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位於東城區東北部,呈東西走向,西端曲折,東起後永康一巷,西至藏經館胡同,南與合作巷相通,北有支巷通炮局胡同,屬北新橋街道辦事處管轄。
歷史
柏林胡同,清朝光緒時稱柏林寺胡同,因位於柏林寺南側得名,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龍王廟併入,改稱柏林胡同。其東段“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全紅胡同,後恢復原名。柏林寺始建於元代至正七年(1347),明正統十二年(1447)重建,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撰寫了碑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壽,對位於雍王府旁的柏林寺大加修葺,使寺的規模更加宏大,遂成為京師八大廟之一。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維摩閣等。康熙皇帝為寺題匾“萬古柏林”。寺內還有一石影壁,一遇雨天就顯現出龍龜等形,乾隆二十三年(1758)對柏林寺再次重修,乾隆皇帝親自撰寫了碑文,為寺題寫了聯匾。乾隆還特地寫了《柏林寺拈香詩》,詩中寫道:“柏林古剎炳長安,歲久榱題惜廢殘。況是近臨躍龍邸,特教重煥散花坊。”說出了寺宙與皇家不同尋常的關係。寺內曾保存了我國惟一倖存的龍藏經版。這部龍藏刊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於乾隆三年(1738),經版有七萬九千餘塊,經文七千餘卷。先是在賢良寺內刻成,藏於宮內武英殿,後乾隆下令移柏林寺。該寺後部清代曾做過佛學院。民國時期又曾是陸軍醫院。解放後一度為北京圖書館分館。柏林寺所藏經版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