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銅鼓

銅鼓是一種民族歷史文物,它系中國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一具銅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擊部分,鼓身是共鳴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間多鑄有懸掛用之耳。

中外學界對銅鼓的研究著重其起源、類型、分布、年代、族屬、紋飾、用途、合金成分和鑄造工藝等。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以一千四百多面的銅鼓為基礎,並據前提重點,作了全面對比研究後,暫將中國古代南方銅鼓分為八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以上八型中與此大銅鼓相關者是「北流型」,該型以廣西北流縣水桶庵的大銅鼓命名,主要分布在廣西東南部和廣東西南部。鑄造和使用年代之上限是西漢晚期,下限至唐代;族屬系漢代的烏滸人,晉南朝至隋的俚人。北流鼓的形制特徵是
(一)體型碩大。
(二)鼓面大於鼓胸,部份鼓的邊沿下折,形成垂檐。
(三)鼓身之胸腰間收縮曲度緩和並鑄環耳或肩耳兩對,腰足間以一道突棱分界。
(四)鼓面中心的太陽紋凸起鼓面如一圓餅,芒道有六、八、十;鼓面多有立體蛙飾。
(五)鼓面和鼓身多以二或三條突起弦紋為一組分暈,暈圈內多布滿精細的模印幾何圖案,常見者有雲紋、雷紋、席紋或錢紋。、
此大銅鼓與北流型的特徵大致相符,且可歸入該型中期鼓,鑄造年代約屬東漢晚期。它的整體結構符合美學原理的黃金律標準值,深具完整性和合理性;亦使鼓身在外觀上顯現勻稱、比例適度及諧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