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威水史

1950年下半年,由於韓戰爆發,土匪重新囂張起來。原國民黨武宣縣長黃鉅英,糾集匪徒1000多名,成立“反共救國軍五十五軍”,自任“軍長”。其下匪首有王伯勛、黃伯逵、黃伯符、陳紀安、劉德琳等。此外,還有何炳基等一些小股匪。這些匪徒在東鄉、三里、二塘、大琳、黃茆、金雞等鄉殺害村乾、農會幹部、民兵,搶劫財物。何炳基匪部曾經襲擊金雞鄉政府,打傷幹部3人。此時負責清剿象縣、武宣等4縣土匪的解放軍主力部隊是四三七團(該團5月接四○四團之防)。9月上旬,該團的一個連圍剿在東鄉石牛村、高桂村之匪,尹金生副指導員等10多名指戰員犧牲,許連長等10多名指戰員負傷,後來從縣城調來迫擊炮向匪轟擊,土匪潰逃。在這次戰鬥中,雖然傷斃匪57名,俘匪9名,但因解放軍受到較大損失,而且該連戰鬥結束後調離東鄉,土匪得意忘形,猖狂起來。此時各鄉不少匪徒由於受到打擊後難以立足,竄到背靠大瑤山的東鄉。鄰縣匪徒也有許多逃到東鄉,黃鉅英匪“軍部”設在甘村,劉德琳匪“團部”設在窩肚村。東鄉117個自然村中有98個受到土匪的控制,東鄉成為匪犯最嚴重之地。

大概介紹

縣委對東鄉的剿匪鬥爭十分重視,派在東鄉打過游擊並曾任東鄉鄉長的縣農民協會副主任陳紹權到東鄉,協助鄉人民政府主席韋建堯領導剿匪鬥爭。
在能夠堅持抗匪鬥爭的19個自然村中,表現最突出的是下武蘭村。該村當時只有500多人口,民兵槍枝只有21支。他們在農會主任梁子才,民兵隊長梁致電領導下,在土匪的重重包圍中堅守58天,牽制著大量匪徒。

消滅土匪

1950年10月11日,毛澤東主席關於“在1951後5月1日前肅清廣西土匪”的命令下達。同月27日,四三七團團長劉登遠率領該團主力,急行軍到達東鄉,在縣大隊、鄉中隊和民兵配合下,圍攻甘村、窩肚等村,搗毀黃鉅英、劉德琳等匪巢,傷斃、生擒大量匪徒。匪首黃鉅英等和一些漏網匪徒逃進十八山(小瑤山)。
為了徹底消滅竄進瑤山之匪,由四三七團和縣領導人組成中共瑤山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登遠(四三七團團長)、副書記張國興(武宣縣委書記)、委員莫文騮(武宣縣長)、武紹庭(武宣縣副縣長)、邢邨(四三七團政治處主任)、韋建堯(東鄉人民政府主席)。工委會根據中共廣西省委和中共柳南中心縣委的指示,決定在進瑤山剿匪之前,在全縣範圍內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逮捕,幾天內逮捕大小匪首、惡霸、特務1256名,並立即在當地處決了一批。同時,對竄入瑤山之匪進行全面包圍,成立封江指揮所,對流經縣境的柳江、黔江進行封鎖,實行點線巡邏,防止匪徒過江。並由數百名民兵,配合解放軍包圍武宣縣與瑤山接壤的地段。
完成對盤踞瑤山匪徒的包圍之後,四三七團與縣地方武裝、民兵一起,於1951年1月4日從東鄉出發,分口六那、松響、界頂、合群四路向瑤山進軍。縣委抽調數十名幹部,組成瑤山工作隊,跟部隊一同進山。部隊進山後,一面大力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瑤胞共同清除土匪。一面進行武裝清剿,搜山捉匪。為了不讓匪徒進草棚躲雨避寒,搜山部隊把山裡的草棚燒掉。並派人進山岩埋伏,捕捉進岩躲藏的匪徒。匪徒們無路可走,或被捉住,或出來投降。當過國民黨中將軍長的劉玉山,凍僵在山上被活捉。十八山“瑤王”匪二十四師師長李榮保雖然人地兩熟,也躲藏不住,出來繳械自新。匪二十五師師長王伯勛與其子王培德王培南,在石苟村(當時該村屬武宣縣東鄉)附近山中躲藏,經四三七團宣傳隊隊員羅福義(武宣縣人)利用熟人關係做工作,2月2日王培德、王培南出來自新,剿匪部隊利用他們動員其父王伯勛也出來自新並交出兩支槍。其後通過王培德、王培南查出黃鉅英躲藏之處—石苟村邊的鐘公廟。
1951年2月5日晚8時,四三七團宣傳隊長白日初帶10多名隊員,偵察排副排長陳希武帶一個班從團部駐地三江圩趕到石苟村,迅速包圍鍾公廟。陳希武開槍擊斃黃鉅英。羅福義、白日初、陳希武榮立大功。至此全縣剿匪戰事基本結束。
從1950年8月下旬至1951年2月進行重點剿期間,經大小數十次戰鬥,傷斃匪徒117名,俘匪921名,爭取、迫使1102名匪徒投誠自新,繳獲步槍800多支,手槍159支,卡賓槍11支,衝鋒鎗9支,輕重機槍17挺,六O炮2門,子彈7163發,電台1部,電話機15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