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物
林光榮 1953年10月12日生,福建福州市台江區人,自學計算機成材。1969年5月入福州二十六中學(原福州師範學校)讀國中。1970年10月12日到福州北郊山區宦溪公社桂湖大隊上山下鄉。此前,70年春開學第三天,被學校選調脫課參加“一打三反”清經濟清政治運動及“五·七”農場勞動等,實際上課學習時間不足一年。上山下鄉八年,勞動之餘自學國中、高中及大學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微積分、級數)、高等代數(線性代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機率論,及電工學、電子學,為後來自學計算機打下基礎。1978年考入福建化工技校二分校儀表專業(校址福州第二化工廠)學習二年。1980年畢業分配福州農藥廠,1997年辭職。1983年開始自學計算機。1989年購買了CEC—Ⅰ型中華學習機(8位蘋果-Ⅱ兼容機),90年底至91年一整年在該機上開發了“CEC—SM(三碼)全功能中西文編輯排版系統”,程式緊湊精練,功能同行領先,軟體質量優良,獨創引文庫、“抄襲”式自動詞庫、活的五筆字典(每個字母鍵都是五筆學習鍵)、及詞段(不限字數)輸入功能,許多功能至今在各類字處理軟體中仍屬絕無僅有。1992年6月13日在成都《軟體報》首次刊登推出,次年及以後多年在《軟體報》、《電腦報》多次刊登,名列《電腦報》暢銷軟體排行榜,《電腦報》工作人員來信盛讚“難得的好軟體”。該軟體原為半加密(複製盤除列印功能不能使用外,其它功能均正常),後應廣大用戶要求解密,奉獻社會。1995年11月12日申請了發明專利《計算機文字——讀音一體內碼技術》,1998年12月12日申請發明專利《計算機硬體控制分區存儲保護技術》,1999年5月27日申請發明專利《存儲器分體同時運行多平台計算機》。人物業績收錄《世界科技專家》一書。現代人物
林光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二十四日生於屏南縣路下村基督教家庭。他青年時代先後畢業於古田私立初級中學、福州私立鶴齡英華書院、福建私立道學院(基督教)。繼而在英華書院任教員。民國19年(1930年),由教會資助到美國都魯大學學習。民國21年獲碩士學位。民國22年回國後,與福州華南女子學院教授程賽月結婚。之後,任福州基督教倉前山教堂主任牧師。民國29年,復赴美國都魯大學學習。民國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其後,在美國工作兩年。民國33年回國,任福建協和神學院教授兼教務長。
民國36年,林光榮任福建協和神學院院長,併兼任福州五六所私立學校的董事及董事長。這時,他進行教學改革,遂與福州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學院協商簽訂有關協定,允許神學院學生除學本院課程外,還可以選學這兩所大學中的一所有關課程,參加必要的聽課與考試。學生畢業時,在取得神學院畢業證書的同時,也獲得協和大學或華南女子學院的文憑。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學生的素質。此後入學學生數空前增加。期間,神學院的學生中有中共地下黨員余仲光等人開展革命活動,林光榮身為院長從不干涉。其時有個國民黨官員要他參加國民黨,他婉言拒絕。他的一些美國朋友幾番來信表示願意資助旅費促其攜眷出國,他也一一辭謝。
1950年,美國政府下令凍結基督教總會給中國基督教教會的經費,這使中國教會包括神學院在經濟上陷入十分困難境地。林光榮回響中共的號召,貫徹人民政府有關宗教方針,與福建教會同仁一起組織教徒開展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愛教運動。他是福建省基督教愛國“三自”運動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積極主張並實行神學院的教學改革,增設有關農業生產、家庭手工業知識等課程,並設定相應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使畢業生能從事一些生產勞動,在解決自身生活問題的前提下,從事教會工作。
1952年,全國神學院院系進行調整,福建神學院合併到南京神學院,成立金陵神學院,林光榮任該院董事、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文化大革命”中,林光榮受到衝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他恢復名譽,並批准他退休。他退休後,仍每天堅持讀報寫筆記,關心國家大事。
1988年3月,林光榮病逝於北京,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