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介紹
炎黃子孫,歷來有愛國愛鄉,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台灣墾殖致富之後,懷念家鄉宗人的疾苦,決心加賑助,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過近二年建設,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並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後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於中座大厝的門上。全莊外圍矮牆,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築物,在舊社會堪稱大規模的公益事業機構。抗日戰爭以前,逐年由台灣運來大量稻穀和棉布,在這裡資助石美地區林姓宗族的貧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難,對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了事實上的作用。 義莊施賑以溫飽為主,兼贍婚喪。林平侯創辦義莊時,即設立基金,據莊裡碑記載:“在台灣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合十一畝三分多),充為原 籍義莊義田,年收租谷,除完糧耗谷外,年實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運回內地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潭頭,贍給同宗貧乏族人之用。”由莊主延請兩名族中誠實公正的人經理其事。林氏族親、貧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喪葬,都給資金。例如男的年給棉布三丈(每年冬至發給),女的年給棉花三斤(每年立春發給)令自紡織;男十一至十六歲,年給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親娶婦,給銀200兩,嫁女給銀10兩,贍給有定額,男女不遺漏。林氏義莊贍賑歷經百年不變。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以後,由於交通阻隔,乃告終止。對其義舉,角美地區林姓宗親,至今懷念不已。林氏義莊也成了人們觀瞻之處。龍海林氏義莊碑 道光元年(1821),義莊建成時鑲於壁上。由十二塊精磨的黛黑石組成,寬3米,高1米。碑文記載,林平侯開發台灣致富後,為賑助家鄉族人,籌建義莊的主要經過和辦理贍賑的經濟來源,經理人員配備,義莊管理規則等。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介紹
林氏義莊辦理贍賑,從清道光元年(1821年)開始至民國二十六(1937年)終止,前後垂116年。主辦義莊的林氏家庭,歷經四代。創建人林安邦,字平侯,號石潭,以字行,出生於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其父林應寅旅居台灣淡水興直堡新莊,設帳授徒。據《台灣通史·列傳五》載:“平侯年十六省父,傭於米商鄭谷家,性純謹勤勞。谷信之,數年積資數百,谷復假以千金,命自經紀。平侯善書算,操其奇贏,獲利厚。已而與竹塹林紹賢合辦全台鹽務,復置機船運貨物,往返北洋,擁產數十”。“後遷居大科嵌,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谷數萬石。復開淡水之野,逐及噶瑪蘭,開三貂嶺以通淡蘭孔道”。“平侯既富,念故鄉族人貧苦,仿范仲庵義莊之法,置良田數百甲為教養資”。林氏義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建的。從義莊的基建、施賑,至人員配備,均由平侯親自主持。平侯有子5人,三子國華,字樞北,英偉有父風。平侯既老,悉以家務委之。國華承父志,對故鄉義莊,全按父制辦理,成為義莊第二代莊主。國華於鹹豐三年(1853年)卜居板橋,深入開墾淡水之野,歲入增十萬石。鹹豐七年,國華逝,次子林維源(字時甫)理家務,故鄉義莊由維源管理,是為義莊的第三代莊主。義莊第四代莊主林爾嘉(維源之子),字叔鹹,甲午戰後遷居廈門,熱心公益事業,在鼓浪嶼建菽莊花園,逐年由台灣運來的稻穀,先在廈門驗收,再發交義莊,按例分發。
義莊施賑以溫飽為主,兼贍婚喪。林平侯創辦義莊時,即設立基金,據莊裡碑記載:“在台灣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合十一畝三分多),充為原籍義莊義田,年收租谷,除完糧耗谷外,年實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運回內地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潭頭,贍給同宗貧乏族人之用。”由莊主延請兩名族中誠實公正的人經理其事。林氏族親、貧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喪葬,都給資金。例如男的年給棉布三丈(每年冬至發給),女的年給棉花三斤(每年立春發給)令自紡織;男十一至十六歲,年給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親娶婦,給銀200兩,嫁女給銀10兩,贍給有定額,男女不遺漏。林氏義莊贍賑歷經百年不變。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以後,由於交通阻隔,乃告終止。對其義舉,角美地區林姓宗親,至今懷念不已。林氏義莊也成了人們觀瞻之處。
民俗文化
林氏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並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後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於中座大厝的門上。全莊外圍矮牆,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築物,在舊社會堪稱大規模的公益事業機構。抗日戰爭以前,逐年由台灣運來大量稻穀和棉布,在這裡資助石美地區林姓宗族的貧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難,對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了事實上的作用。林氏義莊辦理贍賑,從清道光元年(1821)開始至民國二十六(1937)終止,前後垂116年。主辦義莊的林氏家庭,歷經四代。創建人林安邦,字平侯,號石潭,以字行,出生於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其父林應寅旅居台灣淡水興直堡新莊,設帳授徒。據《台灣通史·列傳五》載:“平侯年十六省父,傭於米商鄭谷家,性純謹勤勞。谷信之,數年積資數百,谷復假以千金,命自經紀。平侯善書算,操其奇贏,獲利厚。已而與竹塹林紹賢合辦全台鹽務,復置機船運貨物,往返北洋,擁產數十”。“後遷居大科嵌,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谷數萬石。復開淡水之野,逐及噶瑪蘭,開三貂嶺以通淡蘭孔道”。“平侯既富,念故鄉族人貧苦,仿范仲庵義莊之法,置良田數百甲為教養資”。林氏義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建的。
經濟發展
義莊的基建、施賑,至人員配備,均由平侯親自主持。 平侯有子5人,三子國華,字樞北,英偉有父風。平侯既老,悉以家務委之。國華 承父志,對故鄉義莊,全按父制辦理,成為義莊第二代莊主。國華於鹹豐三年(1853年)卜居板橋,深入開墾淡水之野,歲入增十萬石。鹹豐七年,國華逝,次子林維源(字時甫)理家務,故鄉義莊由維源管理,是為義莊的第三代莊主。義莊第四代莊主林爾嘉(維源之子),字叔鹹,甲午戰後遷居廈門,熱心公益事業,在鼓浪嶼建菽莊花園,逐年由台灣運來的稻穀,先在廈門驗收,再發交義莊,按例分發。義莊施賑以溫飽為主,兼贍婚喪。林平侯創辦義莊時,即設立基金,據莊裡碑記載:“在台灣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合十一畝三分多),充為原 籍義莊義田,年收租谷,除完糧耗谷外,年實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運回內地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潭頭,贍給同宗貧乏族人之用。”由莊主延請兩名族中誠實公正的人經理其事。林氏族親、貧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喪葬,都給資金。例如男的年給棉布三丈(每年冬至發給),女的年給棉花三斤(每年立春發給)令自紡織;男十一至十六歲,年給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親娶婦,給銀200兩,嫁女給銀10兩,贍給有定額,男女不遺漏。林氏義莊贍賑歷經百年不變。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以後,由於交通阻隔,乃告終止。對其義舉,角美地區林姓宗親,至今懷念不已。林氏義莊也成了人們觀瞻之處。
龍海林氏義莊碑 道光元年(1821),義莊建成時鑲於壁上。由十二塊精磨的黛黑石組成,寬3米,高1米。碑文記載,林平侯開發台灣致富後,為賑助家鄉族人,籌建義莊的主要經過和辦理贍賑的經濟來源,經理人員配備,義莊管理規則等。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