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福寺典故
蘇東坡用至愛犀帶換舍利
資福寺重建籌建辦提供的資料顯示,大文豪蘇東坡與資福寺之間有著深刻的淵源。蘇東坡不僅曾夜宿資福寺,還於公元1100年寫下三篇文章,名為《廣州東莞縣資福禪寺羅漢閣記》、《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廣州東莞資福堂老柏再生贊》,流傳至今。另外,蘇東坡用至愛的犀帶換取佛腦舍利,並將其供奉在資福寺內,此事在他的《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一文里有記載。可惜在公元1277年,元將張弘范攻陷東莞,取佛舍利進京。
為紀念蘇東坡,1896年,資福寺後建東坡閣,嵌蘇氏《羅漢閣碑》(殘石)於壁,由莞人進士鄧蓉鏡募捐建成。後來東坡閣在1953年左右被拆,蘇軾殘碑放在當時的東莞縣立第一國小校內圖書館,後不知去向。
資福寺僧團募鑄5000斤銅鐘
據資料記載顯示,資福寺中原有一個大銅鐘,該銅鐘由該寺僧團募鑄於公元1346年。銅鐘重2500公斤,高2.1米,口徑1.2米。鍾款在鐘的上方,分4面正書,每面17行,每行字數不等,記述當時僧眾化緣鑄鐘經過,開列施主名單及其捐財物數量,還記有鳴鐘規則、祝詞偈頌等。四面的間隔處分別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在鐘腰處橫列咒語、梵文。
此鍾鑄造時,曾經摻入波斯人捐贈的一種貴重銅料——真瑜鑄成。1973年6月,伊朗參議院長法多爾·謝里夫·埃馬率友好代表團來我國訪問時,向周恩來總理提及東莞資福寺鑄的銅鐘有波斯人所捐真瑜投入鑄造的事,還說此史實在伊歷史有記載,要求一睹為快。當時依照上級指示,曾將資福寺銅鐘運去廣州參加中伊文物展覽。現在東莞博物館保存。
重建資福寺
千年古剎東莞資福寺將在東城同沙公園重建,占地面積約150畝,預計3-5年建成。
東莞資福寺重建奠基大典在同沙公園舉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省婦聯主席溫蘭子,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楊源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東莞市副市長嚴小康,東莞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鍾淦泉等出席了奠基儀式,並為資福寺奠基培土。
資福寺規劃
規劃占地面積約150畝 資福寺重建項目籌建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資福寺規劃占地150畝,總體布局自西向東可概括為“一線、一圓、一片”。“一線”即從北往南為:寺廟-山門廣場-虹橋-佛壇;“一圓”即以佛教藝術博物館為圓心,其西有靜思園,其北有東坡閣、接待中心,其東有藥師典故雕塑牆、入口廣場、修行橋、琉璃照壁,其南有寶瓶廣場、奇石苑。同時四周還散布著許多園林小品;“一片”即為停車區、換乘區及員工生活區。
“一線”和“一圓”是資福寺景區的主體。南北方向的“寺廟——山門廣場——虹橋——佛壇”及東西方向的“大雄寶殿——靜思園——佛教藝術博物館——琉璃照壁”是兩條主軸線。兩軸線的垂直相交點,剛好是資福寺中的大雄寶殿,恰如其分地體現整體建築的中心。資福寺於2009年正式批覆重建,該寺院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重建資福寺,有利於弘揚佛教文化傳統,有利於發展文化旅遊,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將來要把資福寺建成佛教勝地、文化旅遊勝地,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重建資福寺對於東莞的佛教信眾們來說,是個巨大的福祉。因此昨日的重建奠基大典吸引了不少信眾出席。他們不僅現場捐出善款,還紛紛為資福寺祈福,或雙手合十,或為奠基碑培土。
主體建築
大雄寶殿莊嚴大氣,東坡閣重現歷史典故禪修中心有近百套客房,大雄寶殿為中軸區的核心建築,為重檐廡殿結構。其南有天王殿作為前導,加強縱深感,北有藏經閣作為后座,更顯親和力。寶殿四角對著東、西偏殿,觀音殿與藥師殿,宛如四星拱月,加之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將顯得莊嚴大氣。
東坡閣重現歷史典故 東坡閣為二層樓閣建築。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東莞人鄧蓉鏡子在資福寺內建東坡閣。早在辛亥革命期間,東坡閣便是當時革命黨內地發刊的唯一機關報《東莞旬刊》總編所。
因此,重建東坡閣,所展現的不僅僅是蘇軾與資福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還將涉及其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禪修中心是禪文化學習交流場所,設有多功能會議廳,擁有近百套客房和同時可容納五百人的素食大廳。其建築為仿古園林風格,屋面錯疊,古樸清新,與周圍環境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