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古城

東流古城,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積方三里半,圍約四里,東西徑約一里弱,南北一里強,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城五門,門各有譙樓:東名迎曦,南名歷山,西名菊江,北名瞻極,西南名通津。崇禎年間(1628―1644),知縣許茂莘增高城牆三尺,知縣張雲�築土城於外。清順治初,因城久倒塌,知縣蘇宏謨重修。雍正七年(1729),東門續塌,知縣陸培捐修。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五十六年、嘉慶二十年(1815),又先後重修5次,後毀於戰亂。

東流古城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積方三里半,圍約四里,東西徑約一里弱,南北一里強,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城五門,門各有譙樓:東名迎曦,南名歷山,西名菊江,北名瞻極,西南名通津。崇禎年間(1628―1644),知縣許茂莘增高城牆三尺,知縣張雲�築土城於外。清順治初,因城久倒塌,知縣蘇宏謨重修。雍正七年(1729),東門續塌,知縣陸培捐修。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五十六年、嘉慶二十年(1815),又先後重修5次,後毀於戰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