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廣饒關帝廟

東營廣饒關帝廟大殿位於廣饒縣城內西北隅(現廣饒縣博物館內)。據清嘉慶五年(1800)《重修樂安關帝廟碑》記載,該殿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為關帝廟主體建築。

原廟址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樓、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均為明清時配套建築),現僅存正殿三間,坐北朝南,全木結構。高10.38米、東西闊12.63米、進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硬脊、歇山、單檐、雕甍綠瓦,其結構形式為六架椽屋乳對四椽栿用三柱,用材按宋為六等材。室內四椽栿為撤上露明造,原室外乳栿當心間為藻井,次間為平棋,斗拱重昂五鋪作。接近《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建築規範。
大殿作為古蹟最早載入明萬曆樂安(明、清時期廣饒稱樂安縣)縣誌。據地方志載,金永安、泰和年間該殿首次維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新鑄關羽銅像,嘉靖二十年(1541)建“三義堂”於大殿後,隆慶、萬曆年間大殿均重修後建“鐘樓”於二門左,清康熙、雍正年間共拓地28畝於“三義堂”後建“春秋樓”,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後殿暨觀劇台,同治六年(1867)重修“春秋樓”每歲秋仲月次丁暨五月十三日致祭。該廟正殿雖經歷代維修,但平面布局、大木構架、斗拱等基本保持了初建的風貌,其結構方式,構件尺度,用材比例等具有明顯的宋代建築特徵。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自明代開始增建,至清道光年間發展成魯北最大的關帝廟寺院,並且香火極盛。清末至民國初,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開始趨於失修廢毀,到“文革”後期,配套建築“春秋樓”、“三義堂”等被拆除殆盡。
關帝廟大殿規模雄偉,氣勢壯觀,保存完好,是山東省最早也是現存唯一的宋代木構殿堂,為研究我國古代木構建築技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