),聽者也是平民百姓,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獨特的地域性
柳州獨特的地里位置、民俗風情、使用語言、市民性格等構成了柳州山歌的地域性,外地人只要聽歌,就知道歌者來自柳州。山歌中常常使用的柳州地方俚語、民眾語言,更讓本地人倍感親切生動。千百年的積澱,柳州山歌已經成為柳州身份的象徵,具有獨特的地域性。
豐富的包容性
柳州山歌包容了當地漢、壯、苗、侗等多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倫理、勞動、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現出豐富的包容性。
鮮明的時代性
柳州山歌不僅是優秀的傳統口頭文學藝術,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也不斷傳承出新的形式和內容,以鮮明的時代性成為民眾樂於接受且具有廣泛基礎的有效的宣傳形式。事實證明,柳州山歌具有超越時代的特徵,能為當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突出的文學性
柳州山歌與我國寧夏的“花兒”、陝北的“信天游”以及各地的民歌相比,具有突出的文學性。它主要不是以音樂取勝,而是重於歌詞,以此來傳情達意與聽眾交流。因此,柳州山歌的音樂往往成為陪襯,處於次要的位置,成為歌詞的一個載體。
激烈的競技性
對歌時的激烈對抗,是柳州山歌最顯著的特徵。一場對歌,儼然一場戰爭,雙方唇槍舌劍,千方百計壓倒對方,激烈異常,山歌此起彼伏,精彩紛呈。
語言的生動性
柳州山歌的表意,往往不是直接表露出來,而是運用生動風趣的民眾語言含蓄地傳遞給聽眾,這些民眾熟悉的語言,與聽眾從心靈上得以溝通,往往使聽眾會心一笑,或令人捧腹,產生強烈的共鳴。
創作的即興性
即興創作是柳州山歌最顯著的特點。歌賽時,歌手們都是即興現場編詞,脫口而出。出歌迅速犀利,不僅押韻上口,格式嚴謹,而且用詞詼諧風趣,比喻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厚,令人嘆為觀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間絕技。
主要價值
文學價值
柳州山歌作為口頭文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它的的傳誦目的是表情寄意,即要將自己所表達的思想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交代出來,與欣賞對象達到高度一致的共鳴。
如嘆苦情的:“難了難,一筒白米煮九餐;長頸葫蘆裝糯飯,裝進容易倒出難。”
又如談情交友的:“鯉魚見水尾就擺,哥今見妹心就開;蜜蜂見花團團轉,花見蜜蜂朵朵開。”
柳州山歌包容了中國民歌中所有的表現手法,其中賦比興是最突出的特徵,這個特徵在柳州山歌中比比皆是:
如賦,即直抒胸臆:“莫唱先,三姐今天不得閒;等到明年中秋夜,再來和你唱三天。”
如比,即比喻,其中又有明喻和暗喻。明喻:“想妹想得哥心焦,想妹多來病成癆;不信你到哥門看,藥渣堆有三尺高。”暗喻:“山中只有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
如興,即以他物寄意,落句點題:“百鳥飛過萬山重,口口聲聲叫艱難;銅罐裡頭煨豬膽,先苦後甜要耐煩。”
此外,柳州山歌還具有民歌固有的諸多優點。
1、語言生動形象。民歌中的語言,與知識分子的書面語言有著天壤之別。柳州山歌中的語言是歌手如同信手拈來,但又生動貼切,恰到好處。柳州山歌的語言往往藉助自然環境中的花草樹木、江河山川及勞動中的用具器物。如:“穀子下錐就見米,燈草剝皮見妹心;嘴邊笑笑同哥講,眼睛斜斜望別人。”
