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林程出生於“閩中屋脊”、海拔1856米的戴雲山主峰東北側的偏僻小村楊梅大龍一書香之家。祖父林崇正,又名從政,明經登第,曾任湖南永明縣令。林程從小聰敏機靈,少時入塾讀遍四書五經,通文字,有睿智,喜好廣收圖史,嗜於析論地理山川。一生勤儉質樸,善於理財,擅於斂積,稱潯北一方巨富。性豪爽,有氣魄,胸襟開闊,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常憐貧恤孤,濟困扶危,凡閭里有公益事無不踴躍為己任,一生做了一樁又一樁好事。
人物經歷
據有關志書、譜牒記載及民間口傳,德化縣古城南的丁溪,自雪山北坡發源,流經福陽、有濟、下坑、小溪等地至於丁墘筆石,公元十二世紀前,原系依繞雙魚山(含筆石山、寨頭山)、塔尖山北麓東流至寶美董坂(一說於南門坂尾雙港)注入滻溪。時林程與縣裡部分有卓識的士紳耆老認為,如能將該溪於筆石處堵流,另鑿浚改道北流直奔縣治所前,於其“丁向”注入滻溪,使雙流匯成“丁”字,可以縮短流程,將舊河道填墾為比新河道占地多數倍的良田,是一利國利民之創舉。又傳前有讖語:“水流‘丁’字,官榮自至”。又云:“水畫丁,羅簪纓”。但在當時土地私有制時代,要鑿浚改流,其所需用地的原業主們,有誰願意讓自己的良田寶地“付諸東流”?夢想始終難成現實。宋元符(1098~1100)中,關心鄉閭、急公尚義的潯北僻村富紳林程,時當盛年,凡事果敢,毅然慷慨解囊捐資50萬,買得縣治所前瀕溪良田百畝;組織工力開挖鑿浚新河道,堵其舊流,引水於縣治所前匯成“丁”字注入滻溪。新河道挖鑿將成,正巧一夜雷霆電閃、傾盆暴雨,瀕溪兩岸一片汪洋,洪水猛決流沖新河道,遂成如今的“丁溪”。同時,林程又於丁溪筆石處築壩開圳。圳渠起自筆石,繞雙魚山北山腳經南門坂沿滻溪南岸向東延伸,再經今塔雁商園一帶(原皆田園)、穿越舊塔雁街過湯邊洋(今縣中醫院一帶)、寶美董坂洋、直至下董坂外(今東頭龍東橋南端)一帶;蜿蜒如帶,全長三四里,受益面積上千畝。該圳自十一世紀末開鑿,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化城關一再擴建,這些地片的田園先後變成廣闊的街道和高樓大廈之前,其間近千年來一直發揮著它的防旱抗旱保豐年的巨大功能,造福子孫後代,其功不可沒!
林程胸有見地,又重視教育,捨得興資建塾館,敦聘宿儒設帳教學,“合族子弟廩而誨之”,給族人子弟和自己的兒孫造就良好的教育環境。戴雲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鍾靈毓秀,林程睿智卓識,辛勤耕耘,其子孫蘭桂芬芳。他的第三子林揚休,於北宋重和元年(1118)登進士第。揚休子、林程孫林興宗,後任浙江錢塘縣令。興宗子、林程曾孫林洽、林瀛亦先後登進士第。林洽子延賞、林瀛子士英相繼顯達,四世簪纓,一時稱盛。時人輿論讚揚:“是林程一生多做好事所獲之回報”。
林程一生慷慨尚義,樂善好施,遠近聞名,閭里稱頌。他的兒子揚休登第後,朝廷贈他為朝請郎。縣長官欽其義舉,命名其溪為“丁溪”。德化人民為懷念他,名該圳為“林厝圳”。又於城西建“恢義坊”,以旌表其德行,並祀於縣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