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苗族

東部苗族

東部苗族,全稱東部方言苗族,又稱湘西方言苗族,是苗族三大方言族群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黔、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地區,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東部苗族自稱“果雄、仡雄、阿雄、代雄、代蘇、代宋“等,舊時被稱為紅苗。其語言為苗語湘西方言,又稱東部方言。

來歷

族稱

鳳凰苗族女性盛裝 鳳凰苗族女性盛裝

苗族根於”九黎“、”三苗“。

”三苗“被禹所滅後,苗民部分留在原地,部分南遷和西南遷。夏、商之時,”三苗“之名鮮見於史載,包括東部苗族在內的整個苗族一律被概入”蠻“或”南蠻“的稱謂之中。《永綏廳志》載:”綜計苗鄉應祭之鬼共七十餘堂“。

漢代,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東部苗族屬”武陵蠻“主體民族之一。由於境內沅水流域有五大支流,故又稱作”五溪蠻“。”盤瓠蠻“之稱始於漢代而貫穿於其後的各個封建王朝。東部苗族是”盤瓠蠻“中的主體民族,舊時,東部苗族存有濃厚的盤瓠崇拜習俗,視盤瓠為其始祖和至高無上的的尊神,每在歲首或歲末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盤瓠活動。現今,在湘西州瀘溪縣境內普遍流傳著盤瓠的神話傳說故事,並有辛女岩等20多處地名與盤瓠傳說有關。

至唐宋以後,東部苗族恢復”苗“的原稱。明清時,東部苗族因“衣帶尚紅”,被統稱為紅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經過社會調查,按照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稱為“苗族”。

自稱

東部苗族自稱為“果(仡)雄(Ghob Xongb)”、“嘎雄(Ghab Xongb)”或“阿雄(Ab Xongb)”,謙稱“代雄(Deb Xongb)”,簡稱“雄”(也有作“熊”者)。部分專家認為這一自稱與中部苗族的自稱“木(Hmub)”、西部苗族的自稱“蒙(Hmongb)”在語音上有對應關係,也可能是“苗”的轉音。

東部苗族中的東部次方言族群自稱為“阿叟(Ab Soub)、阿宋(Ab Songb)”等,謙稱"代叟(Deb Soub)",“叟(Soub)”實為“雄(Xongb)”的變音。

宗支

東部苗族的姓氏主要為六大宗支,即“仡僑”、“仡羋”、“仡歡”、“仡卡”、“仡徠”、“仡刊”。相傳為東部苗族祖先盤瓠六子的後代 :

仡僑(Ghob Xot)

“仡僑”亦稱“歡幾削”、“幾削”,謙稱“代削”(“代”為“孩子”意,“削”為支系名)。代削有“代弄(Deb Hlongb)”、“代削(Deb Xot)”兩支:“代弄”長於“代削”,主要使用漢姓伍,極少數使用吳,俗稱“ 大吳”;代削使用的漢姓主要是吳、洪、滕、劉、賀、譚,俗稱“ 小吳”。到後來,代弄又分為兩宗族——弄發、弄青,以後又分巴芒、代鳩、山都、代然(deb rel)四支系。代削有代龔、代繁、代杜三大宗,以後又有代丐、代鯀兩支系。根據苗族古歌傳唱,代削在遷徙時總是打頭陣,他們“帶著女兒金桃遷徙,像魚兒游上溪河;帶著女兒金美行走,像鳥兒飛過山坡。”遷入湘西後,“他們像涓涓流水,匯成了池塘淵潭;他們像涓涓流水,匯成了大江大河。”同時他們又是苗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創導者,於是苗族通常把他們(以吳姓為最)列為七大姓之首。

仡羋(Ghob Mlel)

“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梅”。此支系絕大多數為龍姓。據今人龍昌美實地調查,此支系脈絡繁多,已發展為22個分支。

•“仡僚”,謙稱“代僚”或“代雄僚”,簡稱“僚”。苗族民間傳聞該系祖先為龍生虎養,故又稱其姓氏為“大戎”,漢語即“龍”的意思。

•“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沒”。系苗族龍姓的強宗大族,分布甚廣,故龍姓苗族以其支系名為整個龍姓宗支的代稱。