2、充分運用誇張手法,表現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浪漫主義精神。如:“那天得見妹一面,害哥魂魄滿天飛;請了三個道師佬,喊了九天魂不歸。”
3、形式多樣化。柳州山歌一般為七字四句的組合形式,但也有靈活得變化,如三字頭的,即三七七七的句式。韻腳一般為一二四句押韻,也有二四句押韻的。壯歡則採用腰腳韻。
4、充分使用疊句和雙關詞。如:“二十七錢擺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聞);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沖不斷是真絲(思)。”
5、格律化十分嚴格。柳州山歌雖然是民間口頭文學,歌手也都來自民間,大都一字不識,但由於師承關係,語言中的嚴格要求也一代一代承襲下來,其中,柳州山歌語言的平仄十分規範。
社會價值
柳州山歌與人民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其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功能上:
1、交友擇偶:
柳州山歌與當地傳統婚戀方式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也是其最明顯的社會傳統功能之一。古時,柳州民間就有以山歌談情說愛,選擇配偶的習俗。千百年來,柳州人民代代相傳,用山歌表達自己對美滿婚姻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創造了獨具魅力、膾炙人口的柳州情歌。情歌包括見面歌、讚美歌、試探歌、贈禮歌、約會歌、相思歌、分別歌等內容,其中有許多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句段。如表示青年男女初次會面時靦腆心情的“新打鐮刀難轉彎,初會情妹開口難:心中好比擂戰鼓,臉皮好比火燒山。”讚美對方的“妹娘養妹白如藕,十指尖尖象棉球;上街走路咳聲嗽,後生聽見口水流,”互相試探問情的“星子要亮又不亮,月亮要落又不落;哥想連情又不講,冷水燙雞毛不脫。”傾訴相思之情的“破開手臂藏紅豆,入肉相思痛在心;想哥想出一身病,臉比竹葉還要青。”表達離別之苦的“送哥送到毛竹山,手抓竹子心又酸;眼淚流到竹子上,六月日頭曬不乾。”海誓山盟的“生不離來死不分,生柴不離死柴根:生來我倆共碗飯,死了我倆共堆墳。”……這些山歌比喻貼切,誇張大膽,語言樸素而感情豐富,內容平易卻寓意深刻,對答沉穩又機智幽默,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傳承歷史:
柳州人有以歌代言的習俗,歌手們用歷史歌來傳承歷史。其中講述古代民族歷史的稱為古歌,古歌多與歷史故事和民間神話傳說有關。如流傳在柳江縣的壯族創世古歌《世間萬物從哪來》“……布農種出米,米撒滿天下;伏儀來造人,人生滿六國。根基在海屯,螞蝗牽他來;天下百姓家,我們是壯人……”(布農:壯語,即神農。伏儀:壯語,傳說古代洪水淹沒世界,因伏儀兄妹得雷王送得一顆牙齒,種下生出葫蘆,倆兄妹坐在葫蘆里得以生存,後來,他倆結為夫妻,繁衍後代。)這首古歌以壯族盤歌的方式,一問一答,講述了布衣種米、伏儀造人的壯族神話奇特的創世說。融水苗族的古歌《遷徙歌》,則用山歌的形式記述了融水苗族經過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到融水的歷史。歌中唱道:“公從整海來(整海:洞庭湖)……公到雷公山(雷公山:指貴州雷山)……公順清江下……公到古梅篩(古梅篩:從江一帶)……衝出去,打杉告(杉告:貝江一帶)……散在元寶、九萬山……”講述了融水苗族先民原來住在洞庭湖,被苛捐雜稅所逼,逃到貴州雷山,順清江到達從江一帶流遷到融水縣境元寶山西面和南面的貝江流域。