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府木版年畫

東昌府木版年畫

古代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代表著山東木版年畫的東西兩大系統,很早就在國內享有盛譽。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歷史。

年畫介紹

中國民間木版畫,唐以前未發現有文獻記載,宋代開始流行獨幅版畫,當時叫“紙畫”,明朝改稱“畫貼”,清初有的地方叫做“衛畫”,還有的地方稱做“畫張”。“年畫”一詞出現於清道光二十九年,顧名思義是指過年張貼的畫,後來這一名稱被文化人沿用。在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享譽古今中外,而另外一支東昌府木版年畫卻漸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古代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代表著山東木版年畫的東西兩大系統,很早就在國內享有盛譽。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歷史。山西、陝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賈輻輳,物阜繁齒”的陽穀縣張秋鎮開設了3家年畫店。後來,其中之一的“劉振升畫店”遷到東昌府東關清孝街,而後各地商賈蜂擁而至,競開畫店。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縣的“通順”等20多家大堂號畫店相繼出現。每年春節前,各種年畫紛紛上市,引人注目。從魯西平原到山東各地,從晉、陝、冀、豫到東北3省,都有東昌年畫的銷售市場。
文化地理與東昌民間傳統版畫
現在的山東聊城明朝稱“東昌府”,清朝乾隆年間漕運鼎盛,東昌府聲望劇增,被譽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由漕運帶來的興隆盛世延至公元1854年,前後長達四百餘年。
東昌府傳統民間木版畫”就是在這塊沃土上應運而生。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子”門畫看,這種版畫是從宋代獨幅版畫美女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擄往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地區成為雕版印刷的一個中心。據說,山西經營民藝的商人,在離東昌府50公里正南張稱鎮開設了民間版畫作坊,從而使張秋鎮版畫成為東昌府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東昌府的刻書業甚為發達,刻書業的插圖雕刻藝人專門負責為各個作坊雕刻畫版,是他們開創了獨樹—幟的東昌府民間版畫。據考查,東昌府民間版畫作坊分布於聊城、堂邑、陽穀、壽張、東阿、莘縣、朝城、范縣、古城等二十多個城鎮和鄉村,目前知道的有:五福祥、義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順和、裕興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廣和、同順興、義和成、源茂永、魯興聚等作坊名稱。有的是農曆六月,有的是九月、十月著手開始印畫。著手最晚的作坊甚至是農曆臘月初掛作坊牌子。每個作坊每年平均需用紙600斤,產品銷往魯西、魯南、魯北各縣,有的還遠銷到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獨具特色的“東昌府”版畫
“東昌府”由於黃河改道、運河堵塞等原因漸漸衰落,她的民間版畫也漸漸埋沒於民間,卻也因此保持了其原汁原味。這種大俗大雅的作品,極具藝術吸引力。比如一對鬥神秦瓊和敬德,被稱為“中國民間傳統版畫之最”。
所謂“之最”是從作品的藝術風格及表現形式而言。鬥神頭大身小,但是視覺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線條剛勁,在一根線條中常出現停頓和轉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和現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
另外,東昌府年畫的“灶君”神碼有72種之多,雖然內容形式不盡一致,但風格是統一的。

老字號作坊

“同順和”、“同順興”、“萬順興”等作坊都是東昌府年畫的老字號。“同順和”號的主人姓相,已經發展了五代人。第五代傳人相連街今年69歲,他說老老爺爺相開宗是清代的秀才,大約在1870年,租用鐵塔寺的後大廳,帶領40多人在那裡趕印神碼鬥神,這個作坊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同順興”字號是莘縣相八爺開設的版畫作坊,從農曆十月開始,到春節前,大約刻印兩個月的時間,“同順興”在東昌府堅持了20多年。
“萬順興”字號是莘縣劉莊鄉於汝奇所創,於汝奇早年在“同順興”作坊學徒,做印刷工人,跟隨相八爺在東昌府幫忙多年,後成為作坊的骨幹。
“同濟祥”字號作坊開設於莘縣的古城鎮。故稱“范縣同濟祥”,作坊主人是牛建寅、牛星柱。主要印製神碼、門畫、扇面、窗畫、牆畫等,版畫銷往黃河以南鄆城、嘉祥、濟寧、曹州、南樂、清豐、長垣等地,還遠銷安徽的徽州、蚌埠等地。“同濟樣”的扇面畫以戲曲舞台人物為主,人物造型生動傳神,十分精彩。

