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松貝爾口岸景區位於中蒙阿爾山。阿爾山市與蒙古國有93.531公里的邊界線,對面是蒙古國的東方省,口岸距蒙古國東方省省會喬巴山市485公里,距松貝爾(哈拉哈河縣所在地)96公里。阿爾山歷史上就是中蒙邊貿與友好往來的通道,早在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就曾在阿爾山設立辦事處,負責內蒙古人員赴蒙古國的雙邊貿易事宜。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阿爾山口岸為國家二類口岸,不定期開放,海員及檢驗機構沒有設立,但已開展了互貿業務。2000年國家在整頓口岸工作中,保留了阿爾山口岸,並原則同意將阿爾山口岸升級為國家一類口岸。歷史發展
阿爾山位於東北亞經濟圈的腹地,是中國東北經濟區的西出口,是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規劃的東北亞運輸主幹線的連線點。修通阿爾山至蒙古國喬巴山的鐵路,就可以形成東聯朝鮮、韓國、日本、西進蒙古、俄羅斯直至歐洲的國際大通道,這也是聯合國規劃的新的一條歐亞大陸橋。“兩山”鐵路建設事宜也正在積極推進。1999年阿爾山口岸公路建設列入國家計畫,總投資3400萬元的公路工程於2002年9月竣工通車,2002年8月,中國外交部照會蒙古國外交部,同意在中蒙邊界努木爾根河上架設界河橋,兩國外交部實現了換文,批准了界河橋建設。現在界河橋建設及口岸規劃正在緊張進行。
蒙古國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為156萬多平方公里,北鄰俄羅斯,南與中國接壤,與我國有4670公里的邊界線。全國地勢較高,平均海拔1580米,大部分屬於蒙古高原,地理特徵為西高、東低,西部、北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和平原,有一馬平川的天然牧場,南部是戈壁沙漠,約占國土的1/3。境內湖泊眾多,大小湖泊達3000多個,水面總計1.5萬多平方公里;主要的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和克魯倫河等;主要山脈有阿爾泰山、杭愛山、肯特山等,中蒙邊界上的奈拉姆達勒山海拔4374米,為最高山峰。蒙古國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最低氣溫達-40¡,夏季最高氣溫為35¡。
歷史上蒙古國曾是中國的一部分,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棄“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在蘇聯的雅爾達會議規定“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並以此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名為“蒙古國”。
蒙古國總人口為244萬,是個地廣人稀的草原之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爾喀蒙古族為主,約占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族、杜爾佰特、巴雅特、布里亞特等15個少數民族。近幾年,人口80%以上居住在城市,其中生活在首都烏蘭巴托的有近80萬人,占全國居民總數的1/4,其餘主要由牧民為主,散居全國各地,東方省省會喬巴山市約5萬人。蒙古國的語言主要是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喇嘛教為國教,還有一些人信奉黃教和伊斯蘭教。
蒙古國有巴顏烏拉蓋、色楞格、東方省等21個省和一個直轄市,下轄340多個蘇木(縣)。國家大呼拉爾是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
經濟上以畜牧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畫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國有資產私有化。蒙古國自然資源豐富,煤炭、石油、金屬礦蘊藏量都很大。全國森林面積1830萬公頃,森林覆被率為8.2%。畜牧業是傳統的經濟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主要生產羊毛、皮張、地毯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野馬、野驢、戈壁熊等,全世界共有黃羊100萬隻,蒙古國生存的就達80萬隻。
蒙古人喜愛吃乳製品、羊肉和磚茶,吃肉時一般不用筷子或叉,而是左手拿肉,右手拿刀割著吃。西餐和中餐也很普遍。摔跤、賽馬和射箭是蒙古人喜愛的三大民族體育項目,每年全國各地都舉行那達慕盛會。
1949年10月16日,蒙古國與中國建交,1960年簽訂中蒙友好條約,20世紀60年代中蒙關係經歷了曲折,1989年關係實現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