值得注意的是,壯、苗等少數民族原來都無文字,很多歷史就是通過山歌而得以流傳下來的。目前,類似的古歌已不多見,更多的是傳唱革命歷史的山歌。在2001年舉辦的柳州中秋魚峰歌圩上,柳城歌手朱明生現場演唱了一段這樣的山歌:“歷史長河彎又彎,波浪滾滾奔向前;中國有了共產黨,穿過暗礁過險灘。/一九二七大發展,澤東領導在湖南;八一南昌又起義,朱毛會師井岡山。/澤東領導工農兵,井岡山上為中心;江西起義方誌敏,百色起義鄧小平。/前輩革命辛苦多,爬山越嶺過江河;流了幾多血和汗,才有今天新中國。/十月十六走長征,八萬紅軍勇爭先;突破四道封鎖線,勇敢殺敵捷報傳。/萬里長征幾艱難,經過萬水和千山;紅軍奮勇把河渡,幾多事跡講不完。/爬過雪山和草地,一腳水來一腳泥;長征二萬五千里,勝利會師到陝西。/公元一九四八年,遼瀋戰役四月間;消滅敵人四十萬,雙方決戰十五天。/淮海戰役下命令,陳毅伯承鄧小平;消滅敵人五十萬,活捉司令杜垏明……”這段山歌編詞樸素精練,語句流暢自然,一氣呵成,不得不讓人佩服歌手對歷史的深刻了解和他們深厚的山歌功力。
3、傳授知識:
柳州山歌還是柳州民間廣泛用來傳授生產、生活知識的手段,其中以盤歌和“謎子歌”最為顯著。盤歌既是傳統山歌對唱中互相盤考鬥智的方式,在農村,更是向後代傳授生產、生活及各方面知識的重要途徑。通常都採用直問直答的方式,如問:“幾時耙田幾時栽?幾時等得谷花開?幾時等得割谷曬?幾時等得妹轉來?”答:“三月耙田四月栽,六月等得谷花開;七月等得割谷曬,八月十五妹轉來。”盤歌大都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使得對歌格外生動,極富生活氣息。如問:“哪個生來沒有媽?哪個生來沒有家?哪個造屋顛倒掛?哪個搬家顛倒拉?”答:“鴨子生來沒有媽,猴子生來沒有家;黃蜂造屋顛倒掛,螞蟻搬家顛倒拉。”又如流傳在融水地區的《盤史歌》問:“十八人,盤古開天哪時人?夏朝王朝是哪個?商朝王帝什麼名?西周王帝什麼姓?建立東周是哪人?春秋時期誰來管?戰國七雄哪幾丁?詩經又是哪人著?一統江山歸哪人?秦末起義誰帶頭?萬里長城哪時建?建立西漢是哪個?另立東漢是哪人?三分天下哪幾國?神機妙算是哪人?七步吟詩是哪個?又是哪個立東晉?南北江山哪朝廷?隋朝皇帝什麼姓?開基唐皇什麼名?大唐詩仙詩哪個?唐末起義誰當先?五代十國幾多久?宋朝皇帝是何人?南宋皇帝哪一個?哪位英雄抗金兵?遼金又是幾多年?元朝皇帝是哪人?明朝開基是哪個?明末起義誰當先?清朝皇帝幾多個?金田起義誰頭人?”答:“十八人,黃帝算起是古人。夏朝王帝是夏禹,商朝王帝是商湯。西周王帝是姬發,建立東周是平王。齊楚燕秦韓趙魏,春秋時期五霸官。詩經原是孔丘編,一統江山歸秦皇。陳勝吳廣打天下,萬里長城秦朝王。武帝劉秀立東漢,建立西漢是劉邦。天下三分吳魏蜀,神機妙算是孔明。七步吟詩是曹植,三國又歸司馬炎。元帝從頭立東晉,南北江山歸隋朝。隋朝皇帝是楊堅,開基皇帝是李淵。大唐詩仙是李白,唐末起義是黃巢。五代十國五十年,宋朝皇帝趙匡胤。南宋皇帝是趙構,英雄岳飛抗金兵。遼金一共二百年,成吉思汗定位元。明朝開基朱元璋,明末起義李白成。秦朝皇帝十二個,金田起義洪秀全。”歷代帝王將相、故事傳說、奇聞趣事盡在歌中,宛如一本歷史百科全書,盤歌完全可以視為今天的知識競賽,因此既要求歌手具備機敏、風趣等一般歌手應具備的素質,還要求歌手具有相當的閱歷,掌握豐富的知識。
“謎子歌”既猜謎歌,歌手們總是抓住事物最顯著的特徵編成謎語相互問答,用這樣的方式向後代傳授各種知識。有猜生活常識的,如問:“有對好像兩公婆,夜夜總要摸一摸;睡覺之前摸一下,少夜不摸睡不著。”答:“歌友真是有才學,門板比作倆公婆;哪個又願開門睡?夜夜關門都要摸。”有猜生產常識的,如問:“有樣東西生得巧,公母抱著箭一條:母的嘴尖尾又翹,不合總把公的敲。”答:“這條迷歌有意義,就是農民用的犁;不論要深還是淺,不合總是敲公的。”有猜歷史故事的,如問:“又無影來又無形,巧筆丹青畫不成:三國之中助一陣,從古到今留美名。”答:“孔明台上祭東風,火燒赤壁滿江紅;火借風勢威力猛,逼著曹操走華容。”有猜字謎的,如問:“依依戀戀不怕醜,男女二人也排頭,排頭還要手牽手,下面又把腳來勾。什麼字?開言請問妹花球。”答:“情投意合不怕羞,因為男女才排頭,排頭還要手牽手,齊心合力把腳勾,是好字,爭做好人哪怕羞?”……謎子歌由於謎面編得巧,解謎答歌答得妙,傳唱的各種知識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易懂易記,備受民眾青睞。