傳承

現山東聊城明稱東昌府,清朝乾隆年間漕運鼎盛,東昌府聲望劇增,被譽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由漕運帶來的興隆盛世延至公元1854年,前後長達四百餘年。“東昌府傳統民間木版畫”就是在這塊沃土上應運而生。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子”門畫看,這種版畫是從宋代獨幅版畫美女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擄往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地區成為雕版印刷的一個中心。據說,山西經營民藝的商人,在離東昌府50公里正南張稱鎮開設了民間版畫作坊,從而使張秋鎮版畫成為東昌府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東昌府的刻書業甚為發達,刻書業的插圖雕刻藝人專門負責為各個作坊雕刻畫版,是他們開創了獨樹—幟的東昌府民間版畫。據考查,東昌府民間版畫作坊分布於聊城、堂邑、陽穀、壽張、東阿、莘縣、朝城、范縣、古城等二十多個城鎮和鄉村,目前知道的有:五福祥、義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順和、裕興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廣和、同順興、義和成、源茂永、魯興聚等作坊名稱。有的是農曆六月,有的是九月、十月著手開始印畫。著手最晚的作坊甚至是農曆臘月初掛作坊牌子。每個作坊每年平均需用紙600斤,產品銷往魯西、魯南、魯北各縣,有的還遠銷到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可見它已形成了自己的“領地”和發行網路,是中國民間傳統版畫“文化圈”的中心之一。

題材

現在收集到的作品中有“單搖錢灶’、“大金灶”、“大粉灶”、“南天門灶”、灶君
“牛黃灶”等三十多個品種。民間傳說“灶君”神碼有72種。東昌府的“灶君”藝術作品、內容形式不盡一致,風格是統一的.這個共同的藝術特點是,構圖飽滿、裝飾協調,主神形象最大,其它神像均小。線的組織有疏有密,造型直線概括。比如“南天門灶”這張作品,在高3l厘米、寬22厘米的畫面上,有26個人物形象,“灶君”造型比例最大,次是兩位神奶奶,其餘人物漸小。由於在“灶君府”的上方圖案象徵“南天門”,民間稱它為“南天門灶”。上方左右各一位“天馬行空”的信差,正奔上“南天門”向玉皇大帝稟報民間的情況,兩位信差的造型動態和飛馬的直線變形均衡對稱.而每個細節都有藝術的變化不再重複。正面“灶君”形象,面部是直線、弧線連線,特別是鼻翼、鼻骨的結構造型,兩條豎線垂直水平線,然後45度斜線相切成三角形,側面的鼻形結構也用直角三角形來概括。眼睛是直線與弧線、口形隙是一條直線,下邊連線半圓來表示嘴唇。回面兩邊的“八仙”人物特徵抽象突山、最下方鬥神兩側馬的結構造型奇特,雞、狗結構比例雖小,但是非常生動有趣。可以說整個畫面是意象觀念的符號藝術。東昌府的刻版藝人創造的直線、弧線造型藝術特點,是精神的自然流露,藝術成熟的升華。它可以稱做民間傳統版畫藝術的樣板,也可以作為這項藝術研究的標準。“南大門灶”是優秀民間藝術的代表作,它符合我們現代藝術創作的審美觀念,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明、清時期至解放前後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運河兩岸民間也盛行使用摺扇,是一項重要的民俗工藝品。扇面(紙)版畫有的是東昌府的藝人刻制的,扇骨是竹子加工的,來自南方。當地的紙紮藝人擔挑著扇面、扇骨和各種工具,走街串巷。每到一處把各種各樣的扇而畫鋪擺出來,任人挑選,有買者,當場進行裱糊製作。後面版畫的尺寸一般長是30厘米,高12厘米,版畫人物大約10厘米套色有大紅、水紅、丹紅、黃綠、絳綠、藍、紫、黑八種版。東昌府是印刷民間紙扇中心之—,商販通過運河大量銷售發往全國各地,計有安徽的蚌埠、徽州,河北的武強、大名、廣平、石家莊.河南的安陽、濮陽、清豐、南樂,山東的濰坊、泰安、濟寧、菏澤、嘉樣等。

