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德化縣的陶瓷業已相當發達,“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描繪的就是當時德化縣陶瓷作坊遍布鄉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間,為了彌補國庫虧空,朝廷調整了貿易政策,規定“凡購買外國貨,均以帛、綢、瓷、漆等特產博易,不用金、銀、銅幣”,全國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縣作為陶瓷主要生產地之一,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出口產品之一。雖然瓷窯遍布,但由於當時的瓷窯都是平頂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窯,難以大批量生產,遠遠不能滿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燒制技術的落後,制約了德化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林炳應時而生,他設計發明的圓拱形大窯爐(亦稱雞籠窯)不僅容量擴大了十幾倍,還由於設計了煙囪拔焰消煙,熱度倍增,燒制出的瓷器更顯得潔白、剔透。距離祖龍宮不遠的屈斗宮古窯就是根據這種圓拱形大窯爐改進而成的。
關於林炳建成大型窯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林炳在進行窯爐改革時,高溫窯火一衝便塌頂,屢試屢敗。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窯爐旁邊,疲勞得不覺昏昏睡去。睡中夢見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開衣襟,對他示意地指一指敗窯,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後隱沒在雲霧之中。林炳醒來突然有所領悟,於是將窯房砌成乳房樣的圓拱形大窯,兩旁再砌小奶窯(亦稱獅耳)護住主窯房,這樣燒窯時就不再塌頂了,而且燒成的瓷器質優量多。後來,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幾個窯房串連起來,既能充分利用熱能,增加產量,又能使窯體更加牢固,也為此後演變發展成龍窯(亦稱蛇目窯)奠定了基礎。
林炳首創的大窯爐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為“燒成革新先行”稱號,指點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為“玄女夫人”。一時間,林炳大名遠播,各地紛紛學習他的建窯技藝。在當時泉州知府的授權下,德化開辦了第一所瓷庠(類似於今天的陶瓷學校),由林炳親自到瓷庠傳授技藝,現場指導。當年的瓷庠就是現在的祖龍宮,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響了近千年來整箇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瓷業發展。據日本有關陶瓷文獻記載,宋代有一個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來德化學陶藝,將砌雞籠窯的技術帶回日本,砌成“德化窯”,並尊奉林炳為“陶祖神”。
為感激玄女指點的恩德,瓷鄉人按照林炳夢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宮奉祀。後來,林炳赴江西傳藝,再也沒回來過,最後積勞成疾,客死他鄉。家鄉人懷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於玄女之右,尊為窯坊公。每逢農曆五月十六日窯坊公誕辰之日,鄉人依然不忘到祖龍宮奉祀一番,一則紀念林炳為光大瓷業所作的巨大貢獻,二則祈願自己在來年的陶瓷生產製作中能夠順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