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傳教會住宅樓

"資料顯示

簡介

資料顯示,信義會柏林傳教會的這一樸素的住宅樓是由該會的傳教士路切維茨設計的。總建設面積1985平方米的凹形樓體處在一處高丘陵的南半坡,視線開闊。一如早期青島的其它建築,清水牆面的柏林傳教會住宅樓沒有使用當地的花崗岩,也不像同期的水師飯店、亨利王子飯店、海濱浴場一樣使用大量的木材。

風格

樓體的主部南面設有上下兩層各用10個紅磚圓券支撐的遊廊式陽台,並裝有簡單的扶欄,其兩端各建有側翼。設計簡單的翼樓山牆構成南立面的外圍,這使得這一住宅樓完成了它的凹形組合。有評論指出,儘管該樓南立面前側的陽台大而突出,可它並不落英式殖民建築的巢臼。
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傳教會住宅樓的惟一裝飾是在樓頂上添修的一堵具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小型山牆,用作十字架的托座。也許僅僅是出於實用的需要,山牆和整棟建築相比顯得太小了些,裝上了十字架後的高度也沒有超過屋頂,這是在同類的教會建築中少見的。整幢住宅樓地上兩層,並設有閣樓和地下室。可能考慮到較大的人流量,住宅樓被設計成雙進式,前後都有兩座樓梯。
半個多世紀後進入青島實地考察的德國人華納對信義會柏林傳教會的所在地迷惑不解:不知處於何種考慮,德國駐青島行政當局劃給柏林傳教會和魏瑪傳教會的地域緊緊相臨,並使這兩個在青島地區活動的福音教傳教機構遠離歐洲區及華人商業區。

歷史

據1908年柏林出版的漢斯·魏克爾著《膠州,德國在東亞的保護地》介紹,這兩所傳教會在實質上有很大區別,“天主教柏林傳教會沿用自古以來的傳教方式開展教務活動。傳教士通過個人交往和慈善事業如學校、醫院來努力深入人心。欲皈依基督教的異教徒先申請受洗,接受為期一年的洗禮教育。”
而青島柏林傳教會的主要任務是在德租界和臨近的幾個縣建立一個基督教區。設在大鮑島、台東鎮和李村的幾個小教堂均隸屬這一教區。此外,傳教會兼辦有所德華學校,開設德語、算術、地理、古漢語、聖經史、教義學等課程。
關於傳教士路切維茨的史料不多,我們沒有辦法考訂其在青島期間的大部分經歷。但,路氏顯然對建築有過良好的職業訓練,並將其與柏林傳教會的工作結合了起來。據1908年6月12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報》載,1908年在距青島45公里的即墨縣城建成的基督教堂亦為路切維茨設計。
1903年前後,這座立面上有許多青磚拼砌的菱形圖案的傳教會住宅樓被美國路德傳教會的一所醫院移用。史料載,這間信義會醫院一度和美國管會監督辦事處同處一樓辦公,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辦。此後,這一建築被改作日本同仁會東亞醫科學院宿舍。1946年5月,這裡再度由美國基督教信義會重新恢復為信義會醫院。

地址

現用途:青島市中醫院
所在地:濟陽路5號。
現 狀:樓體保存完好。
建造期:1899年至1900年。
當時設計:路切維茨,傳教士。
當時業主:柏林傳教會(福音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