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1.松石。
2.山林。
3.化石。
4.寶石。
說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編纂的四書五經中的《尚書·禹貢》曾記載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鉛松怪石”,並被列為貢品。據後人考證,所謂“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這種怪石極有可能是鬆化石,這也可以在明代大學士閻士選《松石記》的記載中可以得到印證。他在《松石記》中詳細記述了古青州一帶,東海大竹島中有鬆化石。清代大學士劉統勛曾在古青州青島即墨馬山採集到鬆化石,並賦詩記事。因此《尚書·禹貢》所載青州“鉛松怪石”,可能是有史以來“松石”見諸文獻最早的記載。松石等怪石作為貢品的傳統也一直沿襲到唐宋元明清,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如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史載:“夫余國(古扶餘國,地處今松花江流域)貢松風石,方一丈,瑩徹如玉,其紋樹形,若古松。”如清乾隆題鬆化石御製詩云:“康乾雖歲貢,遜此一峰全。”並注云:《六帖》回紇有康乾河,斷鬆化為石。今哈密每歲貢木變石,然長不逾尺。這些都對松石作為貢品的傳統作了詳細記載。
及至東晉,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叫葛洪,他在研究長生不老藥時,注意並研究了一種叫石芝的木化石,並做了相關的記載。葛洪(284-344),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人,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主要有《抱朴子》、《肘後救卒方》、《金匱藥方》等著作行世。為華夏十大名醫。因年代久遠,這些著述只能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找到一些線索,據《本草綱目·金石部》新增藥物品種的考釋,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條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尺許,光明而味辛。”李時珍曰:“貴州普定分司署內有假山,山間有樹,樹幹枝條皆石,而中有葉如榴,裊裊茂翠,開花似桂微黃。嘉靖丁巳,僉事焦希程賦詩紀之,以比康乾斷鬆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時珍按圖及抱朴子之說,此乃石桂芝也。海邊有石梅,枝幹橫斜,石柏,葉如側柏,亦是石桂之類雲。”據上述石桂、石梅、石柏等形態特徵考證,石芝顯然是木化石。其藥用價值,李時珍未作闡述,僅在其主治項下引葛洪曰:“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由此可見,石芝作為木化石早在東晉醫學家葛洪的著述中已有記載。
遠古人們,對自然現象不可能作出科學解釋,故爾把自然現象看作至高無上的神靈,從而神化自然,對頑石的產生和來歷,自然也作了神化。認為“山者,氣之苞,所以藏精含雲,故觸石而出”,即有“雲根”之說;認為“負土而出,結而為石”,有“土結”之說;也有的認為“石者,落星也。”有“落星”、“雨星”之說;而松石,則往往認為由鬆化而成,即所謂“石者何,松之所化也。”(唐·陸龜蒙《二遺詩》序)。“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宋·車若水《東花園石松記》)。有“松變”、“木變”、“柏變”之說。據考查,大約在唐宋時期,松石已被蒙上一層神奇的面紗,賦予神異玄怪色彩,並流傳著不少關於鬆化為石的神話傳說。
古代拔野古康乾河投鬆化石,是一則流傳最早、最廣的傳說。據北宋歐陽修、宋祁主持編纂《新唐書》記載:“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或為拔曳古,漫散磧北,地千里,直仆骨東,鄰於靺鞨。……有川曰康乾河,斷松投之,三年輒化為石,色蒼致,然節理猶在,世謂康乾石者。”古代“投鬆化石”和以“康乾”指代松石皆源於此典。拔野固,北方鐵勒諸部之一,在克魯倫、海拉爾兩河北境,地近黑龍江。神秘的康乾河從此成為中國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發源地。