主要以傳統戲曲舞台的人物為題材,這種藝術形式,在宋元時期民間美術家已經廣泛使用。把瞬息萬變的戲曲演出情節,呈現在壁畫、畫像磚、木雕、紙絹等上面。由此可以說摺扇版畫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比如,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編成戲曲後,又成了摺扇版畫。扇面
[5]作品中塑造的六位人物神態、動態各異。畫面中雖然沒有馬,但是從趙雲懷中的阿斗,就能讓觀者聯想到歷史故事。通過舞台道具圈椅、舞台人物的高底靴,便知舞台的演出情節。畫中趙雲懷抱阿斗,雙手下垂,顯示出身突重圍,已經精疲力盡、無力再戰和氣勢洶洶的三位曹營兵將正欲活捉趙雲形成鮮明的強弱對比,繪畫語言表達明確。對抗、平衡矛盾,就是靠雙眼圓睜的張飛,他站立在圈椅之上,雙手橫刀,擋住對方,而使曹兵不敢冒進。再看趙雲由於援兵的到來,好似也鬆了一口氣,趕快躲避,救出幼主。民間藝人根據畫面構圖的需要把張飛的長矛換成了大刀,這把刀構造型與曹將手中的刀形成對比,從兵器上同時壓倒了曹營將兵。整個畫面人物、道具構圖動勢變化統一,使人不能不為民間藝匠的巧妙藝術手法而叫絕。

工藝

民間工藝都有一套固定的工藝流程。民間藝人非常重視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於對儀式的崇拜與遵從,都是師傅傳下來的規矩,是保證手藝不走樣並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古東昌年畫中,刻板工序和印刷工序就伐、支、桃、跟四個刀序,接下來是下空、出渣、淨底;印刷的工序有夾紙、爽紙、定紙、套色、晾、分類、批發等等,工藝流程實際反映著一種文化認識。同一民間工藝中,不同的工藝要求和操作方式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取捨和文化之間的差異。仍然以古東昌木版年畫為例,古東昌年畫印刷是“雙拉”,這一點是在全國其他年畫產地所沒有的技術,這種印刷工藝的差異,恰恰正是它的特色。

每一種成功的民間工藝,在製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訣竅,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屬於民間藝人的智慧財產權,因為他們在傳承技術時也對之倍加珍惜,有些還對外人秘而不宣,像古東昌年畫製作中的“熟版”工藝,印刷中的“雙拉”,構對顏色等。這些都是藝人們實踐的經驗結晶,可貴的文化創造,是應當認真加以總結的。民間工藝幾乎都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覺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這必須依賴長期的製作實踐,否則是難以掌握的。像東昌木版年畫中的印刷過程的心手感應等等就是如此。這也是一種文化,其巧妙之處,恰恰在於其難以言傳,必須親自經歷,親自實踐。這也正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且背後也確有深邃的文化內涵。

選材

凡屬自然之物都是民間工藝首選的材料,也是人們對大自然索取的最早認識和相對合理的利用,其中就反映民間文化的智慧。東昌木版年畫選用梨木雕制木版;用松煙、茶水制黑色,槐米制黃色,葵花籽制紫色,生銅末銹制綠色,石青粉制青色就是很好的例子。