•“仡隴”,謙稱“代隴”。“隴”為苗語“鳥”意。傳說他是《山海經》所云卵民的後裔。又傳其在遷徙途中得神鳥指引玉泉,解除饑渴之苦,故不忘鳥恩,定支系名為“代隴”。

•“仡賠”,謙稱“代賠”,亦作“代本”。相傳為苗族祖先濮僮後裔。另有仡賠和仡索(雷公)鬥法的故事在東部苗區廣為流傳。仡賠死後葬於武陵山脈尾麓的摩天嶺(在花垣縣境內)中部,故此地向有“古老墳”之稱。

《古老歌話》書籍 《古老歌話》書籍

此外,龍姓還有“仡讓”、“仡召”、“仡貴”、“仡留”、“仡聾(仡僂)”、“仡買(分為“仡果”和“仡現”)”、“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媽”、“仡千”、“仡難”、“仡良”、“仡計”、“仡花”、“仡信”、“仡堵”等。據說。苗語稱他們為“大戎大羋”。所以贈以雷和龍(仡戎、仡羋),簡稱羋龍,故賜漢字姓龍。可見”仡羋“是東部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俗有“龍家滿天星”之稱 。

仡卞(Ghob Biant)

“仡卞”,謙稱“代卞”,是從“仡羋”宗支里分出的一支,由於此宗支可以與其他的仡羋宗支通婚,故單獨列出。他又分為“代怪”、“代希”兩個分支,主要採用隆、唐、龍、覃、李等漢姓,以 隆姓為本支系的漢姓代稱。因“代羋”人多勢眾,故其漢姓有“ 大龍”之稱,而“代卞”系人數相對居少,故漢姓稱之為“ 小龍” 。

仡歡(Ghob Ghueas)

“仡歡”,謙稱“代歡”。相傳他們的祖先是放逐崇山的歡兜(又作驩兜),以此名稱叫仡歡,也有讀“仡瓜”,後來分為歡那(Ghueas Nab)、歡勾(Ghueas Gad)兩支,即歡飄(Ghueas Npleut)、西家(Xid Gad)兩支,或把帕(Bad Npleut)、得捋兩支。“西家”、“歡飄”採用石(“西”的諧音)、時、易、余、秧、施及廖、彭諸漢姓。 石姓為其中強宗大姓。今保靖縣水田馬尾一帶姓石仍稱西家,花垣縣雅橋、排料一帶稱仡歡或仡瓜 。

仡沙(Ghob Shat)

“仡沙”,謙稱“代沙”,亦稱“不”或“布”。該宗共採用廖、劉、包、麥、蘇、萬等16個漢姓, 為其中強宗大姓。相傳其祖先名叫仆沙僕少,又簡稱仡沙仡料。故用漢字“廖”。

據說驩兜驩柔的第三子巴格歡(石巴格),去認了“吉者”(今鳳凰縣)的老樓·沙為義父,改從仡沙姓(今廖姓),生有廖岩、廖扣,他們本姓石,改從姓廖,這支廖姓苗民後來定下族規,廖(沙)石(驩)世世代代不開親。

仡卡(Ghob Khad)

“仡卡”,謙稱“代卡”。下有“卡戎”、“卡鬼”、"卡無"、“掏卡”四個分支。卡戎、卡鬼因多種原因,逐漸在歷史上消失,只剩下另外兩支。他們使用的漢姓最多,主要有麻、歐、章、張、符、胡、向、田、王、梁、施、洪、馮、陳等, 麻姓是強宗大姓。相傳此宗支曾在湖北麻城建立過部落國家,隨後與仡歡同遷五溪,因是最早從事農耕、種糧種麻的宗支,故賜漢姓為 、麻兼及其他。湘西原有梁、麻不開親之說,其源同為一姓 。苗族古老話稱:“麻家麻大度。九個背簍背草鞋,九個背簍背柴刀,晚上九個大門進,白天九個大門出”。這是描寫他們人多,艱苦勤勞,熱情友愛,團結協作,有開天闢地的精神與生活過程。

仡徠(Ghob Lel)