在浙江永康,鬆化石自唐朝起就聞名於世。據歷代《永康縣誌》“古蹟”、“寺觀”、“仙釋”等篇目記載,相傳此地有千年老松,欲化龍升天。唐建中六年八月十五日,著名道士馬自然自桐霍山回永康城外延真觀,指著庭前古松曰:“此松已三千年矣,不能化龍,當化為石。”言畢,頓時風雷大作,古松震作數段,皆成石。忽有一石拔地而起,高六七尺,大逾合圍,隱隱有松鱗,以手觸之,石磊磊有聲,有意推之,石乃牢不可動。宋嘉泰間,於旁立亭,名曰松石館,後屢廢屢建,成 “永成八景”之一,稱為“松石招雲”。清王喆山《鬆化石》詩云:“前身夭矯似龍形,一作雲根喚不醒。應有仙人來指汝,化為靈物上青冥。”古代“指鬆化石” 和“降龍木”的典故就出於此。浙江永康由此成為中國松石文化在南方的重要發源地。
還有一則關於岳飛“精忠柏”的傳說,更具人文意義。在杭州岳王廟,忠烈祠西南有一依牆而築的“精忠柏亭”,亭內陳列八段木化石,此即傳說中的“精忠柏”。相傳,南宋大理寺監獄內風波亭畔有一棵古柏,在岳飛蒙冤遇難之日突然天地不平,木化為石,堅如鐵石,僵立不仆。人們認為這是岳飛“盡忠報國”精神和賢貞不屈民族氣節的象徵,故稱之為“精忠柏”。傳說,這棵古柏後來毀於兵火。清同治年間,司獄吳廷康在南宋大理寺獄址附近土中挖掘到幾段已毀的精忠柏,將它們搬到眾安橋岳廟,壘土為台,置精忠柏於其上,並親繪精忠柏圖,立碑紀異。1922年,浙江布政使王豐鎬將這幾棵精忠柏從眾安橋岳廟移到岳王廟今址,並建精忠柏亭。千百年來,人們崇敬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以此來紀念岳飛。“精忠柏”的傳說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
鬆化為石 來歷非凡
“投鬆化石”、“指鬆化石”、“精忠柏顯靈化石”果真是唐宋遺物嗎,事實並非如此。從科學角度講,這些化石是一種屬於松柏科古植物化石,在古生物學上稱為 “矽化木”,論其歷史,比起唐宋至今的千百年還遙遠得多,至少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由於地殼運動,原始森林迅速被泥沙碎石埋沒,在地層的壓力和地熱的影響下,樹木就發生了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當濃度較高的二氧化矽溶液滲入樹木時,與樹木內的含碳物質產生置換作用,就形成了木紋年輪清晰的矽化木。矽化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廣泛的分布,如中國浙江新昌、北京延慶、新疆奇台等地就有大量賦存。這些矽化木是整個地質史、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是不可再生的遠古瑰寶。
在唐宋時期,人們對宛如現生的矽化木無法解釋其來歷,加上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忠臣、仙釋的敬重,編出一些引人入勝的傳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實,據考查,在我國古代學者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注意並研究矽化木了,在古代文獻中已有關於矽化木的記載。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古植物的創始,應歸功於中國人,中國人早在公元三世紀就已知道松樹的石化現象。”
如前所述,東晉醫學家葛洪,他在《抱朴子》中關於對“石芝”的研究,可見其當時已注意到像桂樹一樣的矽化木了,而且已對“石芝”的藥用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可以稱為世界上最早研究矽化木的人。
唐末學者杜光庭(850-933年),在其《錄異記》中提到:“婺州(今金華)永康山亭中有枯松樹,因斷之,誤墜水中化為石。取未化者試於水,隨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幹及皮與松無異,但堅硬。有化者數斷相兼,留之以放異物焉。”他不僅描述了永康鬆化石的外貌特徵,還探討了鬆化石的成因,認為與水有關。
