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簡 介
東津沱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南面的嘉陵江上,背靠白塔坪。本來是嘉陵江的一段水域,而現在人們常稱的東津沱,是嘉陵江東南岸、白塔坪下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過去距城區約5千米,隨著城區的擴張發展,東津沱現在已融入了城區的範圍。
東津沱地區在1950年始置合川東津鎮,1954年改稱第六街,1956年併入南津街道,1977年劃出設定東津沱街道。2001年,東津沱街道撤銷,將所轄區域歸併入南津街街道。
東津沱地區曾經建有眾多工廠,成為合川著名的工礦區,支撐了合川工業經濟的一片天地。在最繁盛時期,東津沱的企業職工近萬,常住人口數萬,是合川重要的副城區。在二十世紀的中後期,東津沱先後建有重慶第四棉紡織廠、重慶紡織配件第三廠、合川機械廠、重慶華安煤礦轉運場,在東津沱對岸的甘家壩還有合川糖廠等大中型企業。在計畫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東津沱地區各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生機勃勃、蒸蒸日上,一片繁榮昌盛景象。進入9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許多企業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東津沱地區的眾多企業也未能倖免。這些企業先後進行了改制、重組、轉產等,但多數仍然無法走出困境,最後陸續破產倒閉。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東津沱,早已失去了當年極盛期間的興旺和輝煌。
觀覽要點
重慶第四棉紡織廠
位於合川東津沱的重慶第四棉紡織廠(習稱重棉四廠),曾是重慶市紡織工業局所屬的骨幹企業,也是東津沱地區建得最早、規模最大的工廠。
重棉四廠前身為民國時期的豫豐紗廠合川支廠。豫豐紗廠在中國紡織史上非常有名。1914年,被毛澤東稱為“新興商人派”的上海浦東人穆藕初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歸國,在上海開辦了德大紗廠。1919年,穆藕初又在河南鄭州開辦了豫豐紗廠,全套引進了德國的紡織設備,新的豫豐紗廠的設備和規模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首屈一指。到1925年,豫豐紗廠的工人達到了5000人。1931年,豫豐紗廠成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屬下的國營工廠。
1938年2月,為抗日戰爭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將豫豐紗廠搬遷到陪都重慶市郊的小龍坎土灣,取名豫豐紡織公司重慶紗廠,1939年1月開始正式生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作為陪都的重慶常年被侵華日機野蠻轟炸,豫豐紡織公司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為確保後方的穿衣問題,1940年9月,豫豐紗廠在重慶北邊的小城合川東津沱,新建了豫豐和記紗廠合川支廠,使用了當時英國出產的世界最先進的紡織機器。後來,合川工廠也經歷了日機的多次轟炸,受到過不小的損失。
新中國成立後,合川豫豐和記紗廠經歷了公私合營,最終成為了國營企業。工廠先後更名為六一紗廠、重慶四棉、華誠四棉等。
許多年來,重棉四廠曾經是合川乃至重慶紡織產業的支柱企業。從上世紀50年代直至90年代初,工廠的生產經營一直紅火,為合川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鼎盛時期,重棉四廠占地90萬平方米。生產規模有7萬枚紗錠,1萬餘枚線錠,織機1500餘台,氣流紡紗2000頭,精梳設備4套。主要生產棉、滌、維、腈、麻的純紡和混紡紗線及坯布,年生產紗9000噸,生產純棉、滌棉等各種規格品種的面料4500萬米。工廠曾擁有7000多名職工,每逢上下班時,隨著汽笛長鳴,職工人流摩肩接踵、浩浩蕩蕩地進出工廠大門,場面蔚為壯觀。當年的重棉四廠,就是一個獨成體系、設施完善的小社會。廠里有百貨商場、職工醫院、子弟中國小、廣播電視站、郵電、銀行、影劇院、體育場地、食堂、澡堂,配套有嬰兒室、託兒所,開辦的學校從國小到高中、職工大學,廣播電視大學也在此設班開課。相當長的時期里,重棉四廠的教育、文化、體育等事業蓬勃開展,在合川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重棉四廠一應俱全、功能完善的後勤基礎設施,良好的物質待遇,在合川城區都是屈指可數、無出其右的。這些都讓當時眾多的合川市民艷羨和嚮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取代了計畫經濟,眾多國有企業被推向了市場。在這過程中,重棉四廠也如同不少國有企業一樣,難適應市場經濟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企業的生產經營每況愈下,生存狀況越來越艱難。雖在2005年經過了改制,但重棉四廠仍沒擺脫衰落的命運。2014年9月,工廠全面停產後,只剩下20餘名職工留守廠區,負責處理一些職工遺留問題和處置庫存產品等工作。