4、風俗禮儀:
在柳州民間,很多風俗禮儀都展現在山歌里,婚嫁有“哭嫁歌”、“迎親歌”、“罵接親歌”;喪葬有“哭喪歌”;見面問候有“客氣歌”;宴請賓客有“敬酒歌”……風俗禮儀歌也非常幽默風趣。如柳州地區曾流行一種風俗習慣,男方到女方接親時,女方為試探男方的家境、人品,往往採取“罵歌”的形式以歌詢問,語句辛辣詼諧,而男方也順勢應對,答歌機智風趣。這種《罵接親歌》充分表現出柳州人開朗豪爽的性格。有個青年達松與姑娘阿嬌在歌圩上相識相愛,定下終生。接親那天,達松的親朋好友一路吹吹打打來到上垌村。進到阿嬌家剛剛坐定,一幫妹仔家圍了上來。她們都是阿嬌請來的同村好姐妹,是專門來找接親人對歌的。領頭的一個妹仔開口就唱起了《罵接親歌》:“石頭開花球打球,男家來了一幫牛;是牛不見牛皮錈,是馬不見馬籠頭。”男方不甘示弱,馬上還歌道:“屋裡妹仔莫恁凶,出口傷人理不通;當面講出無情話,下次相逢臉也紅。”這時主家給前來接親的人遞煙送茶,妹仔乘機又唱起來:“送親的人不講臉,來到我家抽黃煙;我家不是開煙鋪,菸葉還在嶺上邊。”男方答:“屋裡妹仔量恁淺,吃點黃煙講半天;吃點黃煙你也罵,問你抵得幾多錢?”妹仔還不放過,又唱:“接親的人厚臉殼,來到我家把茶喝;我家不是開茶店,茶葉還在半山坡。”男方緊回道:“屋裡妹仔量太薄,喝口清茶講恁多;若是你到我家去,論桶論盆隨你喝。”風趣幽默的對歌引得滿堂喝彩。村裡的妹仔們乘勢追擊,又發起進攻:“接親哥,聽見接親跑嗦嗦;頭上戴頂爛草帽,好比樹上爛鳥窩。”接親的後生哥也不急不慢地還上一首:“莫笑哥,新人情投意又和;等到哪天你出嫁,哥也為你跑嗦嗦。”妹仔還是不放過:“接親的,身上新衣借來的;回到半路人脫去,好比劏牛剝了皮。”後生笑答:“不怪妹,不怪老妹眼眯曲;怪哥勤勞荷包漲,新衣新褲大把的。”……雙方你問我答,妙趣橫生,在場的人個個聽得捧腹大笑,場面十分活躍。這場歌因男方對答如流,順利通過。如果男方對答不順,那就會唱歌不止,一直到媒人出面講和才能結束。在少數民族地區,風俗禮儀歌更是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苗族的《攔親盤問歌》、侗族的《松門歌》、壯族的《背帶歌》等等。
5、宣傳時政:
柳州山歌又是宣傳時事政治的輕武器,人們稱之為時政歌。時政歌是反映社會時事政治方面的山歌,是歌手們對當時時事政治的觀點、態度的反映。嚴格地說,時政歌早已有之。如劉三姐:“可恨財主心腸狠,催租逼債害窮人;三姐見了心中恨,唱起山歌訴不平。”“莫夸財主家豪富,財主心腸比蛇毒;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彩調劇《劉三姐》第八方案)形象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農民在經濟政治上的殘酷壓迫,表達了百姓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解放前,著名歌師黃三弟路見不平,義救入獄平民,質問縣長:“全城百姓議紛紛,都為韋哥抱不平;縣長明鏡高堂掛,為何不照冤枉人。”勇斗地頭蛇,與官家論理:“我告一群丘八哥,頭戴帽花十二角;陽關大道搶民女,明目張胆來作惡。”(《歌王傳》)等也正是當時人民民眾心聲的反映。這些山歌都可歸入時政歌的範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政治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深入,時政歌也逐漸發展,形成為柳州山歌中一個獨特的類別。