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麒麟舞

東江麒麟舞

東江麒麟舞是流行於廣東東江流域的惠州和東莞的舞蹈,小金口麒麟舞入選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 廣東的麒麟舞與醒獅同出一源,新中國成立前,麒麟舞與舞獅子兩分天下,東江西面的佛山等地流行舞獅,而東邊的惠州和東莞卻盛行舞麒麟。舞獅表演頻現大型活動現場,而麒麟舞多在農村,民眾每逢辦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都會邀請麒麟隊前去表演。客家人視麒麟為圖騰和壓邪避災的吉祥物。

歷史記載

惠州小金口是麒麟舞之鄉,小金口麒麟舞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據有關志書記載和小金口的老人回憶,惠城區小金口的東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小金口就已經有組建麒麟隊開展麒麟舞活動。那時候叫“武麒麟”,因為當時戰爭頻繁,兵荒馬亂,盜賊四起。為了防止流寇和盜賊打家劫舍,禍害村民,每個自然村都辦起武術館,武術館內有武術隊、麒麟隊,各村的青壯年人都學會舞麒麟和打龍形拳等,既作為強身健體,又護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鄉親平安。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黃毛小兒,人人都能舞幾趟麒麟。村民婚嫁、歲時節會,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於惠州市地處東江中游,小金口又位於東江邊,因此從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統稱東江麒麟舞,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養出數以千計的麒麟舞傳人。

藝術特色

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舞蹈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客家人視之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紮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麒麟舞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舞蹈,表達農民辛勤勞動后豐收的心情,現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發展狀況

小金口麒麟隊由8支發展到20支

小金口街道辦事處注意弘揚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重點發掘、推廣東江麒麟舞。如今,全鎮10個村(居委會)麒麟舞隊由8支增加到20支,隊員200多人,最年長的93歲,最年輕的才15歲,參與麒麟舞活動的民眾達1000餘人。東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創新,形式上從過去的一個門派變成多個門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麒麟舞特色之鄉”, 葉屋村民小組、九一村民小組被命名為“麒麟村”。68歲的麒麟舞師傅葉陽星被市文化局評為惠州市“民間藝術師”。

獲得榮譽

參加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獲銀獎

2005年9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9省市和香港澳門參加的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在廣東省汕尾市舉行,小金口麒麟隊以獨特的風格和精彩的表演一舉奪得銀獎。2006年5月,參加在深圳市舉辦的麒麟協會大展覽,並獲表演二等獎,2006年6月,應邀參加廣東省非物資文化遺產展覽。

3月26日,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隆重舉辦,在文化節大型文藝展演上,麒麟舞大放異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廣大市民、遊客的高度評價。有了一定名氣的東江麒麟舞也得到社會的喜愛,不斷接到來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請,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已成立東江麒麟舞協會,把東江麒麟舞作為特色文化產業來發展。還決定將每年的3月26日定為“麒麟文化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