到了宋代,北宋科學家沈括(1030-1090年),在《夢溪筆談》中就多次提到過各種礦物晶體、化石和隕石,“化石”一詞也是由此而來,他甚至科學地解釋了化石的來源,這比歐洲要早400餘年。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篇中對延州(今陝西延安)竹化石有一段具體描述:“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乾相連,悉化為石。”並與婺州金華山松石作了比較研究。像沈括在文中所描述的矽化木的情景,如今在陝西延安附近地區仍有新的發現。
南宋學者車若水,在為丞相王爚撰寫的《東花園石松記》中,對浙江新昌的矽化木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唐書載,拔野古國有康乾河,投松三千年化為石。陸魯望以為東陽有焉。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越,接東陽也,修齋公(王爚)愛松且愛石,聞數里土人有石甚奇,惟為牆,購之。土人曰:‘不能壞牆,其地橫直滿谷也。 ’往驗之,大有十圍,長有五尋,重百鈞,取而歸之東園。”可見當時新昌地區矽化木儲量之豐。
據北宋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福建蒲田“壺山有柏木一株,長數尺,半化為石,半猶是堅木,蔡君謨見而異焉,因運置私第。”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其《徐霞客遊記》卷十一下中,記敘了雲南永昌府水簾洞的另一種木化石:“崖間有懸於虬枝,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結膚為石,蓋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他對這種矽化木的成因作了比較合乎科學道理的觀察和記述。
元代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也有鬆化石的記載:沈存中(沈括)云:“婺山金華有松石。”陸龜蒙《笠澤叢書》:“松石為琴薦。”姜特立《松石歌》:“壺山柏木不足道,康乾節理由人為。”註:“壺山有柏,半化為石,余是堅木。回紇康乾河有松,人斫之投水中,三年化為石,節理皆松也。”
到清代,關於鬆化石的記述與認識更為清晰。京師的鬆化石多來自東北和山東,因此當時松石鑑賞風尚主要流行於北方各地(見姚元之《竹葉亭雜記》)。
美術作品
松石 1960年 潘天壽 紙本設色 179.5cm×140.5cm
畫中一石一松,取景極簡潔明朗,然而卻奇險、高曠。用筆雄健剛勁、凝練老辣,線條富於變化,或粗或細,或方或圓,或濃或淡,或乾或濕,極好地體現了方中有圓、屈直有變、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
西藏文化
自古以來,綠松石就在西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於第一個藏王的王冠,用作神壇供品以及藏王向居於高位的喇嘛贈送的禮品及向鄰國貢獻的貢品。在本世紀拉薩貴族所戴的珠寶中,金和綠松石仍是主要的材料。許多藏人頸脖上都戴有繫上一塊被視為靈魂的綠松石的項鍊。一個古老的傳說記敘了綠松石和靈魂之間的關係:根據天意,藏王的臣民不許將任何一塊綠松石丟進河裡,因為那樣做靈魂也許會離開他的軀體而使之身亡。許多藏人社團都將綠松石用於日常髮飾。遊牧婦女將她們的頭髮梳成108瓣,瓣上飾以綠松石和珊瑚。對藏南的已婚婦女來說,秀髮上的綠松石珠串是必不可少的,它表達了對丈夫長壽的祝願。頭髮上不戴任何綠松石被認為是對丈夫的不敬。
西藏的任何一件珠寶玉器都可能含有綠松石。24K金、銀或青銅和白銅戒指上鑲綠松石是很常見的。有一種很特別的戒指呈典型的“鞍”形,通常很大,藏族男人將它戴在手上或頭髮上,女人則喜歡小戒指。
綠松石通常被用來作珠子。尺寸從8至60毫米不等,或者拋光或不加琢磨。在帶有佛家神聖的108顆珠子的念珠上,綠松石可以是一種主要的珠子或墊圈。在喜馬拉雅地區西部,綠松石和其他一些貴重物件被直接縫在女人的衣裙或兒童的帽上。有時整個外衣的前襟都裝飾上金屬片、貝殼、各種材料的珠子、扣子和綠松石。孩子帽上的飾物還有保護作用。
不管是哪個西藏群體,女人還是男人,都喜愛耳垂。女人的耳垂成對穿戴,而男人只在左耳戴一隻耳垂。拉薩的貴族戴的耳垂令人望而生畏。一種用金、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大型耳垂一直從耳邊拖到胸部。西藏中部的婦女在隆重場合戴的一種花形耳飾(稱之為“耳盾”也許更合適,因這些耳飾被小心地安置在耳前,並結在頭髮上或發網上)整個表面都布有綠松石。