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充分發揮柳州山歌活潑風趣、民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特點,發動、引導山歌手們用山歌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傳承譜系
柳城縣山歌傳承譜系:
第一代:張天恩,男、壯族、柳城縣鳳山鎮趕羊屯人,生卒不祥。
第二代:黃三弟,男、壯族、1907年生,柳城縣鳳山鎮社沖鄉趕羊屯人,祖籍廣西宜山宿潭洞,七歲就向本村歌手張天恩學歌。廣西著名的民間山歌王,民間有“天上劉三姐,人間黃三弟”之說,將其與歌仙劉三姐並列起來加以稱頌。
第三代:方壽德,男、壯族、1936年7月生,柳城縣鳳山鎮川山村人。16歲拜黃山弟為師,曾擔任柳城縣文化館山歌輔導員至退休。1984年獲“廣西歌師”稱號,1992年獲第一個自治區授予的“廣西歌王”稱號,1997年獲廣西小康民謠歌王大賽“擂主獎”,1998年底,方壽德患病至今。
第四代:黃亞喬,男、壯族、1959年出生,柳城縣西安鄉走馬村人。15歲讀國中時偷讀歌書,跟隨其伯父學歌。後又拜方壽德為師,1983年結為搭檔四處賽歌。1984年獲“廣西歌師”稱號,1992年獲“特級歌師”稱號,1997年獲“副擂主獎”,2001年,與韋新成、吳大祥搭檔獲“廣西歌王”稱號,2003年2月意外去世。
第四代:朱明生,男、1942年生,農民,柳城縣太平鎮長嶺村人。
第四代:梁秀英,女、漢族、1943年5月生,無業,住柳城縣交通警局。
第四代:蔣遠亮,男、漢族、1930年生、無業,住柳城縣光榮院。
第五代:劉錦安(朱明生的徒弟),男,漢族、1945年生,農民,柳城縣洛崖鄉下里村人。
第五代:葉社蘭(梁秀英的徒弟),女、漢族、柳城縣渡船社退休工人。
第五代:王立章(蔣遠亮的徒弟),男、漢族、1943年11月生,柳城縣自來水廠退休工人。
第六代:韋美珍(葉社蘭的徒弟),女、漢族、1946年生,無業,住柳城縣郵政局宿舍區。
第六代:葉壬枝(葉社蘭的徒弟),女、漢族、1962年生,商販,住柳城縣建築公司宿舍。
第六代:朱德成(王立章的徒弟),男、漢族、1944年生,柳城縣公路局退休職工。
第六代:蘭振龍(王立章的徒弟),男、壯族、1946年生,農民,住柳城縣郵電小區。
第六代:黃永世(王立章的徒弟),男、漢族,1958年8月生,農民,柳城縣大埔鎮南村人。
傳承示意圖(見圖“柳城山歌傳承示意圖”)
融水縣山歌傳承譜系:
第一代:梁延壽,號松年,男、漢族、生於1894年農曆十月初三,三防鎮興洞口人,私塾老師。卒於1951年9月。貝江一帶著名歌師。
第二代:梁煥璋,男、漢族、農民,興洞口人,生於1919年農曆十一月初八。師從其五叔梁延壽,2005年獲“廣西歌王”稱號。
第二代:梁煥祺,男、漢族、興洞口人,卒於2004年農曆十月十二日,師從其五叔梁煥壽,2003年獲“廣西歌王”稱號。
第三代:李隆球,男、漢族、生於1952年5月,個體醫生,現住融水鎮。自幼師從舅父梁煥璋、梁煥祺。1994年獲“廣西歌王”稱號。與宜州黃月香、黃月霜姐妹合作出版VCD《苗鄉情緣》、專著《情醉歌鄉》等。
第四代:楊宜文,男、苗族、生於1970年12月,興洞口人,個體戶,師從李隆球。 2002年獲“廣西歌王”稱號。
第四代:楊宜超,男、苗族、生於1979年8月,興洞口人,個體戶,師從李隆球。
2002年獲“廣西歌王”稱號。
第四代:何秋蓮,女、漢族、興洞上村人,生於1967年9月,師從李隆球,被融水縣授予“貝江歌王”稱號。
第四代:伍小英,女、三防鎮煙洞村九崖屯人,現住柳州鐵路局,生於1971年12月。師從李隆球,曾獲“貝江歌王”稱號。
