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埭

林埭

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3200畝,產量為1440噸,產值2880萬元。 到2011年,新建加工車間20000平方米,建設10000噸的冷庫1座,配備50噸的冷藏車2輛。 年生產加工蝦10000噸,年產值2.4億元,其中出口量1600噸,出口額達到500萬美元。

林埭簡介

林埭鎮共有11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會,10004戶,3488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31人,全鎮共有土地資源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190畝。林埭鎮搶抓機遇,迎難而上,集中精力抓好項目推進,經濟運行穩中有升,今年1—10月,實現工業總產值16.87億元,實現銷售15.85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48億元,實現利稅11399萬元,其中利潤5594萬元,分別完成年度計畫的81.2%、99.08%、79.05%、87.68%、91.5%。鎮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五次人代會提出了建設水產強鎮、工業新鎮、文化大鎮的目標,今年以來我們圍繞這個目標做了較多的工作,下面分別介紹這三個方面的情況:

一、超前規劃,紮實推進,全力建設水產強鎮

近年來,水產養殖已經發展成為我鎮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全鎮現有水產養殖面積5098畝,其中外盪養殖面積1258畝,稻田養殖面積384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3200畝,產量為1440噸,產值2880萬元。培育觀賞魚魚苗1790萬尾,生產商品觀賞魚900萬尾,產值5962萬元。2004年全鎮水產業產值0.66億元;2005年產值0.77億元,增長16.4%;2006年產值1.04億元增長34.4%。在水產發展上,我們主要做了三篇文章:

1、做好規劃文章。根據《平湖市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結合林埭水產發展的實際,我們於今年3月委託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編制了《平湖市現代水產園區發展規劃》,並於6月通過了規劃的審核。依託現有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基地培育品牌,進一步最佳化養殖結構,全面實施現代水產的“321”行動計畫,至2011年全鎮水產養殖產值3億元,年加工產值2億元,休閒產值1億元。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逐步發展成區域生產特色明顯、各項技術服務完善、市場行銷體系完備的蝦類產品加工出口區。到2011年,新建加工車間20000平方米,建設10000噸的冷庫1座,配備50噸的冷藏車2輛。建立以速凍蝦、熟蝦和蝦仁系列產品為主的加工基地1個。年生產加工蝦10000噸,年產值2.4億元,其中出口量1600噸,出口額達到500萬美元。通過發展現代水產,建成全省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基地,建成省內一流的集“養殖、加工、休閒”為一體的“現代水產園區”。

2、做好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文章。我鎮現有兩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是嘉興四季水產有限公司和浙江億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據《平湖市現代水產園區發展規劃》,我們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建立“二帶二區”的產業布局。依託四季水產公司建設南美白對蝦養殖帶和水產品加工區。開展南美白對蝦良種選育戶示範推廣;雙茬養殖,納米技術及益微劑控制水質技術完善;大力推廣實施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按照出口品質要求對養殖進行全程質量監控。通過重點優勢區域建設的示範帶動,到2011年,規劃養殖面積達到7000畝,帶動農戶600戶,增加就業1000人,養殖產量達到3000噸,養殖產值8000萬元,形成符合出口標準的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帶。依託億達公司建設觀賞魚養殖帶。以血鸚鵡、地圖魚、日本錦鯉為主,同時積極引進國外熱帶觀賞魚的品種,建設觀賞魚良種繁育中心;完善“四送兩包”方法,加強對養殖技術、延伸產品等研究;積極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搞好品牌建設。至2011年,建成觀賞魚養殖的1個“核心區”及3個“輻射區”。打造一條集育種、養殖、銷售、飼料、藥物等延伸產品製造、服務的完善產業鏈,力爭使林埭成為全國一流的“觀賞魚之鄉”。以景園綠色農莊為基礎,建設漁家樂休閒區。結合河道整治、土地整理進行開發建設,整合現有養殖、加工等資源,分為觀賞魚文化長廊、漁業生態休閒度假區、水產休閒食品展示銷售區等三個分區,並將三個分區相互聯接,成為一個水產養殖觀賞、垂釣、餐飲、休閒為一體的農業旅遊區。

同時,積極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每年舉辦技術培訓班5期以上,培訓養殖戶1000多人次。平湖市四季南美白對蝦專業合作社和祥中水產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84人,簽約農戶136戶;平湖市達意觀賞魚合作社現有社員102人,簽約農戶105戶。2006年南美白對蝦合作社以比市場價高2元/kg的價格進行收購,為養殖戶增收342萬元。

3、做好養殖環境保護文章。根據市水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要求,以骨幹河道整治為重點,加大清水河道建設力度,疏浚河道40公里,清理打撈15公里,河道保潔80公里,堅持建管並重方針,健全河道長效管理機制。加強畜禽糞便污染治理,500羽以上的規模養鴨戶共306戶,已築塘180隻,其中今年新築20隻;建厭氧池29隻,其中今年新建15隻。50頭以上規模養豬戶共37戶,已建沼氣池33隻,其中今年新建16隻;在建8隻,其中4戶為非規模養豬戶。