刻版藝人,這個群體是源於東昌府古老的刻書業,他們是從為書籍雕刻插圖開始,擴展到鬥神、紙碼等品類的創作。現在80歲以上的老人回憶:他們的父輩、祖輩都是刻版畫的。考察知道的這些人名是:徐清會、徐清河、徐廣成徐廣忠、徐洪新、徐以發等,還有很多不知姓名的。清末民初,就有十幾個人同時去張秋鎮刻畫版,他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民藝刻版專業群體,這個專業群體一年四季從事雕刻技藝勞動來謀生。有的被資本充足的作坊常年雇用,有的在自己家裡刻,因為,當時各地登門求刻版的也很多。清末刻制一套印版所需費用是三至五塊銀元,印版分為大號、中號、小號三種,大號版長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中9版長約40厘米,寬約30米;小號版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還有十幾厘米的神碼。作坊主嚴格刷印質量,線版一旦磨損,馬上新刻,根據藝人講:“當時一套新刻版只能用一年,線版的線條變粗,就要換新版”。刻版藝人專業群體,就是這樣代代相傳,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刷印工人來源於東昌府刻書業,從木版印刷書轉業到刷印民間版畫,像做刻版藝人一樣,代代相傳,是一個專業刷印群體。刷印版畫的老人講:“東昌府印畫是‘雙拉’,外地人幹不了。”“雙拉”是一次同時印兩個畫版,左手一邊用棕刷向畫版上刷色,然後放下棕刷、馬上再均左手將紙放在色板上,這是左手的分工;右手拿“趟子”在紙的背面前後左右趕印,然後放下“趟子”,再用右手把印好的畫從色版上揭下來,這是右手的分工。“雙拉”同時印兩種畫,再加上雙手的特殊合理分工,自然是印得快。“雙拉”的刷印方法比較難,難點是印色不容易套準確。但是刻書業的印刷“絕活”,借轉到刷印民間版畫,“雙拉”的這一訣竅,既是經驗,又是功夫。清朝末,東昌府有上百人到北京刷印民間版畫。

特色

“東昌府”由於黃河改道、運河堵塞等原因漸漸衰落,她的民間版畫也漸漸埋沒於民間,卻也因此保持了其原汁原味。這種大俗大雅的作品,極具藝術吸引力。比如一對鬥神秦瓊和敬德,被稱為“中國民間傳統版畫之最”。所謂“之最”是從作品的藝術風格及表現形式而言。鬥神頭大身小,但是視覺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線條剛勁,在一根線條中常出現停頓和轉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和現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另外,東昌府年畫的“灶君”神碼有72種之多,雖然內容形式不盡一致,但風格是統一的。

東昌木版年畫具有年畫、鬥神畫合為一體的特點。構圖簡潔,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形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質樸;線條剛勁、流暢、圓潤,弧中有直,柔中有剛;色彩柔和、鮮明、古樸。取材有兩大類:一是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鍾馗”等;二是選用呈祥、喜慶、歡快的吉慶內容,如“雙喜臨門”、“麒麟送子”等。聊城木版年畫在塑造人物時往往採用誇張的手法。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紅、粉紅、黃綠、青、黑等,最多的為七色八版,整個畫面五彩繽紛,裝飾性強。