大多數藏族婦女還將綠松石串珠與其他貴重物品如珊瑚、琥珀、珍珠和硬玉等一起製成的項鍊。男性的飾物則比較簡化,通常用幾顆綠松石珠子與珊瑚串在一起圍在脖子上,或在耳垂上用線繫上一顆綠松石珠。尼泊爾西北部Manang的婦女以戴一顆邊上配兩顆珊瑚珠的長70mm綠松石塊為榮。戴上這一件珠寶,對外出經商的丈夫來說,意味著身家安全。
護身符容器在亞洲是一種重要的珠寶玉器。每一個藏民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容器來裝宗教的書面文契。從居於高位的喇嘛衣服上裁下的布片或袖珍宗教像等保護性物件。這種容器可以是平紋布袋,但更多的是雕刻精巧的金銀盒,且很少不帶綠松石裝飾。有時居中放一塊大小適當的綠松石,有時將許多無瑕綠松石與鑽石、金紅石和祖母綠獨到地排列在24K黃金祖傳物件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薩地區和西藏中部,流行一種特殊類型的護身器:在曼荼羅(菩薩像及供奉此像之地)形盒,上有金銀的兩個交叉方形,通常在整個盒上都鑲飾有綠松石。
以上例舉的只是幾種鑲綠松石飾物。其他還有許多飾物都裝飾有綠松石,如帶垂和鏈子、奶桶鉤、圍裙鉤、胸飾、背飾、髮飾和金屬花環等。
儘管在藏文化區傳統珠寶中的綠松石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見到,但綠松石使用呈下降趨勢,不少精細的民間珠寶進入鍊金人的坩堝或流入西方收藏家之手。然而,西藏文化特徵是明顯的,從諸多方面顯現了其輝煌的成就,至今仍燃燒著不滅的火焰。綠松石,作為這一文化特徵的一部分,對西藏人來說是一種希望,不可避免的變化仍將給西藏綠松石的魂與美留下一席之地。
品種分類
綠松石常以顏色、產地、結構、構造、光澤、質地和產區來分類,而很多分類又或多或少的被視為綠松石的質量等級,而帶有重要意義。
按顏色分類
藍色綠松石
淺藍色綠松石
藍綠色綠松石
綠色綠松石
黃綠色綠松石
淺綠色綠松石[5]
按結構、構造、光澤和質地分類
公元1000年古印第安的鐵線綠松石
透明綠松石:透明的綠松石結晶。極為罕見,非常貴重,當前僅產於美國維吉尼亞,單塊透明寶石重量少於1 克拉;
塊狀綠松石:緻密的塊狀綠松石。色彩鮮艷,質地細密堅實,有光澤,十分常見;
結核狀綠松石:呈卵狀、橢球狀、葡萄狀、枕狀等形態的綠松石,大小懸殊較大;
藍縞綠松石:也被稱為花邊綠松石,指因鐵元素滲透部分取代鋁元素而形成的,帶有蛛網狀花紋的綠松石;
鐵線綠松石:表面帶有細的鐵黑色花紋的綠松石;
瓷松石:天藍色、質地細密堅實,打碎後斷面如瓷器斷面,十分光亮的綠松石,質量比較高;
脈狀綠松石:脈絡狀、付存於周圍岩石破碎帶中的綠松石;
斑雜狀綠松石:帶有高嶺石和褐鐵礦等礦物而呈現斑點狀構造的綠松石,質量比較差;
面松:質地鬆散的綠松石,斷面呈顆粒狀,硬度低,指甲能刻出劃痕。只有部分塊料可用;
泡松:比面松質地還要鬆散的綠松石,質量最低,幾乎不能使用。但經過著色、注膠後已成為一種可用的綠松石品種。
按產地分類
切割打磨綠松石,1973年伊朗
湖北綠松石:產地位於中國鄂西北的鄖縣、竹山、鄖西等地,礦山位於武當山脈的西端、漢水以南的部分區域內。古稱荊州石或襄陽甸子。
尼沙普爾綠松石:產地位於伊朗阿里米塞爾山上的尼沙普爾地區。古稱回回甸子,日本稱東方綠松石。[7]
西奈綠松石:產地位於西奈半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綠松石產地。
美國綠松石:產地位於美國西南部,特別是亞利桑那產量最大。
埃及綠松石
智利綠松石
澳大利亞綠松石
質量等級
中國大陸綠松石的等級
公元前300年,中國東周時代的青銅衣鉤上面鑲滿了綠松石
依據顏色、光澤、質地、塊度等特性,中國大陸一般將綠松石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綠松石:呈現明艷的天藍色,色調純正、勻稱,光澤很強,微透明至半透明,有玻璃感。質地細密、堅實,沒有鐵線或者其他缺陷,塊度大。
二級綠松石:呈現深藍色、翠綠色或者藍綠色,光澤較強,微透明。質地堅實,很少鐵線或者其他缺陷,塊度中。
三級綠松石:呈現淺藍色、藍白色或者淺黃綠色等,光澤差,質地比較疏鬆,有明顯鐵線、白腦、筋、糠心等缺陷,塊度大小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