“仡徠”,謙稱“代徠”,因明代至清改土歸流止,這一支系多出地方為官之人,故該支被尊稱為“怪徠”(“怪”為“做官之人”)。分為“徠仁”、“徠務”兩大支系,後因遭官府鎮壓,部分仡徠聞雞鳴而驚醒出逃,另部分則因聞狗吠而出走,才幸免於難。故仡徠部分人戶不吃雞,另部分人戶不吃狗。此俗沿襲至今,以示報雞犬救命之恩。相傳有一次,他們見有人追來,看到前面田裡有當地的人在插秧,於是就祈求同情和保護,快速混入插秧的行列,追來的人查問姓,其巧妙回答說:“姓秧”。而後田姓有人改稱姓“秧”,引申成楊、陽、羊等姓。此一宗支使用的漢姓有田、雷、賴、秧、楊、陽、羊等, 田姓為強宗豪族。此支系亦傳自源於江西 。

仡刊(Ghob Kheat)

“仡刊”,謙稱“代刊”。《苗族婚姻禮詞》云:“大官的鋪蓋他們睡。皇帝的飯菜他們嘗。陪著皇帝說話,是皇帝的棟樑”。可見名望地位之高,故亦被尊稱為“怪刊”而與“怪徠”齊名。此宗支主要使用 楊姓。五代後梁時,楊福之裔楊再思因平漵州蠻有功,“以功授辰州刺史,食邑二千戶”。自此,楊氏子孫在武陵一帶繁衍,“而諸瑤雜族,悉稱楊氏曰王子王孫”。這應是“怪刊”源流及遷徙的一佐證 。

語言文字

語言

使用東部次方言的瀘溪苗族 使用東部次方言的瀘溪苗族

東部苗族使用的語言是苗語湘西方言(又稱東部方言)。湘西方言苗語可以分為兩個次方言,即東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

東部次方言通行在湘西州瀘溪縣西部、吉首市東部、古丈縣南部、龍山縣南部、永順縣東部等地。說這個方言的人數約有10萬人。這個次方言又分為三種土語:

南部土語,通行在瀘溪縣小章、大章一帶,說這種土語的人數較少;

中部土語,通行在瀘溪縣西北部、吉首市東部和古丈縣南部;

北部土語,通行在龍山縣南部、永順縣東部和湖北宣恩縣等地。

西部次方言通行在湘西州鳳凰、花垣、保靖、貴州松桃等縣的所有苗區、吉首市大部和古丈縣西部以及重慶秀山、酉陽等縣。這個次方言有兩種土語:

東部土語,通行在花垣縣東部,吉首市西部、北部,保靖縣東部和古丈縣西部,鳳凰縣叭仁等地;

西部土語通行在鳳凰、松桃、花垣大部、保靖西部、吉首市南部和重慶秀山、酉陽等地。

東西兩個次方言語音上雖有些差別,但對應關係十分明顯。如西部次方言花垣縣吉衛鎮的聲母pr和東部次方言瀘溪縣洞頭寨的pj、p兩個聲母對應。吉衛的prɯ44(房子)在洞頭寨讀作pjɯ44;吉衛的prei35(四)在洞頭寨讀作pi35等。

東西兩個次方言的辭彙差別較大。拿1395個詞比較,雙向同源的有895個,占64.16%;不同源的有500個,占35.84%。東西兩個次方言內部各土語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上,辭彙差別比較少。西部次方言內部兩個土語間的辭彙差別尤小。

老苗文

歷史上東部苗族民間曾經有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一些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其中最突出的是:

板塘苗文

是清末苗族秀才石板塘借鑑漢字的“形聲”和“會意”兩種造字方法,以漢字為部件而創製的一種方塊苗文,共1000多個字。因流傳地域狹窄和使用頻率不高,故漸漸失傳。

古丈苗文

見於光緒丁末年所修《古丈坪廳志》卷九上,其造字方法與板塘苗文基本相同,只不過“隨意取形”更為明顯。

苗語速寫符號

抗日戰爭時期,湘西苗族學者石啟貴運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吉首)苗語語音為基礎,創製了苗族拼音文字,以後又在此基礎上,簡化為"速記苗文"。

老寨苗文

老寨苗文是在新中國建立後由花垣縣麻栗場鄉老寨村的苗族藝人石成鑒創製的,用於記錄茁歌和寫作苗劇。這種苗文的創製思路,既有與板塘苗文和古丈苗文相同的一面,又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其相同的一面是老寨苗文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利用漢字的形、音、意對漢字進行拆組而成。

拉丁苗文

為了給苗語東部方言區的廣大苗族人民解決學習文化的困難,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於1956年10月。創立了苗語東部方言文字。這套文字以拉丁字母為書寫符號,以花垣縣吉衛的語音為標準音。