柳北區山歌手周子均:男、漢族、1925年3月生,農民,家住柳北區白沙二隊55號。22歲開始到魚峰山聽歌,邊聽邊學,後與本村老歌手廖光華搭檔唱歌。1985年獲“廣西歌師”稱號,2002年被授予“廣西歌王”榮譽。他的徒弟叫何貿釗,男、漢族、 1947年生,籍貫融水,西江造船廠退休工人。
柳北區山歌手韋新成:男、壯族、1948年4月生,柳北區沙塘鎮上垌村六隊農民。 2001年獲“廣西歌王”稱號。他的師傅梁炳鋒:男、壯族,柳北區沙塘鎮上垌村農民,生卒不祥。韋新成帶有兩個徒弟,一個是吳大祥,男、壯族、1937年7月生,家住沙塘鎮楊柳村,柳鋼退休工人。2001年與韋新成、黃亞喬搭檔獲“廣西歌王”稱號。另一個徒弟叫梁龍彪,男、壯族、1988年6月生,沙塘鎮上垌村六隊農民。
魚峰區山歌手梁順利:男,壯族,1944年12月生,柳江縣成團鎮人,柳州西江造船廠退休職工。1999年獲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節傳統山歌擂台賽二等獎。其師傅為柳城縣東泉人譚瑞華(壯族、1944年生、西江造船廠退休職工)。而譚瑞華的師傅是東泉著名歌手張官代。
柳江縣山歌手覃澄洲:男、壯族、1931年12月生、柳江縣成團鎮渡村人,少年時經常跟著大人到魚峰山聽唱山歌。當過兵、做過工人,回鄉後自學山歌成師,他的徒弟有蘭翠峰、熊東汝(男、壯族、成團里彎村人,1937年生)、覃繼紅(男、壯族、成團渡村人,1957年生)等。
鹿寨縣山歌手陶業朝:男、壯族、1958年8月生,鹿寨縣中渡鎮朝陽村碼頭屯農民,2002年荻“廣西歌王”稱號。他的師傅叫吳正英,男、壯族、1943年生,鹿寨縣中渡鎮橋頭村人。
主要作品
以柳州山歌為素材創作的精品劇目有:
1959年,以柳州民間傳說和柳州山歌為素材,柳州市文化局組織創作、演出了彩調劇《劉三姐》,作為建國十周年獻禮劇目應邀赴京演出,引起轟動。以後被改編成電影,影響波及海內外。
20世紀末、21世紀初,吸取了柳州山歌豐富營養而創作演出的柳州精品劇目轟動全國。其中民族音樂劇《白蓮》獲全國文華獎,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一舉奪得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大獎、第七屆中國藝術節觀眾最喜愛劇目、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劇目多項大獎,又一次佐證了柳州山歌無窮的魅力及其傑出的藝術價值。
柳州山歌相關文字、音像作品有:
《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柳州市卷》劉沛盛主編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歌王傳》黃勇剎、楊欽華、方壽德編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情醉歌鄉》李隆球、黃月香、黃月霜著 中國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劉三姐山歌集》、《劉三姐傳說集》、《劉三姐劇本集》、《劉三姐評論集》
劉三姐叢書編委會策劃鄧凡平選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柳江縣歌謠集》柳江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 1986年印刷 內部發行
《鹿寨縣歌謠集》黎耘主編 1987年印刷 內部資料
《民間歌謠》融水苗族自治縣民間文學編輯組 1987年12月印製 內部資料
《三江各族民歌》吳浩主編
《糖罐花》潘宗亮主編 灕江出版社 1998年1月出版
《廣西柳州市文化志史料彙編》(第一輯)柳州市文化局藝術研究所 1988年6月編印
