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隧道

東湖隧道

東湖隧道是湖北武漢東湖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10.6公里,於2013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施工將採用“圍堰明挖”的方法,已經於2015年12月28日通車。 東湖隧道也是中國國內最長城中湖隧道,北起於二環線紅廟立交,南止於喻家湖北路,主線雙向6車道,為城市一級主幹道,設計車速60km/h。

基本信息

建設背景

武漢素來享有“江城”的美譽,長江、漢江在此交匯,形成三鎮鼎立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區40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也因此決定了該市交通發展最大的瓶頸在於過江、穿湖。此前,武漢已建成長江隧道及水果湖隧道。

從武漢光谷前往武昌、漢口中心城區的車輛,多經過珞喻路、武珞路。東湖通道建成後,從二環線紅廟立交到珞喻路光谷大道路口,開車只需15分鐘,車輛經東湖通道、二七長江大橋到漢口中心城區,或經東湖通道、歡樂大道到武昌徐東商圈,都十分快捷便利,將大大緩解珞喻路、武珞路的交通壓力,也有利於改善東湖風景區內部道路沿湖路的交通秩序。

線路資料

東湖隧道全長約10.6公里,橫貫東湖風景名勝區,北起於二環線紅廟立交,南止於喻家湖北路,主線雙向6車道。

主體結構

東湖隧道除兩端採用高架橋和路面方式外,基本採取隧道建設方式,僅需10多分鐘車輛就能穿越中國最大城中湖——東湖。

隧道施工

東湖隧道將一次施工圍堰建成,總長約7公里,施工範圍55萬平方米,將是武漢最大規模的工地。

根據公示,東湖通道中6公里多長的東湖隧道,位於湖底下方20-35米。因施工成本、東湖湖底淤泥地質條件等影響,將採用圍堰明挖法,即先在東湖中修築圍堰,再抽乾圍堰內的湖水,然後往下挖掘20-35米,接著澆築隧道。澆築好了後,回填泥土,並拆除圍堰,回水還湖。

東湖隧道開工前會對湖底清淤,建成後恢復湖面。

環境影響

東湖隧道的線型是彎曲的,似女孩子的裙褶。“這種‘裙褶’,其實是在選‘靠邊’線路。直線穿郭鄭湖,“切”的是東湖主湖,會給湖泊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擾動。

東湖隧道的環評報告指出,建東湖隧道選取的建圍堰明挖法,當施工範圍的湖面水抽乾後,會對湖底生物產生割斷,浮遊動植物類生物銳減,底棲生物和水底有益的微生物群基本消失。

建設部門介紹,目前東湖隧道線路幾乎是“貼”著沿湖路左右遊走,“這樣保證了經過之處全部是在靠湖邊的湖汊處,把對東湖大湖的影響降到了最小。雖然經過3個湖,但都變成了很小的局部影響。”

專家認為,在2年之內,湖底被“切斷”的微生物群和底棲生物就能自我修復。東湖隧道工期26個月,但真正湖中打圍不會超過兩年,這從時間上爭取了對湖泊生物的挽救。

整個施工打圍期間,三湖將是連通的。會在郭鄭湖與湯菱湖之間架50米的棧橋,在郭鄭湖與團湖之間埋6排管道,保證整個施工期間,大湖的水還能正常交換。

通行方案

東湖隧道全日禁止9座(含)以上客車通行,禁止貨車通行,限高3.0米。由於東湖隧道過長,且位於湖底,通風效果有所欠缺,加上未設計行人、非機動車通道,因此行人和電動車等非機動車禁止通行。

正式通車

東湖隧道 東湖隧道

2015年12月28日,歷時3年多建設的中國內地最長城市湖底隧道—武漢東湖隧道正式通車。

全長約10.6公里的東湖隧道橫貫東湖風景名勝區,北起於二環線紅廟立交,南止於喻家湖北路,主線雙向6車道。通車之後,從光谷到漢口只需20分鐘,從光谷到梨園只需13分鐘。

工程意義

東湖隧道是東湖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湖通道的建設,將打破東湖對武昌路網的分割狀態,完善該區域路網體系,並極大拉近光谷與武昌、漢口中心城區的距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東湖隧道作為武漢市武昌大東湖地區的重點道路交通工程,同時兼有環境、景觀、文化功能。隧道通車對完善區域路網結構與緩解交通擁堵、加強東湖景區環境保護與開發等方面將發揮顯著作用。

另外,由於東湖通道直接與二七長江大橋對接,屆時,二七長江大橋的車流量有望大大提升,進一步為長江大橋、長江二橋減負,幾座過江通道的車流量將漸趨均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