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用料
主要原料“油粘”米和山泉水,來自松桃世昌鎮響水洞。響水洞乃松桃八景之一的“響水泉飛”。此地得天獨厚,氣候溫和,水質清純,從洞口下限三公里所產“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點,清代曾作“貢米”,上獻朝廷。昔人曾作詩讚:“人傑地靈水飛泉,得天獨厚產油粘,色味俱佳稱珍品,奉旨進貢民獻鮮。“貢米”稱謂歷時雖久,卻一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級特令專倉儲藏,不分別種混雜,可見非同一般。當地人用該米做米豆腐,稍加佐料,則別具風味,移至集場試銷,食者無不讚譽,“油粘鮮味米豆腐”以此得名。製作方法
1、選料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稻秈型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稻米不行,因為粘性太重,不易製作。石灰以新石灰為好。
2、浸泡
浸泡前除去米中的雜物,淘洗乾淨,然後放入盛器中加水至淹米3.5厘米為宜。1公斤米放50克粉狀石灰。石灰要先調成溶漿,加入淹水的米中,然後攪拌均勻。浸泡3——4小時,使米變成淺黃色,口感帶苦味後,取出放在清水中淘洗至水清為止。
3、磨漿
磨漿的水和米的比例為1比2。
4、煮漿
在洗淨油污的鐵鍋里放入適量的水(1公斤米放2公斤水),然後倒入磨好的米漿。煮漿時邊煮邊攪,開始用大火煮,至半熟時用小火,邊燒邊攪,煮熟為止,約需15分鐘。
5、成型
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準備好的盛器內。盛器的大小以米豆腐的厚度來選定,一般以3-10厘米為宜。盛器內要鋪薄布,裝時要厚薄均勻。待冷卻後即可。
“爛糊橋米豆腐”名稱由來
民國二十年左右,蓼皋鎮南門廚師黃昌貴 ( 綽號“爛糊橋” ) ,善烹調,他將此米豆腐加工工藝從打米磨漿到上鍋製作等一系列程式進行改進後,使其色澤玉綠,富有彈性,切成小方顆,久煮不老,色形如初;![](/img/b/b6b/nBnauM3XwEzNzQDNwkTM2IzM5MTM5czNxkjMwQTNwAzMxAzL5E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