《三姐傳歌在魚峰》陳爭鳴、呂琦主編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2年11月出版
《苗鄉情緣》(視頻)
《柳州山歌》(聲頻)
民間自製歌碟若干
民間油印歌書若干
瀕危狀況
儘管柳州山歌千年不衰,至今仍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也得到政府部門的關注。然而,由於柳州山歌是農耕經濟的產物,時至今日,它所依賴生存的土壤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更因為它是一種依靠民間歌手師徒相襲、口傳心授的藝術,自我保護的能力本身就十分脆弱,加之諸多客觀因素的出現,目前柳州山歌已經面臨著幾近滅絕令人擔憂的瀕危局面。
一、來自傳承人青黃不接的壓力:柳州的山歌手、特別是市區內歌手老化的問題尤為嚴重。原來柳州市(不含新進入的四縣)榮獲廣西歌王的五位歌手中,一位去世,一位重病,一位年事已高,目前只有兩位歌王還在繼續傳唱柳州山歌,也都六十多歲了。而年輕人(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喜歡山歌並願意學唱者幾乎為零,出現了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嚴重的斷代現象。
二、來自客群群體迅速減少的壓力: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速和現代文化的猛烈衝擊,柳州山歌傳統的功能正在逐漸消失。如現在的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途徑多種多樣,已不再需要通過山歌作為媒介來進行,其唱歌擇偶的功能已喪失殆盡。又如娛樂功能,目前以聽唱山歌為娛樂的大都是老年人,而年輕人更熱衷於歌廳舞廳及電子遊戲等現代娛樂方式,選擇聽唱山歌的微乎其微。再如: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柳州山歌所承載的傳統風俗禮儀如“攔門歌”、“哭嫁歌”等等等等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淡出人們的生活。柳州山歌的客群群體正在迅速減少。
三、來自傳承方式的壓力:以“口傳心授”作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柳州山歌,其生命力的旺盛在於不可斷裂的代際相傳和人心所向的民間風俗,其生命力的脆弱在於一旦失去具有文化認同感的傳人、一旦失去歌唱互動的民風,它將迅速消失。目前,柳州山歌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嚴峻的形勢,生活的快節奏,使得人們無暇接受“口傳心授”的漫長方式去學習山歌,生活的多樣化,也讓更多的青年人不屑這種古老的傳承模式而遠離山歌。
四、來自現代演唱形式的壓力:面臨社會進程的加快,各種文化形態經常交匯的局面,傳統的柳州山歌也常常遭遇尷尬。如最近全市舉辦的廉政山歌比賽中,一些採用電影《劉三姐》曲調填詞的新山歌受到觀眾和評審的青睞,傳統山歌卻遭受冷遇。原來柳州山歌那些現場發揮、即興急智的優勢在此蕩然無存,而那些事先背好歌詞、經過排練的新山歌由於曲調動聽、舞蹈優美占了上風。
實事證明,以上各種壓力,構成了目前柳州山歌的瀕危危機,如不加緊進行搶救,曾經作為柳州身份象徵的柳州山歌很有可能會迅速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永遠消失。
保護措施
保護內容
1、人才保護與培養:
根據調查情況,柳州山歌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危機。因此,保護和培養人才刻不容緩。
