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1號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

東方1號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

“東方—1號”二級高空火箭,代號:505。又稱:505探空火箭。研製單位: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設計用途: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能把25千克的有效載荷送上100千米的高空,用於氣象或高空探測。

首次發射:

首次火箭發射試驗,場地選定在河北省宣化靶場1958年9月初,準備試驗不分晝夜地緊張進行。9月8日,一切就序。編號為“東方—1號”的二級固體高空火箭,垂直地聳立在發射場地。這天,秋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北京市委大學部部長宋碩同志和解放軍某部首長親臨現場觀看試驗,師生們情緒高漲。下午2點,操作員按下電鈕,第一級火箭立即點火、起飛,伴隨著巨響,火箭拖著幾米長的火舌,直線上升,15秒後,清晰地看到兩級火箭分離以及第二級火箭點火,帶著紅亮的尾光直插雲霄,消失在天幕。幾分鐘後,在靶場的遠處,突然傳來第二級火箭落地“咚”的聲響。整個發射過程表明,火箭系統飛行正常,達到了設計要求。
接著,在下午4點又發射了第二枚二級火箭,也獲得成功。隨後離發射點13千米處回收到完整的第二級火箭殼體。
這兩枚火箭,重61千克,有效載荷13千克(內裝測高、電子儀器等),平均推力1.7噸,發動機內分別裝雙基和複合火藥,兩種固體燃料,其中複合火藥是北京工業學院自行研製的。此次二級火箭發射成功是新中國首創,用複合火藥試飛,也屬國內首創。

第二次發射:

第二次發射試驗是1958年9月25日至10月9日,地點在東北白城靶場,發射兩枚二級固體火箭因發動機中複合燃料爆破,試驗失敗。

第三次發射:

第三次發射,選定在昌黎靶場。這裡地處渤海之濱,此時正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這支科研新兵,在駐地搭帳篷、挖掩體、建測量站,冒著-15℃的嚴寒和6級大風,爬上十幾米高的發射架,進行高空作業,調試檢查待發的火箭。
1958年12月26日,一枚長達6.3米的二級探測火箭立於高10多米的發射架上,等待發射。下午6點,天氣良好,試驗開始。火箭瞬時點火起飛,長長的火焰伴隨著隆隆的聲響,順利離開軌的頂端,飛上高空,兩級火箭按時分離,第二級點火,工作正常,目視觀測很清楚,直到火箭飛上藍天。高速照相機和錄音機記下了這動人的發射全過程。
這枚二級高空火箭,重372千克,平均推力4.5噸,有效載荷25千克。設計飛行高度58千米。
昌黎靶場多次試驗,歷時48天,共發射火箭10枚,雖未測出火箭飛行高度。但火箭系統的總體結構、發動機、兩級分離、飛行穩定等經受了考核,多次獲得成功。同時也發現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火箭動力系統的可靠性存在問題,經查明為固體藥柱破碎,藥記憶體在裂紋和氣孔,還有兩次是因為彈翼折裂,強度不夠。

第四次發射:

第四次發射地點改在內蒙古某軍團靶場。場地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1960年8月17日,內蒙古場地火箭試驗開始。首先發射一枚單級火箭,以考核遙測和回收效果。這枚火箭,總重198千克,有效載荷46千克(內裝遙測機、感測器、測高計和回收系統),最大推力4噸。發射成功,實測飛行高度9.8公里,達到設計要求。回收試驗良好,開傘時間準確,10分零4秒,見到回收傘吊著完整的火箭彈體及儀器艙從空中徐徐落地。人們沸騰起來,祝賀回收成功。經檢查,回收到的電子儀器、感測器等完整無損,仍可繼續重複使用。
這次火箭回收成功,在國內也屬首次。
1960年8月28日,一枚編號為“東方—16”的二級高空探測火箭,筆直地聳立在發射架上。又一個動人的時刻到了,上午11點整,操作員接受指令,火箭立即點火,起飛正常,伴隨著轟鳴巨響和火紅的尾焰,直線上升。接著,10秒後第一、二級火箭按時分離,在預定高度第二級火箭點火工作,按設計的彈道,飛向一望無際的天空。大草原的天空,碧藍如洗,火箭飛行軌跡,目視清晰。幾分鐘後,聽到一聲來自草原深處“咚”的響聲,這是一級火箭殼體落地的聲音。試驗過後,回收箭體,第一級火箭體落地距發射架2公里,符合要求。第二級火箭殼體距發射點39.8公里,方向均與射向一致。落地姿態正常。實測火箭飛行3分45秒鐘,高度達78公里。
綜上所述,兩年多來,先後在四個場地,共發射二級火箭16枚。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實屬在這一技術領域的國內首創。北京理工大學發射的這枚火箭是真正意義上的我國第一枚火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