服飾

“胸襟式”苗族服裝 “胸襟式”苗族服裝

東部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斕”: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 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自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恩施和重慶等地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松桃、吉首、古丈、瀘溪等縣,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衣飾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

“雲肩式”苗族女性服裝 “雲肩式”苗族女性服裝

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 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裡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複雜。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繡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繡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繡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繡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繡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繡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東部苗族女裝主要有三種 :

•“雲肩式”,領口為“小轉角”,以鳳凰縣、松桃縣為代表,小規模分布在吉首市西南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麻陽苗族自治縣等地;

•“胸襟式”,領口為“大轉角”。以花垣縣、保靖縣為代表,另分布在吉首市西部,古丈縣西南部;

•“挑花式”,主要分布在瀘溪縣、古丈縣東南部、吉首市東部等地,為東部次方言族群的服飾。

苗族婦女服飾之燦爛作為一種表象,人們有目共睹,但其深層的文化精神特徵卻少有人去探究。其實,苗族婦女服飾是作為一種生活模式和文化傳統而存在的,服飾的內容和形式服從其生活和情感。服飾的形制,尤其是在裝飾圖案中,沉積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而這種精神層面中最主要的特徵是原始的巫術精神,它造就了苗族婦女服飾有別於其他民族服飾獨特的品貌和神韻。

頭飾

挑花式苗族服裝 挑花式苗族服裝

苗族婦女的頭飾,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摺疊整齊,包得平平 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繡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人民的頭飾日趨簡化、現代化,與漢族的頭飾幾無差別。

首飾

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籤、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分布

武陵山區

武陵山區是東部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區,具體州、縣包括: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麻陽苗族自治縣

•貴州銅仁市(以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為集中)

•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區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孤島分布

高羅鄉小茅坡營村最後的苗語守望者 高羅鄉小茅坡營村最後的苗語守望者
貴州榕江縣擺王村的東部苗族 貴州榕江縣擺王村的東部苗族

清朝時期,一些紅苗(東部苗族)因為種種原因分批遷出武陵山地區,在貴州南部以及廣西北部一帶定居,從而形成了孤島狀的分布,他們或處於中部苗族、侗族、水族、壯族、布依族、瑤族的包圍環境中,但他們的文化並沒有因此消失。雖然相隔萬里,但他們一口純正的東部苗語仍可以和鳳凰縣的東部苗族對答如流。

這些東部苗族主要散居在貴州省的榕江縣 、從江縣、三都水族自治縣、望謨縣、荔波縣、紫雲縣等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丹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等地。

此外屬於武陵山區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高羅鄉小茅坡營村也是一個“孤島”,與上述不同的是,這是一個語言孤島,是湖北省境內唯一一處保留苗語的苗族聚居地 。

文化信仰

崇拜

自然崇拜方面,東部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並逐漸形成了“36堂神,72堂鬼”之說。苗語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苗族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苗語稱“mat ghoud”,即犬父)。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ned ghunb mat ghoud)”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 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武陵五溪蠻是以盤瓠作圖騰崇拜對象的民族,因而有盤瓠蠻之名。

祖先崇拜方面,在東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等習俗 。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藥,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藥手段。

巴代文化

巴代 巴代

巴代(bad deib)為苗族的祭師,在苗語中全稱為“餵斗得壽,剖弄告得”,又稱為“巴代巴壽”。就巴代而言,巴者為陽性,為上、為主、為剛,為主流之意。代者,為兒、為下、為傳承接代之意。兩字合為主流的傳承者。就其復名而言,其“得壽,告得”意為“從老家園走(跑)出來之主流”。“餵斗得壽,剖弄告得”即為“我是從老家園遷徙出來主流的傳承者”之意。 巴代是苗族文化的載體、傳承者。

巴代文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祭詞、手決、法器、符籙、功法等方面,其中包含著苗族的文學、醫學、舞樂、宇宙觀、歷史觀、生死觀等,是苗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民間文學

韻體文學,主要有:

•民族史詩,如講述東部苗遷徙的《鵂巴鵂瑪》

•傳統民歌,如風俗習慣歌、苦歌、反歌、革命歌、解放翻身歌、情歌、故事歌

•兒童歌謠,如《丁丁雀》、《呼太陽》、《老鼠嫁女》等

•民謠諺語,如《苦役謠》、《翻身謠》、農諺、生活諺等

以及謎語謎歌、祝詞禮詞等

散體文學,主要有:

•神話,如《果索果苯》、《射日射月》等

•傳說,如《謊江山》、《草鞋計》、《黑心樹的故事》等

•童話,如《巴達鳥》、《穿山甲和陽雀》等

說唱體文學,如《放牛歌話》、《接親嫁女歌話》等。

醫學

在東部苗族的民間,有藥王爺爺傳藥的傳說。藥王周身透明晶亮,身上長著雙翼,頭上長著角,能飛善行,終日來往山中,為苗民尋方找藥。每嘗一味草,便見其在體內變化或行串,有何療法。這與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基本相同,反映了苗族醫藥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由於苗醫苗藥在東部苗族地區歷經幾千年的‘’獨家經營“,因而在醫藥方術及醫藥學理論上發展到絕妙的地步 。

苗族醫藥學理論的核心是苗族的生成哲學。其中心內容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都都離不開能量(苗語:搜媚若)、物質(各博港搜)和結構(瑪汝務翠)這三大要素。這三者互相依存制約,才產生事物的生、成、盛、衰、轉、運等過程。這便是生成哲學的“三點論” 。

醫療方法主要有

•理療法:巴附罐療法、比叨巴療法、蒸薰法、推拿按摩等;

•針灸法:針挑療法、火針治療法、灸法等;

•民間療法:刮痧療法、江滾摩保健法、比叨喔療法、改療法等 。

太陽曆

苗族,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苗族太陽曆是苗族先民經過對太陽的長期觀察而制定,演算的天文曆法,作為指導全體族群進行適時稻耕的重要法典,亦就苗族對世界認識認知的方法論,是世界曆法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屬陰陽曆,以日為陽,以夜為陰;以太陽為陽,以太陰(月亮)為陰,其套用時間至少在一萬年之上,比古埃及曆還要早3800多年。苗族太陽曆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因平歲365日,閏歲366日,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曆法“子正人統”。同時太陽曆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日、月、歲,將一日分為夜、晨、晝、昏4個時段,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左屋、屋後、右屋、屋頂”,觀測日出日落。苗族太陽曆體現了“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後、左右、上下、表里、中或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苗族太陽曆法的制定是人類對宇宙空間、時間,地球運動規律、氣溫洋流、自然災害等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認識的科學方法,比現行公曆、陰曆每月的日數單一,閏法簡單,易於掌握和運用。

音樂舞蹈

聲樂

主要是苗歌。苗歌是苗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很多事情只說不算,還要編成苗歌來唱。在東部苗族地區,演唱一首苦歌,可以使聽眾感動得放聲大哭;演奏一首喜慶歌,又可以使聽眾笑語喧譁;唱一套情歌,可以打動對方的心,使“乖女嫁醜男”。苗歌的歌詞結構很複雜,有一句體、二句體、三句體、四句體、五句體和多句體。歌詞很講究韻腳,一般要押“雙韻”(即押兩個韻)。有時為了適應即興創作,總是加上很多如“噢”、“噫”、“當真”、“咳咳”之類的襯詞。根據苗族作曲家花老虎的研究,苗歌按腔調,分為“韶唔”(高腔)、“韶薩”(平腔)兩大類。

器樂

苗族的樂器種類很多。

•打擊樂器:鼓(大鼓、小鼓、手鼓)、鑼(大鑼、包包鑼)、鈸、鈴、竹柝;

•吹管樂器:嗩吶、雙管竹嗩吶、牛角、海角、竹笛、蘆笙、長號、椿皮號、倍皮號、木葉;

•弦樂器:牛角琴。

舞蹈

舞蹈 舞蹈

根據苗族舞蹈家石遠鰲、龍健珍的研究,東部苗族的鼓舞種類繁多,有花鼓舞、團圓鼓舞、猴兒鼓舞、跳年鼓舞、筒子鼓舞等。此外還有跳香舞、接龍舞、跳仙會舞、盾牌舞、茶盤舞、採桑織錦舞、儺願舞、現代舞等。 下列詳細介紹幾個典型舞蹈 :

花鼓舞

主要流行在鳳凰縣。多在春節前後、六月六、四月八、趕秋、百獅會等節目表演。形式有“雙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橫於木架上,兩女各打鼓的一端,同時起舞。要求鼓點一致,兩人動作對稱一致。

