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

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是東漢製作的銅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器物名稱】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
【材質類別】金屬器、銅器
【製作年代】東漢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19.6公分,重2.89公斤。

器物簡介

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圖2)
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器表鎏金,環器外飾以神山、瑞獸、羽人(仙人)等圖像,表現漢代人喜見的極樂世界。漢代的銅器,已無商周銅器時代的製作水平,尤其是宗廟祭祀用的銅禮器,更難比擬。但在鎏金銅器方面,則造形豐富、風格華美,開啟另一番面貌。該件東漢銅鎏金山紋獸足樽,形體簡單,錐形蓋、直腹、三獸足。其蓋與器通體浮雕出重重山嶽之紋,而山中雕有仙人與飛鳥走獸,是為當時藝匠對山林的描繒,頗得自然景觀生動之趣。此器鎏金多有脫落,除了年代久遠的緣故外,器表不平,亦使鎏金技法的難度增大。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大約溯及漢代石刻圖畫的背景。該器采群山聳立、鳥獸棲息其間,為形為紋,亦是以山水為創作主題萌始的佳例,實足珍貴。

器物功用

“樽”同“尊”是漢代主要的盛酒器,製作、裝飾頗多講究者。這種圓筒形帶蓋的容器,早年曾被誤認為盛裝化妝品的奩盒,後來根據一些畫像石、磚上的圖形,以及一九六二年山西省右玉縣所出古的一件自名為《溫酒樽》的類似器物,才終於確定了它的名稱,然而器底的矮足又使人誤以為它是可以放在火上為酒液加溫,最終經過唐蘭的考證,所謂的“溫”酒與加熱無關,而是與“醞”字相通,是一種經過多次重複釀造的酒液,近乎今日的高粱、白乾之類,因為清醇釅冽,只宜冷飲,不宜加熱,因此它們只是盛放“醞酒”的容器。

青銅器注

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製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製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