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生

民國21年,林任生到泉州溪亭國小任教。 1951年秋,林任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從1952年起,林任生與他人合編《泉州方言韻》,多次印行,成為閩南地方戲編劇的工具書。

簡介

林任生(1912~1972年),一名光炎,著名劇作家。泉州伍堡街人,1933年參加中共泉州特別支部,負責城市工作。1936年,被捕。1937年,經家屬營救出獄,潛往上海,,從事寫作。抗日戰爭前夕回泉州,先後編導抗日話劇和兒童劇《小俘虜》、《打游擊》等。
1945年夏,當局逮捕進步文化人,林任生出走上海輾轉台灣到香港,協助司馬文森編輯《文藝生活》,編寫3本文學創作理論專著。經司馬文森介紹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解放前夕,林任生離香港經天津到達北京。1949年9月返抵泉州。
1953年4月,晉江專區文工隊與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合併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林任生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組長。 1960年後,林任生根據梨園戲擅演文戲的特點,採取武戲文做,創作《鄭成功傳》(上集《廈海義師》,下集《台灣凱歌》),為梨園戲演出新編歷史劇開創先導。1963年後,林任生又編寫《安南永女游擊隊》、《錦繡前程》、《青春鑼鼓》(與尤世贊、吳捷秋合作)及現代小戲《曬花生》、《薯苗船》等。

生平

林任生,民國元年(1912年)生。9歲入私塾,14歲輟學在瓷器店當學徒。工余堅持刻苦自學,向上海郵訂多種報刊,接受新思想。
民國21年,林任生到泉州溪亭國小任教。翌年參加中共泉州特別支部,負責城市工作。民國25年,中共泉州組織遭破壞,林任生被叛徒出賣而被捕。第二年,經家屬營救出獄,潛往上海,與同鄉、左翼青年作家司馬文森同住亭子間,從事寫作。抗日戰爭前夕回泉州,擔任新峰國小教導主任,組織新峰兒童劇團,先後編導抗日話劇和兒童劇《小俘虜》、《打游擊》等,公開演出。
民國29年底,林任生受白色恐怖脅迫轉移到南安、仙遊等縣的偏僻鄉村開展工作。民國30年春,林任生以晉江劇聯社名義,把俄國果戈里諷刺喜劇《巡按使》改編為泉州方言劇。演出後劇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幹被列入黑名單。第二年夏,他又以晉江音樂推動委員會名義排演冼星海的新歌劇《軍民進行曲》。民國31~32年,分別以晉江社會服務處及晉江劇人聯合大會的名義,排演老舍的諷刺喜劇《面子問題》和法國羅曼羅蘭的《群狼》。民國33年以國民革命軍保全二團戰地服務團的名義再次上演《軍民進行曲》。民國34年夏,當局逮捕進步文化人,林任生出走上海輾轉台灣到香港,協助司馬文森編輯《文藝生活》,編寫3本文學創作理論專著。經司馬文森介紹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解放前夕,林任生離香港經天津到達北京。1949年9月返抵泉州。
林任生回到泉州後,在泉中中學任教,加入晉江藝聯會,為泉州青年文工團移植、導演歌劇《赤葉河》,開閩南方言歌劇之先聲。1951年秋,林任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3年4月擔任民盟泉州市委副主委,並被選為泉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不久,專任晉江專區文工隊創作部主任。其編印的《閩南方言劇叢》20餘輯,大部分為閩南各演出團體所採用。
1953年4月,晉江專區文工隊與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合併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林任生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組長。當時梨園戲傳統劇目面臨失傳的危機,林任生積極組織民間老藝人口述“下南”、“上路”、“小梨園”三流派的傳統劇目,又廣泛蒐集舊抄本加以校勘、補正,編寫梗概,精抄裝訂成集,使梨園戲傳統劇目得以保存。他先後整理改編傳統劇目計有《陳三五娘》、《蘇秦》(以上與許書紀、張昌漢合作)、《朱文太平錢》、《靈恩亭》、《胭脂記》、《包拯智拿劉大本》、《董永與七仙女》、《呂蒙正破窯記》、《朱買臣》、《寄子別傳》等12本。
1960年後,林任生根據梨園戲擅演文戲的特點,採取武戲文做,創作《鄭成功傳》(上集《廈海義師》,下集《台灣凱歌》),為梨園戲演出新編歷史劇開創先導。1963年後,林任生又編寫《安南永女游擊隊》、《錦繡前程》、《青春鑼鼓》(與尤世贊、吳捷秋合作)及現代小戲《曬花生》、《薯苗船》等。從1952年起,林任生與他人合編《泉州方言韻》,多次印行,成為閩南地方戲編劇的工具書。
1970年,林任生患鼻癌臥病不起,於1972年2月病逝,享年6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