團圓鼓舞

是流傳於古丈縣的一種古老集體舞蹈。起舞前,選一人在坪中央打鼓(鼓平放於地上),眾人環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按鼓的節奏擺肩、腰跳舞,每跳完一段舞,鼓點停止,起唱山歌,每人輪唱一段。眾人隨歌的節奏繼續舞蹈,鼓停舞不停。如今因參加人數太多,只從其中抽出幾個代表唱。主要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微擺)三套。男的多跳大擺,女的跳小擺和細擺。此舞在土家族中被稱為“擺手舞”,但沒有細擺 。

跳香舞

是苗族人民歡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一種祭祀性舞蹈。流行於東部次方言區。每年古歷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輪流“跳香”,一寨“跳香”一天,表示酬答“五穀神”賜給的一年豐收果實。

接龍舞

是苗族古老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於西部次方言區。因為“龍”象徵吉祥,在過去的年代裡,苗族人為了擺脫苦境,希望用“接龍”來謀求幸福。接龍舞蹈就是苗族人民為了表達“龍”接到家後的喜悅心情。此舞,多在每年二月及十月間進行。跳舞時,一般為八人參加,也有更多人的,年齡不限,但多為年輕美麗的姑娘。

儺願舞

是儺願戲或儺堂戲中的一個部分。它可分為:綹巾舞、雪服舞、八郎舞、開山舞、土地舞、踩九州舞等。

現代舞

是新中國成立後,東部苗族根據現實生活題材,吸收傳統舞蹈動作創作的舞蹈以及學習國際流行的迪斯科交誼舞等。

戲曲

儺願戲

是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大型戲曲劇種。演員均為苗老司(巴代),多用苗語演唱,也有半苗半漢演唱的。劇目有100多個,但最流行的只有24出。儺願戲唱腔豐富,主要用快板、鼓、鑼、鈸等樂器,演出時要戴面具或化妝。

苗戲

是苗族特有的戲曲劇種。舞台唱腔和道白用苗語,大部分是苗族人民生活動作中加工提煉而來,也使用苗族的民間舞蹈或宗教舞蹈的動作。苗戲武功取用苗族武術。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並選用巫師唱腔。戲曲有《翻江山》、《石丁八啦》等。

陽戲

在苗族地區流傳最廣,因故事情節長短,有大小陽戲之分。劇目很多,有100多出。陽戲有比較成套的舞台步法。音樂唱腔很豐富,但因地區不同,各有千秋。曲牌有《步步嬌》、《水府漁》、《大排隊》等。

民間工藝

東部苗族的民間工藝主要有紡織、編織、繪畫、刺繡、數紗、剪紙、蠟染等。

紡織

織花帶 織花帶

是苗族女工的傳統工藝之一。它包括紡紗、織布、繅絲、織錦和織花帶等。

織花帶是一項小巧精製的手工工藝。它遍及各個苗寨,普及各戶苗寨。所織花帶,色彩鮮艷。織花帶的材料有棉線和絲線兩種。花帶的花紋圖案完全是由預先安排好的固定了的經線和隨時變化的緯線一次織成,沒有底樣,與繡花、挑花迥然不同。花帶圖案最常見的有雙龍搶寶和六耳格。此外,也有織成各種花、鳥和文字的。織花帶是苗族姑娘必須學會的本領。花帶是苗族姑娘智慧的結晶,它除了用於一般的裝飾外,還具有聯繫青年男女愛情的紐帶作用。

編織

苗族的編織主要有竹編、麻編、草編和藤編。

•竹編有曬簟、睡簟、米篩、灰篩、簸箕、撮箕、籮筐、斗篷、飯簍、背簍等。

•麻編方面,有漁網、鳥網、蝦網、各種繩套和麻板草鞋等。

•藤編方面,過去有的地方有藤簍、藤椅的編織習慣,現存的藤編工藝多是編織斗笠的花圈。

•草編方面,主要是草鞋、莆凳、臥墊等。

苗繡

苗繡 苗繡

東部苗族的刺繡多作衣褲、圍裙、巴裙、門帘、被面、圍床、帳簾、枕頭、荷包、褡褳等的裝飾。圖案多系花鳥蟲魚之類。例如七層花邊呢套衣,袖口嵌有大邊小邊,大邊繡有“雙龍搶寶”或“雙鳳朝陽”等;小邊繡著荷花、牡丹、芍藥或桃子、石榴等。刺繡均以絲線作花,式樣和色調因地方、愛好、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

