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揚祖

林揚祖

林揚祖,字岵瞻,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累官至陝甘總督,二品大員,為莆田人在清代的最高官銜。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字岵瞻,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累官至陝甘總督,二品大員,為莆田人在清代的最高官銜。荔城羅巷裡人。相傳林系螟蛉兒,其養母青年孀居,視同己出撫育揚祖成材。揚祖平時事母至孝,他經常訓教兒孫,必須孝敬高堂。並在大廳福堂門上貼了他親手書寫的“生不如養,養不如成”的家訓。其意思是指生身的母親,比不上哺育孩子的母親所付出的辛苦勞累,但教育孩子長大成材的母親更加勞苦功高,古代“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就是個明證。
另相傳,揚祖的養母在她病危彌留之際,召全家子孫至病榻前說:“今後如果家中有一男人不幸早逝,不論有無後嗣,要尊重年青的媳婦的意見,準其改嫁。”在封建社會的桎梏束縛下,難能可貴有如此開明的思想,實屬罕見。
莆田歷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科甲鼎盛是莆田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家貧子讀書”的刻苦求學精神,造就了莆田教育的興盛局面。宋明兩代,科甲冠於列郡。從科甲出身到官至一二品大員的歷史名人不在少數。明末清初由於倭寇的侵擾破壞,以及長達半個世紀的截界遷民和戰爭的蹂躪,使得莆田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在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於進士榜上有名的只有五十六人而已,而這五十六人中,官階最高的要數鹹豐朝的林揚祖一人。
林揚祖(1799~1883年),字孫貽,號岵瞻,晚號覺齋。林揚祖家世屬福建林氏三大名門旺族之一莆田金紫林的後裔.他出生書香門庭,七歲時祖父、父親相繼離世,家境逐漸沒落,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母親翁氏系莆田清浦富家女,知書達理,通文墨,親自督課教揚祖讀《六經》,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光宗耀祖。粗茶淡飯,艱難度日。在翁氏的精心調教下,揚祖十五歲進學,補廩生,考取撥貢生。道光五年(1825年)二十七歲,應福建鄉試,試八股文《四書》,題為《子溫而歷〈全章〉》。林揚祖的試卷是以六經構成通篇骨架,精心結撰,磨琢精緻、音節流麗。取中鄉試第一名。道光九年(1829年)已醜科成進士。朝考入選,簽分刑部主事,時年三十一歲。鏇調充分略館纂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庚子科廣西鄉試主考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祖母楊氏老病乞歸終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供職,補授湖廣道監察御使,擢兵科給事中,轉工科掌印給事中。後又充漢教習監試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1850年)入直軍機處,稽查京師糧倉時,奏陳利弊,受到宣宗的嘉許採納,不久奉命巡視南北城。鹹豐元年(1851年),揚祖由京官簡放河南道台,到任即革除,積弊,節省河工費用銀五萬兩,河督慧秋谷對其大為欣賞,奏請賞戴藍翎,升河南省按察使。清鹹豐三年(1853年),外來兵軍進取河南,地方官吏皆聞風而逃,開封吃緊。巡撫陸應谷奏命往歸德府備軍,並奏請以林揚祖管開封府兵防。林揚祖奉命固守汴城以待援兵。揚租雖是朝廷的命官,但他決不亂殺無辜,外軍圍城三晝夜,有人倡議誘軍入城,決黃河水以灌之。揚租極力阻止,說次事關係到數十萬人的生命,我寧願戰死,也要拯救城內外民眾的生命。守城期間為了安撫軍心,他捐俸兩千餘兩,米一萬六千餘石,發給兵餉。城中防衛兵力單薄,老百姓爭先欲出城避難,情況混亂。揚祖親上街頭,一手牽扯幼孫,一手持探報,向民眾曉之以理,他動說“情況緊急,避也已來不及了,與其冒此身家性命的莫大危險,倒不如同心協力,共守此城,我和你們生則同生,死則同死豈不好呢!”民心為之一動。情緒頓然安定,在守城的三日內林揚祖沒合一次眼,至始至終身先士卒冒雨露頂不用雨具,日夜親自巡督,組織民眾登城防守,在林揚祖的感召下,守城兵勇、民眾皆激奮勇躍。直至關東巡撫李吉人援軍到。外軍乃退去。因守城有功朝廷旨賞揚祖換花翎,加鹽運使銜,特旨署河南布政使,不久,授陝西按察使,清理冤獄,多所平反。升任陝西布政使,調甘肅布政使。任職期間胥吏畏威,百姓安堵,頗著政聲。鹹豐九年(1859年)入京覲見,指陳時政得失,特旨署理陝甘總督,適逢大閱之典,奏請欽命閱兵,明賞罰,嚴軍法。新任總督樂斌對揚祖,十分不滿(按清制總督每三年舉行代天巡獵出巡轄省各府閱兵一次,為當時大典)。至年終大計,他對林揚祖上報考績,以“年老頹廢”四字,遂得朝旨令揚祖以原品休致歸里。旨下時為同治元年(1862年)。林揚祖年才64歲,正值精力旺盛之時,實際上在鹹豐帝主政時,受道光帝遺囑而任用林揚祖,當時執政者旗人肅順又對漢人無歧視,故林揚祖才得以一路順風官至方面大員。及鹹豐帝駕崩,賞識揚祖的顧命大臣肅順又被西太后所殺,屬於“肅順黨”的林揚祖當然就難逃在劫。林揚祖歷任京官十八年,外任十一年,所任皆要職,嘗得旨有“辦事認真,操守端方”的嘉獎,以至被罷官回歸故里時盤纏不夠,而向山西匯局貸款,回家後以變賣衣物等才得以償還。林揚祖歸故里後致力興學,歷任縣擢英書院、郡興安書院和仙遊、永春、廈門等書院院長。經常給生童講課,對生童的課卷都親自批改,發下卷子後,又把生童叫來當面指出其錯誤之處。在講課時,常常結合自己的經歷,指出科場考試的利弊,每遇到佳作佳句佳構,他都一一條分剖析,所以極受生童的愛戴。課餘時,林揚祖依然手不釋卷,通宵秉燭讀書毫無倦意,而且常練寫柳體字帖,持筆作文,不畏嚴寒酷暑,歷二十餘年從不間斷。其勤奮刻苦的精神常令後生漢顏。老境生活依靠書院掌教的薄薪度日。為人極其謙和,每遇里中或親戚的喜喪事必前往慶弔,皆徒步或扶杖到門行禮盡敬,從來不坐轎,路人見了也不知其曾為二品大員也。 杜門謝客,就連左宗棠將軍經過莆田時,他也不去迎送,其不張揚的性格令人稱佩,林揚祖為官清廉,忠厚賢良與其母翁氏有很大的關係,揚祖在京任官十八載,家書皆翁氏親筆,其官刑部時,書戒以要持心寬平,勿以為得情而喜,在軍機處時,戒以居機要地切須縝密,典試廣西時要,慎搜遺才,不要忘了自己當年寒窗,官御史時,戒以當秉心正直,不可沽直名要敢言。林揚祖既貴,翁氏尚健郎。不肯隨任就養。在家仍以儉樸自持,雖婢僕滿前,約束謹嚴而未嘗苛待。清光緒四年(1878年)朝廷特恩建坊旌表節孝,坊立於莆田城南門外。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拓建公路前猶存。林揚祖生有五子,後代以揚祖的格言“壽以仁為本,忠堂孝立功”排輩,長子壽熙優貢生陝西漳關撫民同知,襄辦軍務,以勤勞箸卒於任。次子壽勛附貢生試用訓導。三子壽煦鹹豐五年已科舉入內閣中書。四子壽燕邑庠生。五子壽照戶部候補主事。林揚祖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二十二日卒於家中,終年84歲.林揚祖出仕發跡後重新在廟前擇址另建宅第,此宅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落在廟前街東側坐南朝北,為雙坐七間加護厝和後供堂,其建築布局和梁架結構基本都按照莆田傳統建造,無甚特別,只是前院是一個用規整條石鋪就的長方形大埕,可謂莆田古民居建築獨樹一幟(莆田民居多以紅磚鋪埕)。宅大門書有“金紫家聲大,銀青世澤長”,此宅第的建築風格注重士大夫宅第之古樸大氣,而排除商人或士富的那種追求奢華的俗氣,其內外裝修也相當樸素,據說這與林揚祖出生貧寒無不關係。林揚祖宅第於1993年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註:文中部分史料由林振新老先生提供,林京榕整理。updated by J.Lin