二、完善平台、夯實基礎,加快建設工業新鎮

由於受到區劃調整的影響,2004年林埭鎮的工業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大約減少了2/3,面對這樣的不利情況,鎮黨委重新調整了全鎮規劃,將新莊村的三個村民小組規劃為新的工業功能區,該區域總面積173.8公頃,共涉及農戶202戶。目前,工業功能區已經形象初顯,有16家企業落戶。我鎮的工業功能區建設主要做好“三個抓”:

1、抓農房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工業功能區的征地工作已全部完成,拆遷工作正穩步推進,已拆遷農戶90戶,其中今年上半年拆遷41戶,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累計2900萬元,今年已投入1150萬元。區內通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主幹道天潔路建設進展順利,確保在9月份通車。標準廠房建設總面積51663平方米,其中上年竣工面積11104平方米,正在施工21759平方米。

2、抓企業落戶與開工。今年我鎮列入市雙百億工程的13隻項目,全部落戶在工業功能區,這些項目總投資額4.41億元,其中五金機械類項目有9隻,投資額3.67億元,占全部項目總投資的83%。目前,13隻項目中已開工項目9隻,開工率69%;全部或部分投產項目4隻,投產率30.77%;累計完成生產性投入6794萬元。尚未開工的4隻項目中,3隻為五金機械類項目,2隻本月開工,1隻預計在8月份開工;1隻為標準廠房建設項目,預計在8月份開工。

3、抓中小企業創業中心規劃。我們委託規劃設計院做好中小企業創業中心規劃,規劃總體目標集生產、生活、辦公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總規劃面積240畝,首期開發80畝,分為製造區、辦公區、生活區,為民間資本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目前,我鎮的工業功能區建設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和困難,比如“項目等待用地指標”、“產業結構偏向粗放”等,但是我們有信心通過努力克服這些困難,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抓好工業功能區塊重點基礎設施推進工作,到九月份,確保區內主幹道天潔路全線貫通,到年底,抓好主幹道的美化、亮化工程,天潔路與01省道接口處的形象工程和區內標準廠房的建設工程;進一步抓好尚未開工的4隻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工作和已開工的7隻項目的推進力度,重點抓好中小企業創業中心的規劃、建設,同時,做好招商選資工作,主攻五金機械產業,重點轉向能形成最終產品的項目,促進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做大經濟總量。

三、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努力建設文化大鎮

在建設文化大鎮方面,我們突出了“龍文化”這個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林埭調研指導

1、積極開展文體活動。我鎮的文化活動做到月月有內容,3月22日,舉辦了新春青年拔河比賽;4月11日與大光明製衣廠共同舉辦第二屆員工運動會;5月13日舉辦首屆運動會籃球比賽;6月初成功舉辦第一屆運動會,共有參賽隊伍18支,運動員180名;6月中旬舉辦龍文化藝術節搖快船比賽,參賽隊伍12支,參賽人員168名;6月下旬成功承辦了平湖市瓜鄉龍舟賽。完成“2131”工程送電影下鄉72場,觀眾達1.5萬人次,舞龍隊也多次到華豐村為民服務中心、大光明製衣廠等地送文藝下鄉。龍舟隊、舞龍隊多次在嘉興市比賽中獲獎。

2、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按照省體育強鎮的創建標準,加強了硬體設施的建設,今年我們規劃在林埭小城鎮建設燈光球場和門球場,豐富農民民眾的精神生活,目前燈光球場和門球場的建設已經全部完成,即將投入使用。

3、強化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深化文明村、文明單位創造活動,全面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開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種養能手”、“十佳新林埭人”等“十佳”系列評選。同時,我們以“鄉風文明”為目標,加強農民文明素質教育,成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報告團,在6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形勢報告會。

歷史之路

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證明,在4500多年前,早有先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耕種、生息。

明代刑部員外郎林鳳,處士林日錦在這裡聚族而居,後繁衍成鎮,故名林家埭。明、清屬齊景鄉,民國19年建清溪鄉,36年改為徐溪鄉。1949年5月解放,建轄區為林埭鄉和虹霓鄉大部分,渡船鄉一部份;1956年撤區並鄉時合併為林埭鄉。1958年10月,徐埭鄉、共建鄉和林埭鄉合建徐埭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體制,仍按原鄉規模建公社,名林埭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政社分設時建為林埭鄉;1985年6月撤鄉建鎮。原徐埭鎮在元時,南州徐鯉卜宅埭中,聚族而居,遂成市集,明代稱徐家帶。明初設當湖稅課局徐埭纂節司。宣德五年至清屬齊景鄉。民國時期為徐號鄉、徐溪鄉。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成為中共海北工會活動中心。解放後建徐埭、祥圩兩鄉;1956年3月合併為徐埭鄉;1958年10月與林埭、共建三鄉合建徐埭人民公社;1961年仍按原鄉規模建徐埭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5年6月撤鄉建鎮;1999年7月,平湖市行政區域調整,徐埭鎮、林埭鎮合併為林埭鎮。