剪紙

剪紙主要是用作刺繡的底樣。圖案仡刺繡所說的相同。結構大方,形象生動,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剪紙有專門的藝人,代代相傳,工藝益精。1986年,鳳凰禾庫剪紙藝人吳香英隨湘西州工藝美術展覽代表團赴日本表演剪紙,評價極高。1988年,吳香英、吳菊蘭的6件剪紙作品入選中國美術館展出。

挑花

瀘溪苗族數紗 瀘溪苗族數紗

挑花是一種藝術性較高的工藝操作。它不先起線,隨手挑刺而形象逼真,挑出的各種圖案明朗、樸素、大方。其

題材主要是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傳說中所熟悉的東西,如蝴蝶、獅子、龍、魚等。

挑花一般都選用白布或淺藍色布做底,青線挑刺,色調鮮明,引人注目。苗語東部方言的東部次方言區——瀘溪、吉首、古丈交接地區的苗族,喜歡在包頭帕的露面角上挑花;而西部次方言區的苗族則喜歡在白衣袖口邊挑花。挑花工藝中有一種叫數紗,內外兩面都現花紋,幾無反正之別。針線穿去必須復還,一節扣一節,扯亦不牽動,實為苗族工藝之奇。

銀飾

苗族銀飾類別繁多,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鍊、手鐲、戒指、耳環、髻簪、牙籤等等。苗族銀飾各具特色:大項圈重達三四斤,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活像青藤纏樹;銀冠和牙籤的工藝尤為精巧。牙籤造型古樸,圖樣豐富,寓意吉祥,實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苗畫

苗族繪畫,舊時多繪製鬥神、神像、棺木裝飾及門帘、帳檐、被面、圍裙、椅墊、胸花、桌圍、童帽等。苗

苗畫 苗畫

畫先以單線白描於紙或布上,再以不同色彩的絲線、棉線刺繡。花垣、保靖民間藝人將繪繡品置蒸籠內蒸20分鐘,可使之耐洗不褪色。舊時多用土紅、鋁粉、赫石等原料描繪,現都改用立德粉或油畫顏料酚苯青。苗畫圖樣有麒麟送子、龍鳳呈祥、雙鳳呈祥、雙龍搶寶、獅子滾繡球、福祿壽禧等。

風俗習慣

節日

東部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趕年場、三月三、趕清明、看龍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趕秋節、櫻桃會、跳香會等。

飲食

酸肉 酸肉

東部苗族的飲食,以大米、包穀、豆類、薯類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穀為主。最具特色的是醃酸肉、魚。苗族人民忠厚好客,雖然生活較為艱苦,但對客人一秉至誠。如有客人來家,不論長來或初到,一定要以酒肉相待,絕不可少。並且認為沒有魚、肉列到桌上,便覺得是主人的不賢惠,對客人不敬。由於苗鄉平時買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準備,以免客人到後臨時張羅不周。而要保存備用魚、肉,最好的方法是醃製。殺豬捉魚後,往往切成小塊,和以米粉香料,加鹽醃製,裝入壇中,密封壇口,倒覆於淺水盤內,使之不透空氣。經兩周后,魚、肉米粉略變酸味,便取出炒食,味美異常。

婚姻

東部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較自由,但是不可以隨隨便便,仍需舉行訂婚、過禮、結婚、回門等手

婚禮場景 婚禮場景

續。苗族婚姻的幾點特殊之處:結婚看苗姓,漢姓相同而苗姓不同者可以通婚,漢姓不同但苗姓相同者不能通婚;戀愛自由、戀愛奔婚。

禮儀

講究禮儀是苗族人社會交往的一項美德,苗族的禮儀:

•凡是幼輩見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見面,說話都必須誠懇,行為恭敬,並用一定的敬語相稱;

•平輩見平輩,必須點頭招呼;

•長輩見幼輩,一般要行點頭禮;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活動時,青年和幼輩必須讓著老人或長者。一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座位一般人可就做。一同在地樓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給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它方位,隨意自由。

喪葬

東部苗族一般實行土葬,只有患麻風病者實行火葬。成年人用杉樹棺木斂屍,未成年人用木匣斂屍,壽終正寢的老人,要先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煮水洗澡,然後穿著壽衣上柳床,再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停柩三朝後,才能上山安葬。靈柩上山,要由後輩家找一個年紀最大的人,拿著火把在前面引路。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趟水。送亡者上山安葬後,凡是踩了新墳地的人,一律要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米飯一碗,每人都要取一粒放入口中,把飯吐出。吐飯之後,才能進屋。

