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山前聞

枝山前聞

枝山前聞,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筆記小說,作者是祝允明。

例文賞析

正經傳

上萬機之暇,留意方策,嘗以《尚書》、《咨汝羲和》、《惟天陰騭下民》,二節,蔡沉注誤,命禮部試右侍郎張智同翰林院學士劉王吾等改正。因通加研校,書成,名曰:《書傳會選》又以孟學當戰國之世,故詞氣或抑揚太過,今天下一統,學者不得其本意,而樂以見之言行,則學非所學,而用非所用。又命三吾刪其過者為《孟子節文》,不以命題取士。當時禮部劉什言:“《書傳》曰:‘凡前元科舉,《尚書》專以蔡傳為主,考其天文一節,已自差謬,謂日月隨天而左旋。今仰觀乾,甚為不然。夫日月五星之麗天也,除太陽人目不能見其行於列宿之間,其太陰與五星,昭然右旋。何以見之?當天清氣爽之時,指一宿為主,使太陰居列宿之西一丈許,盡一夜,則太陰過而東矣。蓋列宿附天舍次而不動者,太陰過東,則其右旋明矣。夫左旋者,隨天體也;右旋者,附天體也。必如五星右旋為順行,左旋為逆行,其順行之日常多,逆行之日常少。若如蔡氏之說,則逆行多而順行少,豈理也哉?若不改正,有誤方來。今後學《尚書》天文一節,當依朱氏《詩傳》‘十月之交’注文為是。又如《洪範》內,‘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一節,蔡氏俱以天言,不知陰騭下民乃天之事,相協厥居乃人君之事。天之陰騭下民者何?風雨霜雪均調,四時五穀結實,立蒸民之命,此天之陰騭也。君之相協厥居者何?敷五教以教民,明五刑以弼教,保護和洽,使強不得凌弱,眾不得暴寡,而各安其居也。若如蔡氏之說,則相協厥居事付之於天,而君但安居自若,而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與,又豈天佑下民,作之君師之意哉?今後當依此說。”

制度

今士庶所載方頂大巾,相傳太祖皇帝召會稽楊維禎,維禎戴此以見。上問:“所戴何巾?”維禎對曰:“四方平定巾。”上悅,遂令士庶依其制戴。或謂,有司初進樣,方直其頂。呈上以手按偃落後,儼如“民”字形,遂為定製。按洪武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禮部右侍郎張智同各官奉聖旨:“恁禮部將士民戴的頭巾樣制,再申明整理。”智乃奏:“行先為軟巾,制度已嘗擬定,而小民往往成造破爛不堪紗羅,用紙粘裹,竹絲添花混同遣賣,有乖禮制。合行申禁仍前。違制者賣人、買人同罪。如此,則當時巾制乃太祖自定,恐非緣維禎與手技也。

輿地

皇朝輿地,前古無北猗與盛哉!然有可疑者一事,堯舜時以冀州為皇畿,四方皆二千五百里。今冀州之北能幾何耶?三吳在古不入職方,其民皆斷髮文身,以與蛟龍雜處,若空其地為最下也。今財賦日繁,而古之遺蹟不異。其水之不為害者天幸爾。萬一洚水不知何以處之,區區開築難以言善。

沈孝子

吾邑之相城有一乞兒,姓沈,年在中歲,每詣沈隱君孟淵所請丐,幾所得,多不食而分貯之筒篚中,隱君初不為意,久而問焉,則曰:“將以遺老娘耳。”隱君始異之。潛令人偵其所為。丐至一岸旁,坐地出簞中飲食,整理之,擎至船邊。船雖陋,而甚潔。老媼坐其中,丐登舟陳食母前,傾酒跪而奉之,伺母接杯乃起。跳舞而唱山歌,作嬉笑以樂母。母殊意安之也。必母食盡乃更他求。若無得,則自受餒,終不先食之也,日日如之。凡數年,母死,丐始不見。隱君嘆詫,亦時少周之。此非有為而為,可謂真孝矣。

片言折獄

聞之前輩說國初某縣令之能,縣有民將出商,既裝載,民在舟,待一仆久不至,舟人忽念商輜貨如此,而孑然一身,仆又不至,地又僻寂,圖之易耳。遂急擠之水中,攜其貲歸。乃更詣商家,擊門問:“官人何以不下船!”商妻使人視之,無有也。問諸仆,仆言:“適至船,則主人不見,不知所之也。”乃姑以報地里。地里聞之縣,逮舟人及鄰比,訊之反覆,卒無狀。凡歷幾政莫決。至此令,遂屏人獨問商妻:“舟人初來問時情狀、語言何如也?”商妻曰:“夫去良久,船家來扣門,門未開,遽呼曰:‘娘子,如何官人久不下船來?’言止此耳。”令屏婦,復召舟人問之。舟人語同。令笑曰:“是矣。殺人者汝,汝已自服,不須他證矣。”舟人嘩曰:“何服耶?”令曰:“明知官人不在家,所以扣門稱娘子。豈有見人不來,而即知其不在,乃不呼之者乎?”舟人駭服,遂正其法。此亦神明之政也。

作者簡介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