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子”(民間稱“韓洲了的花籃子”)門畫,是獨幅版畫,造型古樸,風格特殊.雖不能確定就是宋朝民間作品,但據專家分析研究認為,它是從宋代獨幅版畫美女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擄往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地區成為雕版印刷的另一中心,現在發現的當時平陽雕印的《四美入團》等民間版畫的水平已進入相當成熟的階段。據說,山西經營民藝的商人,在離東昌府50公里正南張稱鎮開設了民間版畫作坊。因此,有人認為張秋鎮版畫是東昌府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東昌府所獨有的藝術特點是:整體造型統一生動、傳神,運動感強,藝術的裝飾技法協調,構圖飽滿,造型圓中見方,對物象結構進行概括、誇張、強化。比如:頭大身小,但是視覺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線條剛勁,弧線、直線並用,在一根線條中常出現停頓和轉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線條為表達意象而概括,如作品上邊一隻手的表現,沒有畫出具體的手指,下邊一隻手的造型卻是採取意象的具體表現,和上邊的手形成對比。兩人物雙手中的鞭、鐧構圖位置動勢得體,恰似兩臂正在舞動。面部五官表情生動,嘴縫一條直線與雙眼形成反透視關係,這樣更具有藝術趣味。色彩分布均衡、對比強烈,具有裝飾美。由於木版的時間久遠、印刷的磨損,刷印呈現的畫面線條反而更有一種自然協調的古樸之感。民間的就是民間的,俗中必有大雅。東昌府這對門畫是難得的大雅藝術作品,它和現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東昌府的民間雕刻家把代代祖傳的實踐經驗,都自然成熟地蘊藏在版畫創造之中,天真與稚嫩、粗獷和神秘反映出農業社會的藝術氣象,是用精神內視的意想和心象去創造的、又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老字號

同順和

主人姓相,已經發展了五代人。第五代傳人相連街今年69歲,他說老老爺爺相開宗是清代的秀才,大約在1870年,租用鐵塔寺的後大廳,帶領40多人在那裡趕印神碼鬥神,這個作坊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同順興

莘縣相八爺開設的版畫作坊,從農曆十月開始,到春節前,大約刻印兩個月的時間,“同順興”在東昌府堅持了20多年。

萬順興

莘縣劉莊鄉於汝奇所創,於汝奇早年在“同順興”作坊學徒,做印刷工人,跟隨相八爺在東昌府幫忙多年,後成為作坊的骨幹。

同濟祥

開設於莘縣的古城鎮。故稱“范縣同濟祥”,作坊主人是牛建寅、牛星柱。主要印製神碼、門畫、扇面、窗畫、牆畫等,版畫銷往黃河以南鄆城、嘉祥、濟寧、曹州、南樂、清豐、長垣等地,還遠銷安徽的徽州、蚌埠等地。“同濟樣”的扇面畫以戲曲舞台人物為主,人物造型生動傳神,十分精彩。

現狀

東昌年畫雖歷經磨難,但終是一脈未絕,涓涓細流仍在民間流淌。漕運廢止致使東昌府日益封閉落後,正是由於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東昌年畫極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干擾,深藏民間,才保持了她的原汁原味。以至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畫品,和年畫鼻祖朱仙鎮年畫老版非常相似,並且品種繁多,足證當年盛景。單以灶王來說,有一個灶王奶奶的“兩頭灶”,也有兩個灶王奶奶的“三頭灶”,有“單搖錢”、又有“雙搖錢”。還有“牛郎灶”、“大飛灶”等不下十幾種。她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一脈相承,至今仍留存著傳遞久遠的人類文化記憶和信息的功能。雖然由於價格低廉等因素的影響,不免有紙張低劣、印製粗糙的缺憾。但拂去她的滿面灰塵,非但沒有陳舊之感,反而像唐詩宋詞流傳了幾千年,如今翻開,詩意與唯美仍舊穿越千年時空與當代一脈相通。

此外,聊城的刻書業給東昌年畫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有利條件,每個作坊每年平均用紙300多公斤。這在國內其他年畫產地還未見記載。改革開放以來,以欒喜奎、黃賢堯為傳人的刻版藝人重操刻刀,民間藝人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堂邑西關宋氏家族則重拾傳統印刷手藝,字號分別是五福祥、義和祥、福盛和、廣和、同順興、義和成、源茂永、魯興聚等。一般最早農曆六月就開始印製年畫,臘月初掛牌出售。
時代的變遷,讓曾經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昌年畫已慢慢地遠離現實生活的軌跡,成為人們或深或淺的遙遠的文化記憶。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視,以及市場的活躍,相信東昌年畫不光是民俗文物寶庫中璀燦的明珠,也會在收藏界成為一種重要且受到歡迎的民間收藏品,其價值也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代表作

大黑虎大黑虎
東昌府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