為了盤活閒置資產,多年來,重棉四廠也將廠房向社會招租。一些小型民營企業也曾先後在廠區里生了根,但其規模、效益遠不如昔日的重慶第四棉紡織廠。
合川廣大市民非常關心重棉四廠未來的規劃和使用問題,工廠對此也有一些構想。2015年,據當時工廠的負責人介紹,重棉四廠廠區分為生產區和生活區兩部分,生產區主要以北場主廠房為主,面積24751平方米,用於汽摩配套生產車間,其餘有輔助用房和辦公室,有原料庫房3000平方米,用於倉儲物流。而占地面積不小的工廠生活區,由於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優越,環境良好,包含辦公用房、電影院、職工宿舍等等,將規劃成高檔養老區,也可提供給中小企業做生產用房。
重棉四廠厚重的歷史積澱,受到了重慶市有關部門的關注。2009年,豫豐和記紗廠合川支廠的舊址,被重慶市文物委員會確認為重慶抗戰遺址文物保護點,這也許是對重棉四廠最好的保護和懷念。
白塔坪摩崖造像
白塔坪摩崖造像位於東津沱原重棉四廠後的白塔坪西面半山腰,造像石壁面臨山下的東津沱。造像雕刻在長約300米的岩壁上,多為南宋時期的作品。現存造像44龕計202尊,書法題記5幅。其中17號龕主像釋迦牟尼,高5.8米;12號千手觀音高1.25米,結跏趺坐於浮蓮上,共刻700餘只手,每手各執一法器。30號為洞窟,共有造像79尊,主像觀音秀麗嫵媚,體態婀娜,有輕盈飄逸之感。兩壁羅漢姿態各異,頗有藝術價值,不失為研究當時佛教發展以及雕刻藝術特徵的重要實物。
除了眾多佛像外,白塔坪石壁上還有古人題寫的書法,如傳聞由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書寫的蒼勁有力的大字“東山”,另有“山光水色”等石刻。
白塔坪摩崖造像的眾多石刻,因開鑿年代久遠,大多或風化殘缺,或人為嚴重破壞,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許多佛像被嚴重搗毀,面目全非。後經文物部門修繕,初步恢復了原貌,但人為修補的工藝粗糙、痕跡明顯,文物和觀賞價值均大受影響。
1990年10月,白塔坪摩崖造像由合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淨水寺
淨水寺原為白塔寺,位於白塔坪上。白塔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是當時合川的四大寺廟之一。白塔寺內曾藏有唐伯虎畫像、乾隆皇帝詞語、蘇東坡筆墨、八府巡案余文榜匾額等稀世文物,可惜“文革”中連同寺廟一同被損毀。現淨水寺系原白塔寺易地修復而成,位於白塔坪下的東津沱,依白塔坪山腰而建。
1995年,重慶華岩寺心月大和尚之弟子道心法師倡導住持,將白塔寺易地重建,更名淨水寺,成為合川佛教對外開放的佛事活動場所。經道心法師不遺餘力、多方教化籌建,至1998年初期完善了淨水寺的建設,並聘請華岩寺心月大和尚為該寺方丈。
淨水寺占地面積 60 余畝,建築面積 5000 平方米。 修建了一大批明清宮廷式仿古建築,如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殿、千手觀音殿、極樂堂,別具古韻的大山門、青石雕花的般若橋,創建了融酆都鬼國神宮十二殿與佛教教義相結合的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地藏殿、從緬甸迎供了莊嚴的釋迦玉佛、藥師如來、阿彌陀如來,塑造了財神菩薩、藥王菩薩和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以滿足信教公民和善男信女朝拜信仰的需要。
淨水寺寺經過多年來的打造,設施更加完善。 經聲梵唄、貝葉黃卷、僧團組織齊集殿堂。每逢初一、十五以及菩薩聖誕和宗教節日,均由道心法師講經說法,主持法會,為眾生祈福消災。並開設了清齋素食、禪院客房,以方便廣大教眾朝聖進香和遊客的觀光旅遊。
東津沱濱江公園
東津沱濱江公園位於合川區南津街街道紫荊苑社區和東津沱社區,西起南屏嘉陵江大橋,東至1.,占地283畝,約18.87萬平方米,投資1.49億元。2015年,公園的建設開始啟動。
東津沱濱江公園以“百里三江城,合州第一灣”為主題,以疏林草坡、花帶、觀景平台、園路、江景為主要景觀元素,以貫穿東西方向的4米寬腳踏車道為道路骨架,配置景觀園路、停車場、下沉式演出廣場、景觀噴泉、教堂、法式建築商業體等配套設施,著力凸顯休閒、觀賞及遊樂特色。
東津沱濱江公園是合川區的重點民生工程,也是美麗合川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建成後,不僅可滿足廣大市民開展健身、休閒、遊樂等活動的需求,而且將進一步提升合川城市形象與城市品質。
交通指南
自駕:1.合川城區方向,沿南津街街道希爾安大道到東津沱;
2.北碚方向,在G75(蘭海高速)沙溪互通合川南下道,約2千米到東津沱。
乘車:合川城區乘516路、825路公車,東津沱為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