陝甘總督林揚祖故居

陝甘總督林揚祖故居陝甘總督林揚祖故居
林家宅第坐南朝北,為雙座七間廂加護厝和後供堂。前院是一個用規整條石鋪就的長方形大埕,可謂莆田古民居建築之獨樹一幟(莆田平原居民多以紅磚鋪埕)。石埕三面圍牆,北面為院前方的照牆,東西兩牆則各開一個石框儀門,西門臨廟前街道,東門可通羅巷裡直達后街。
林揚祖氏宅第的建築布局和梁架結構充分凸現莆仙民居的傳統風格。它的主屋建在高約0.7米的石砌台基上,故比普通單層建築顯得高昂。第一進前廊寬敞,廊柱粗壯,大門高大。廊檐梁架及斗拱、雀替等雕飾也比較簡潔大方。大門額的懸匾已摘毀,僅餘門簪一對。正房和廂廳、重廂廳的前窗均採用古典式的拼木花格窗欞。外牆自下而上砌四層條石、五層紅磚,頂層以粘土夯築,外加白灰抹面,全牆形成青、紅、白相互搭配的基本色調。正厝屋頂作三段脊、高低檐,但只有其中段作雙頭翹脊。這種法式在莆田實屬獨創,如不登高俯瞰,還真看不出。上廳依例敞口,兩廂有廊道通向廂廳和護厝。東護厝的前段之間原是林揚祖的讀書屋,其內外裝修亦相當樸素。據說這與林揚祖少年失怙、出身貧寒有關。在林揚祖宅第的東邊後退一點,還有一座坐向相同的2進5間廂大厝,據說是林揚祖族弟之宅。此宅大門 卻建在宅右前角,即東儀門之外,故進大門還要穿過儀門才能到達前院的大埕。 該故居雖歷經百年風雨,卻依然完好,可以說是一座標準的莆田大夫宅第。其廊檐雕飾、卷書彩繪、窗欞花格均完好無損,只是,色彩褪了許多。此宅已作為林揚祖故居的附屬建築,一起於1993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