人才保護:建立人才檔案,爭取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設立人才保護基金,通過評選十佳民間藝人,對60歲以上有影響、有貢獻的山歌手授予榮譽稱號並給予適當獎勵與補貼。
人才培養:
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向青少年灌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知識和保護意識。
編制有關山歌教材,編入當地中國小課本。
在中國小舉辦巡迴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宣傳山歌文化。
舉辦各類培訓班,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山歌活動,培訓一批年輕山歌手。
成立各級山歌協會組織,加強山歌人才建設。鼓勵老藝人帶徒弟,傳承山歌演唱技藝。
2、研究:
(1)召開柳州山歌搶救、保護、發展研討會。
(2)召開柳州山歌文學、曲調研討會。
(3)出版《柳州山歌叢書》、製作《柳州山歌DVD》。
3、設施建設:
(1)建立柳州山歌館,設立山歌牆、山歌台、山歌廊等(在市建設魚馬公園中設計規劃建設)。
(2)對各個歌會場地進行規劃保護。
(3)建立“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設立“柳州山歌展示館”。
已完成計畫
2006年—2008年
保護措施:
1、全面開展資源普查。
2、開展山歌文化進校園活動。
預期目標:
1、全面掌握、了解柳州山歌情況。
2、向青少年灌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知識和保護意識。
2007年
保護措施:召開柳州山歌研討會,出版柳州山歌叢書,製作DVD;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
預期目標:邀請全國及本地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山歌骨幹對柳州山歌的歷史淵源、理論及繼承、保護措施、開發利用等作系統的研討、交流。加大定會力度。
2008年
保護措施:實現柳州山歌檔案資料數位化。
預期目標:將有關資料建立檔案,進行計算機數位化管理。
2009年
保護措施:建設柳州山歌館。
預期目標:在魚馬公園劉三姐廣場上設山歌館、山歌牆、山歌台、山歌廊等設施。
2010年
保護措施:建設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預期目標:設立展示平台,加強柳州山歌的宣傳、推介,促進旅遊發展。
保障措施
1、開展“十佳民族民間藝人”評選活動;
2、編制有關山歌文化教材,編入當地課本;
3、在中國小舉辦巡迴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宣傳山歌文化;
4、舉辦各類培訓班,培養年輕骨幹;
5、成立各類協會組織,鞏固山歌文化隊伍。
建立機制
1、建立柳州市市級及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成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分中心,系統管理保護工作。
2、建立人才檔案,設立人才保護基金,爭取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對60歲以上有影響、有貢獻的民間藝人授予榮譽稱號並給予適當獎勵與補貼。
3、加強山歌民間組織建設,完善管理措施。使之充分發揮作用,保護山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