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關公園

東水關公園

東水關公園地處南京城內,是一個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南京旅遊勝景
東水關遺址公園坐落於南京城東南部,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東水頭舊稱上水門,始建於楊吳築城,楊吳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今天我們所見的東水關遺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定,將東水關闢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在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現在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東水關遺址公園集"古"寓於一體,具有"古橋、古河、古牆、古閘"四古之稱。"古橋"指的就是東水關遺址公園內的古九龍橋,九龍橋建於明朝初期,橋長84米,寬13米,古時是從通濟門進行南京城的咽喉要道。
相傳,龍有九子,龍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圖騰,因此龍在中國人眼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是這樣,明太祖朱元璋自然也是如此,他為了鞏固他的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在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因其地處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藉助龍的神奇力量"鎮住南京的風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下去。在清朝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巡訪江南時,都是從九龍橋進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復東水關時,保留了九龍橋的基礎,從橋面上重新鋪上了大塊的青石,橋的兩邊鑲上了80個蓮花彩雲雕石欄桿。在橋的兩端安裝了4個雕花石鼓,整座橋用了近4000噸石料,橋的基礎絲毫未動,由此可見古人造橋技術之精湛。現今的古九龍橋已超越了歷史的風貌,每當傍晚時分陽照在古橋上,古橋如同披上了五彩霞衣,給人以吉祥瑞麗的感受。"古河"自然指的是那綿延數百里的秦淮河,它記錄了南京城千年的世事滄桑,見證了歷史朝代的變遷,物盡人移,只有秦淮河水依舊流淌著。
東水關是內、外秦淮河的交匯之處,東水關的一大作用就是保持內秦淮河的水位高於外秦淮河。"古牆"指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南京古城牆,其距今已有了六、七百年的歷史,站在東水關遺址城牆的最高處,鳥瞰水關全景,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東水關雄偉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遠眺南京城今日的繁華與東水關磅礴的氣勢也算是相映成趣吧!
東水關遺址公園中的上首閘與下首閘就是四古之中的"古閘"了,下首閘建於清朝,主要是用於調節內外秦淮河的水位差,到了民國,為了便於楫運輸,又建了上首閘,現在雖然已沒有船隻由此運輸,但兩座白色的閘門以其獨特的景致矗立於內、外秦淮河的交匯之處,給人以異樣的懷舊感。東水關遺址公園修復工程是2001年南京市政府重點工程之一,公園占地面積4。15公頃,其中陸地面積2。6公頃,水域面積1。55公頃。

主要組成

東水關遺址公園的建築遺蹟由水閘、橋道、藏兵洞、城牆四部分組成。此次修復工程充分體現了秦淮的古都特色,展現了秦淮園林的個性風采,形成了一幅由秦淮石舫、石船流芳、臨水平台、石橋照、船閘遺址、石川流銘組成的美麗畫卷,公園內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各色花卉爭奇鬥豔,河岸邊"一柳一桃一桂花"的景致,給人以流連忘返的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