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望洋山燈塔屹立在教堂側,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燈塔。建於 1865 年。燈塔高 13 公尺,白牆紅頂,雄偉挺拔。1874年9月,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一直至今。在晴朗的夜晚,澳門四周20里的範圍內可以見到燈塔射出的燈光。
在燈塔附近,還可以見到颱風訊號的標記。每當刮颱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台上懸掛相應的颱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東望洋燈塔佇立在澳門半島上最高的山巔東望洋山已超過140年,堪稱中國沿海第一塔,更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海岸燈塔。她與具有370年歷史的聖母雪地殿教堂,以及松山防空洞等組成東望洋炮台,現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其中一個歷史建築
“澳門歷史城區”大部份建築物集中一起,而東望洋炮台則遠離至東望洋山頂上。建議大家好好把握因“港務局日”而一年一度開放的燈塔。從迴旋樓梯直上塔頂,可以俯瞰整個澳門半島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無敵景致盡收眼底。
特色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燈塔建築為一圓柱形結構,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內部共分三層,有一迴旋梯連線垂直空間。燈塔總高15 米,塔頂設定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浬之遠。燈塔旁邊設有一座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特色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歷史
東望洋燈塔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維森特·羅扎所設計的。燈塔於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最初只是靠一盞火水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現今燈塔已改由現代化照明系統,仍為航海人士服務。由於地勢高,燈塔亦被用作懸掛風球訊號和燈號,向公眾發放風暴訊息。 現在燈塔上更成為旅遊景點,讓遊客欣賞澳門全景。至於參觀燈塔內部,則要先取得澳門港務局之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