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林見龍(1898~1935)革命烈士。字福田,化名林亦如、張光遠。四川筠連縣人。及長,在家鄉教書,思想傾向革命。1925年,考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繼而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回川,在重慶國民黨左派省黨部工作。在順(慶)瀘(州)起義中,任炮兵團政治指導員。起義失敗後,輾轉去成都,被組織安排去國民革命軍第28江防軍第一區司令部任政治指導員、上校副官長、上校參謀長等職,並暗中從事軍運工作,先後擔任成都地下市委書記、中共川西特委委員職務。其間,曾在成都積極建立地下組織,發展20餘名黨員。後曾兩次被捕,均伺機得脫。1934年冬,奉命回縣,策應紅軍北上,在建立地方組織過程中,常遭圍捕,幾天寧日,終在惡劣環境中,染重疾身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追任為烈士。
烈士生平
1919年畢業於縣立高等國小,1916年考入瀘州川南師範第二部本科,在校期間,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之時,他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決心從事教育。
1921年,在縣立高等國小任教,後在雲南普耳渡到宜賓、瀘州一帶經商,也曾在重慶穆贏洲旅部任職。
1924年,他和同鄉由瀘州去廣州,投考黃埔軍校。
1925年,考取黃埔軍校第四期,在那裡,開始接受馬列主義,同年,在吳玉章等人的影響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冬,廣州國民政府為打開四川的局面,任命劉伯承為四川軍事特派員赴四川從事軍運工作。時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的吳玉章在黃埔軍校選派了包括他在內的二十名畢業生隨劉入川。他被安排在重慶蓮花池國民黨左派省黨部工作。同年12月,參加瀘州起義,並擔任團政治指導員,負責部隊訓練工作。瀘順起義失敗後,他回到筠連,後因反動當局的逮捕而被迫由宜賓轉至成都,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江防軍第一區司令部政治指導員、上校副官長、上校參謀處長等職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工作,曾任川西特委軍委委員,負責川西部分地區的軍運工作。
1927年秋,同袁詩堯一起在成都組織“思潮社”(黨的外圍組織),一面開展武裝鬥爭的宣傳,一面在實際鬥爭中發展黨員,增強黨的力量。
1928年秋,他根據黨在全國搞蘇維埃運動的指示,準備在筠連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川滇邊革命根據地,為此在蓉成立了同鄉會,進行準備工作。
1930年,廣漢起義失敗,因叛徒告密而被扣押。經營救脫險後,他繼續奔走於川西各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黨工作,其間,先後在雅安、筠連、敘南一帶從事革命活動。
在1935年8月28日,被病魔奪去生命。
1958年,經四川省委批准,追認他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