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融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有融參加仙邑考試,被主考官張亦園擢為冠童軍。 同治八年(1869年),有融八旬壽慶,諸子孫繞膝稱觴。 林有融生前閱讀大量史書,深知國有史,省郡州縣誌書。

名涌,字季潮,號朗如,諱有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廿七日,生於仙邑唐安鄉連江里魚街(今楓亭蘭友社區)。卒於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廿三日,享年81春。
林有融四歲喪母,賴依祖母撫養,幼年聰穎敏悟靈活,舉止異常,尤篤信程朱性理大全,近思錄,朱子古文,諸書誦習爛寫;十三歲時四書五經,俱能念誦。其父尤以詩書勉勵,躬身事教訓誨,深加器重,所以他學業益進,才華出眾,聞名鄉閭。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有融參加仙邑考試,被主考官張亦園擢為冠童軍。廿三歲入泮復考文學,張亦園批曰:“不意童子軍中竟有此奇才,我愛之,我轉畏之。”嘉慶廿四年(1819年),有融應鄉試中式第27名舉人,宗師觀其試卷,讚嘆不已,稱為“通場無兩,其高逼五嶽,三百年無此作,數百年一見之才也。”
道光二年(1822年),宗師何仙槎視學山東、招有融入幕襄校。後鄧浮梁知建寧府,亦拔有融掌教建溪書院。他課教諸生,以端品勵行為務,深受生員稱邑。爾後,即知府被人饞賄奪位休官,有融亦辭館徑去,不為其人延留援止。值逢建郡府試,太守邀他助閱評卷,可得白金二百兩,他婉言謝絕,拒不收受。
有融為人憨厚誠實,早歲立銘自警:“理求心得,學務躬行,可善而不可惡,可義而不可利,可賢而不可肖,可一鄉一國天下,而不可滿於心。”他自建寧歸回故里,常為里民排難解紛,造福鄉里五十餘載。
林有融在家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對《史記》、《漢書》、《文選》、《韓昌黎文集》、《陸宣公奏議》皆所素嗜。輯有《楓亭志》甌鄒樓詩草,並有雜錄,以著述自娛為樂,非公事繭足不入城市。
同治四年(1865年),仙邑鬧饑荒,有融同歲貢林棠園在仁德里(今仙遊龍華)招募富戶設局平崇糧食,以濟災民,深受里民稱許。翌年九月,湘西劉鳳彩、恆齊民率軍入閩。軍至楓亭,百姓深受其擾。劉鳳彩登門拜訪林有融,有融對劉曰:“楓人素來恪守安分,無池魚殃”。並邀請劉鳳彩賦游塔斗山,望見祠宇傾頹,就贈銀修葺,使會心書院、文昌閣、朱子祠的面貌煥然一新,鄉人皆感其德。
同治八年(1869年),有融八旬壽慶,諸子孫繞膝稱觴。適逢仙邑縣令聘請他為仙遊金石書院掌教。翌年五月下旬,有融染疾去世。
林有融生前閱讀大量史書,深知國有史,省郡州縣誌書。楓亭雖是海陬僻壤,自漢代何氏九兄弟結楓為亭以來,代有忠賢志士,烈女節婦、孝人逸人,不絕於世,實為地靈人傑之所鍾,故不得不作志之,自元代林亨的《螺江風物賦》一文之後,清初鄭得來,首作《連江里志略》問世。為繼其善者,林有融十幾年,排燈之苦,蒐集材料,參閱《福建通志》、《仙遊縣誌》等,在《連江里志略》的基礎上,按普通志書體例。進行補充,改寫潤色,匯成志書,易名《楓亭志》於道光廿五年問世。
林有融的《楓亭志》分為地理、人物、列傳、藝文、事類、續編計八卷,成為楓亭的小百科全書。該志因地紀事,因人紀事,分門別類,登載休例,編輯成帙,並附有詩文各體,洋洋大觀,不下數萬言。
林有融所編輯的《楓亭志》,目前所能看到的手抄本有兩本,其一今存仙遊檔案館,似是林有融或友人所抄寫,曾在清末民初楓亭畫家林肇祺處收藏。另一手抄書,系是民末楓亭學士宋慎傑所抄本。今楓亭文化研究會編輯部根據鄭秋鑒、鄭懷興、吳松江等整理校吳,在《楓亭文化研究》刊物上,分期刊出,供有識之士為研究楓亭歷史文化作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