對夭亡的人,不能停靈,屍體置屋外。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埋,也不用棺木,僅用木板釘一個木匣裝屍。吊頸、跳水、難產而死或被刀槍殺死的人,苗族叫做“打伽”(即凶死或不得好死之意),其柩不能放在屋內。並且死者家裡以至整個家族都要立即將盛有酸菜的所有罈罈罐罐都拋出屋外,摔得粉碎。如果捨不得摔碎,至少要不把壇內所裝的物品全部倒光,置空壇於野外,過一段時間才能拿回來 。非自然老死者下葬後不能起墳、立碑,親人每年也不能拜祭。

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忌在家裡和夜裡吹口哨(招來涼風、引鬼纏身)

•忌踩三腳架(三腳架代表祖先)

•忌坐“杭果”(火坑右邊的中柱腳設有祖先神位)

•忌震龍巖(堂屋中央一塊石板,為“龍”的棲身之處)

•父母健在,晚輩不能包裹白色頭帕

•忌過小年

•忌言,清早到吃早飯前,忌說龍、蛇、虎、豹和鬼

衛生

環境衛生,首先表現在住房的設計上,符合避潮、防寒的衛生要求。苗族在臘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各家都要進行大掃除。個人衛生,重視洗臉、洗澡、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潔物去污方面,利用稻草灰水、筒籽殼灰水和皂莢作去污劑。飲水衛生,苗族飲用的水井,多是高山長流、無污染的純淨泉水。

體育

武術

包括徒手和器械兩大項目。徒手類,有粘功、策手、點穴、花拳禮示等動作。器械類有棍術、鐧與棒棒煙桿、鉤鉤刀、連枷棒、竹條鏢等。

跳鼓

東部苗語稱為“了”。是苗族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跳鼓表演時,腳跳、手擊、腰旋,多用內功,講究氣質,體力消耗大,是一項全身運動的體育活動形式。

舞獅子、龍燈

是東部苗族經常開展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歷史悠久。苗家舞獅子民族特點十分突出。多以火花開場,以表升發,動作粗獷,套路嚴謹。舞龍燈,苗語稱“舞戎”,動作以龍搶寶、龍滾澡、龍脫皮、龍呷虱、龍盤身等為最常見。

氣功

以花垣縣兩河鄉桐木村的氣功最為有名,主要有以下幾種:擊頂碎石、赤臥鋼絲、掌削頑石、獨指通磚、氣斷鋼絲、輕身若無。

絕技

絕技的表演者通常是祭師,多在祭祀場中表演。有“咬鏵口”、“上刀梯”、“吃瓷碗”、“吞竹籤”、“摸油鍋”、“竹桿背磨盤”等。

此外還有賽龍舟、游泳、飛石子、摔跤、角力、打鞦韆等傳統體育活動。

名人

人名籍貫(以當今地名為標準)時代領域
龍許保貴州松桃明代起義領袖
吳黑苗貴州松桃明代起義領袖
龍驥
湖南鳳凰清代詩人
石板塘
湖南花垣清代秀才、苗歌作家
田興怒
湖南鳳凰清代將領
石三保湖南花垣清代乾嘉苗民起義領袖
吳八月湖南吉首清代乾嘉苗民起義領袖
石柳鄧貴州松桃清代乾嘉苗民起義領袖
石乜妹(女)貴州松桃清代乾嘉苗民起義領袖
石啟貴
湖南吉首民國苗族學者
龍雲飛湖南鳳凰民國苗族領袖,青帕苗王
吳春妹(女)湖南鳳凰民國“跳仙會”起義領袖
吳國范湖南鳳凰民國“跳仙會”起義領袖
麻巴龍湖南花垣民國“跳仙會”起義領袖
歐百川貴州松桃愛國主義人士
石太瑞湖南永順新中國詩人
何紀光湖南古丈新中國演唱家
龍英棠(女)湖南吉首湘西第一代鼓王
宋祖英(女)
湖南古丈新中國歌唱家
花老虎湖南保靖新中國作曲家
龍清泉湖南龍山奧運冠軍,中國男子舉重隊隊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