1958年,先後創辦徐埭、林埭文化站,99年二鎮合併,為林埭文化站,80年至81年開始創辦文化中心;1989年原徐埭文化中心驗收合格;1987年被省評為“先進文化中心”;2005年通過“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驗收。文化站有1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動樓。藏有圖書一萬多冊,影劇院一座,座位750個。林埭鎮民眾文化活動淵源較長,解放前後,林埭、虹霓、徐埭鎮上的茶館均設書場,演出形式有評書、評彈、花鼓戲等,書目有《三國》、《水滸》、《白蛇傳》、《珍珠塔》等。1950年—1958年,先後辦起“新篁”、“祥圩”、“太平”、“華豐”劇團,活躍在農村各地。文革期間,原有劇團一律撤銷,各村辦起“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均演出樣板戲。80年創辦“徐埭青年越劇團”。男女演員廿四人,演出曲目有《淚灑相思地》、《王老虎搶親》等大小曲目30餘部。先後在嘉興各郊縣,上海周邊鄉鎮及平湖各地演出。到84年底,共演出1000多場次,觀眾達30多萬人。1985年,劇團辦起了市內第一個文藝工廠——群藝服裝廠,職工三十多人,89年併入社辦廠。

林埭人文薈萃,明清時,屠勛、沈初倪輔等都有著作存世。“黑蝶齋”詞人沈岸登“詩詞皆雋妙,寫山水蘭石瀟灑淡遠,無俗塵氣,詩詞清新委婉”,時稱浙西派詞人代表。屠象美等的竹枝詞至今仍感貼切自然。當代作家有:世界華人作家協會會員、嘉興市作協會員白祥飛(1945.12生)自62年至今,先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新民歌等80餘萬字。與女兒吳蘭銀合作的散文集《重月季花》,與他人合作的散文集《金桂飄香》在99年先後出版,歌詞《隔著漁網望情歌》2000年9月獲“全國華夏漁歌”大賽優秀獎;吳蘭銀的散文《陽光下的桑林》入選2004年《中華縱橫獲獎作品選》獲全國“詩書畫攝影徵文二等獎”。散文《朝陽人家》入選2004年全國“新世紀之春”《共和國讚歌獲獎作品選》獲二等獎;

舞龍:“正月裡來是新春,家家戶戶調龍燈”“青龍搖搖頭,來年賣只大水牛”,這是流傳在林埭地區的一句民謠。舞龍是林埭的傳統體育項目,始於明,盛於清,解放初,新篁圩村的火龍和小橋村的青龍,在平湖城鄉頗有名氣。改革開放後,舞龍這一體育形式如枯木逢春。84年,舞龍隊進縣城鬧元霄,博得滿堂彩,可謂萬人空巷,爭相觀看;88年參加浙江省“華星杯”舞龍大賽,獲製作演出二個一等獎;95年赴北京參加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優秀獎”;96年獲全國“群星獎”、“廣場舞蹈獎”,先後在北京、杭州、上海、嘉興等地演出一百多場,觀眾達二十多萬人次;2005年先後組建女子舞龍隊、中學生舞龍隊、敬老院的老年舞龍隊、青壯年舞龍隊等4支隊伍,有演出人員100多人,女子舞龍隊在2006年平湖市“三八”婦女節綜藝大賽上獲得金獎。

在製作上,對原有的青龍、火龍進行整理和發展,88年製作了紅黃藍白黑等九種顏色的一條大龍、八條小龍和8塊雲牌,表演形式上,從傳統的大龍獨舞到九龍齊舞,並以大龍為主、小龍為輔,主次分明,配合默契,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湖九彩龍。故而蜚聲全國,飲譽海內外。

自然地理

林埭鎮位於平湖市南部,東鄰黃姑鎮,南與乍浦鎮交界,西與當湖街道相連,北與廣陳鎮毗鄰。政府駐地林家埭距市區9.7公里,總面積4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601畝,水域面積6878畝,01省道複線,杭浦高速(在建)穿境而過,乍浦塘、獨山塘、黃姑塘呈“川”字形穿越鎮境。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50個村民小組,9941戶,34932人,其中非農人口2014人,外來人口6921人。

本鎮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1157.5毫米,平均日照2057小時,全年以東南風為主導風。本鎮屬平原水網地區,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7米,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位於群豐村的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在挖掘的2000平方米內,發現墓葬236座,出土各類器物3000多件。

林埭轄區林埭系平原水網地區,是平湖市古老農業的東南緣,地面高程2.7米,土壤母系新老不一,來源不一,大致以林埭至虹霓公路為界線,南部質地較松,以淺海沉積物為主,屬粉泥田土種;北部為重壤土粘粒含量較高,以青粉泥土和青紫田土屬為主。徐埭原屬古瀉湖區,土壤為河、湖相沉積,質地較均一,大部分為重壤土,地面高程2.5米。境內河港交織,主要河道黃姑塘、獨山塘、乍浦塘、廣陳塘流經本鎮,灌溉便利。這裡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全鎮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均較好,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