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線定義

歷史源流

有了膛線,子彈就可以高速鏇轉,從而在空中穩定飛行,指到哪裡打到哪裡。這裡需要作一點小小解釋。膛線的英文單詞是“rifling”,這個詞源於古高地日耳曼語中的“riffilon”,原文為“波紋”、“細浪”。後來,又派生出“rifle”(線膛步槍)這個詞。不過,我國早年將“膛線”翻譯成了“來複線”,“線膛步槍”翻譯成了“來復槍”。
相關故事
1854年,英國測量員意特沃斯奉命改進槍的性能,正當他無計可施時,忽然間聯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認為,陀螺之所以能鏇轉,是因為它不僅圍繞著本身的軸線轉,而且陀螺軸線還圍繞著垂直軸線鏇轉,轉得越快,站得就越穩,擺動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變,還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於是,他很快在槍管內刻制螺鏇膛線。遺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試驗並沒有受到重視,他研製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槍也無人問津。直到若干年後的1865年,另一位英國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發明的膛線基礎上進行改進,才使膛線在槍上獲得泛的套用。隱藏在槍膛內的膛線,凹下去的小槽被稱為陰線,凸起來的則叫陽線,兩條相對陽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叫口徑,子彈頭的直徑比口徑稍大一些,這叫過盈,只有這樣才能使子彈頭嵌入膛線而鏇轉。
作為一名曾發明過爆炸彈頭的發明家,梅特福發明淺陰線和稍帶圓角的陽線,這種膛線結構保證了膛線內不因使用黑火藥而堆積過多的火藥殘渣。應該說,梅特福膛線是一種黑火藥時代較為成功的膛線。
膛線原理
線膛槍的原理並不複雜。當子彈在火藥氣體的作用下嵌人膛線時,便沿著膛線向前運動,同時開始鏇轉,鏇轉的彈頭與陀螺相似,子彈軸相當於陀螺軸,彈道的切線,即彈頭離開槍口後的飛行方向相當於垂直軸。彈頭的轉速達每秒3000轉,它不但繞著彈頭做圓圈運動,且彈頭的軸線始終圍繞著彈道切線做錐形運動,從而能克服空氣阻氣,不斷向前飛去,保證彈頭穩定地向前飛行。因此,一顆小小的子彈竟能飛幾千米的距離,其道理就不難理解了。
膛線的條數多少常與槍的口徑大小有關,一般在3~12條之間,手槍、衝鋒鎗、步槍等常為4條,口徑大一些的機槍是8條。膛線的方向有右鏇和左鏇兩類,現在一般均採用右鏇,究其原因,不過是習慣而已。有了膛線,子彈頭離開槍口時的鏇轉速度就可高達每分鐘鏇轉20萬轉了,這樣就保證了彈頭足夠的飛行穩定性,保證了子彈的飛行距離。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槍均改成了線膛槍,滑膛槍也還在使用,如霰彈槍就採用滑膛,打獵用的獵槍由於要求的射擊距離不遠,又使用霰彈,故也採用滑膛槍。此外,箭形彈等一些特種槍彈也採用滑膛,因為它主要靠尾翼穩定,不需要線膛來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