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代碼 510525204:~201李家寨村 ~202興文村 ~203建東村 ~204姚家村 ~205東新村 ~206德華村 ~207漁洞村 ~208民主村 ~209吶喊村 歷史沿革 1950年設東新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自強鄉併入。1997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東新、新田、陽村、陽岩、李家寨、興文、建東、姚家、漁洞、岩上、民主、沙坪、雲豐、醒民、德華、興華、朝陽、桃莊、吶喊19個行政村。
土特產品
農業主產玉米、水稻、高粱,兼產烤菸、油菜籽;2013年底引入趕黃草和核桃種植。
教育
主要教育由東新中學和東新鄉中(東新鄉初級中學校)承擔中學教育,各村設村小。
東新中學
古藺縣東新中學的前身為古藺縣“私立興本中學”,為古藺雷家溝富商雷紹清於1938年捐資所興建,位於古藺天元場雷氏宗祠(現古藺二郎鎮興本中學址),1942年正式開學,至解放前夕,共畢業6個班307名國中生。
解放以前,學生多系貧家子弟,學校學風整飭,勤教苦學,風氣蔚然,時縣內有“興本科學場”之譽。學校有中共地下黨組織,師生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宣傳和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1953年學校轉為公辦,更名為“古藺縣第二中學校”,1959年遷至古藺東新現址,1985年更名為“古藺縣東新初級中學校”。
學校占地28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建有鋼筋混凝土結構兩樓一底教學樓兩幢,教師宿舍兩幢,辦公樓一幢,學校禮堂一幢,學生寢室兩幢及籃球場、足球場等各種實施。
現有教職工61人,其中專任教師58人,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00餘人。
校風:團結、務實、文明、守紀
教風:敬業、愛生、實踐、創新
學風:尊師、勤奮、誠實、活潑
作風:公正、民主、嚴謹、開拓
學校校園環境優美,古樹參天,教學樓、宿舍樓及運動場區與花草樹木、綠化帶互相映襯,掩映於依依楊柳之中,宏偉莊嚴,典雅清新,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有現代氣息。2004年9月被評為瀘州市“市級綠化示範學校”。近年來,學校積極爭取上級撥款,多方籌資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新修教學樓、教師宿舍樓、學校禮堂及花園等,改、擴建運動場、計算機網路教室、辦公樓等,總計投資200餘萬元。目前,投資50萬元的新學生宿舍樓正在建設中。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型接班人,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普及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全面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新課程改革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創辦‘合格+特長’的素質教育特色學校”的辦學思想。經歷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東新中學已枝繁葉茂,成為了一所全縣聞名的中學,“老二中”已成為古藺山區的教育品牌。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二中人”紮根古藺山區,獻身古藺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建校元勛楊珍柏、李濤,全國優秀教師李支甫,原在國務院上訪辦工作的張申志,川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向遠,現在美國芝加哥工作的學者母得志博士,日本留學回國的胡江等,就是“二中人”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學校注重教育成效,全力提高教學質量,1994年創建瀘州市“一級合格中學”,1997年創建為古藺縣首間“校風示範學校”,1998年創建為縣“安全文明小區”。多年來,學校畢業班綜合評估和升考成績均在全縣前列。學校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推進教育科研。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勵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近200篇,參加各類教學技能競賽獲獎30餘人次,多名學生在各種學科競賽活動中獲市以上獎勵。學校曾參加了“國中生物理套用能力培養研究”市級教改課題研究並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學校承擔了省級普教科研重點課題“貧困山區國中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暨校本課程開發”子課題研究工作,同時開展了“農村國中生語文素養培養研究”、“農村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與體育人才培養研究”兩個縣級課題的研究工作。
東新鄉中
位於東新鄉李家寨村三社(郵政編碼646502)的古藺縣東新鄉初級中學校主要經營實施中學義務教育,註冊資本63萬元人民幣
地址 | 東新鄉李家寨村三社 |
養老院
養老院設在李家寨村由原新民國小改建
景區
大約一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形成了地表熔岩洞,溶洞分布在古生代石碳系地層中,岩石多為石灰石和大理石,由於火山噴發的大量酸性物質長期侵蝕,加上地球內部的造山運動,便形成了地下溶洞 。
在古藺縣東新鄉李家寨村與大村鎮坳上村接壤的山麓,因其險峻連綿、蜿蜒起伏,山形走向形態酷似像龍。而就在這條巨龍盤踞的兩鄉鎮之間,一處名為石滾破的地方,有一深不可測的洞穴,盤住著一條青龍。這裡從遠古時期開始,鄉親們每到春耕時節和秋收時分都會爭先恐後來到這個神秘的洞穴,為盤住在這裡的青龍燒香祭祀,祈求感謝它的保佑。一直以來,這裡的莊稼風調雨順,年年喜獲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在解放前,青龍洞還有一段感人的紅色故事。在革命時期,一位地下黨員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搜查,便藏在青龍洞中秘密開展革命工作。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後,國民黨特務曾經給他用盡了酷刑,什麼拷打、上刀山、背火背篼等…… 後來在他的背上烙下“亡國奴”三個字,但是他始終沒有說出任何一點機密。國民黨特務窮途末路的時候,殺害了他,這個壯烈犧牲的偉大烈士就是古藺鼎鼎大名的英雄——趙瑞林!
青龍洞又名風洞,距離古藺縣城52公里,地處東新、二郎、大村三鄉鎮交界的青龍山麓,洞口位於東新鄉李家寨境內。整個李家寨分別有三個溶洞:青龍洞、黑洞、乾洞,屬二疊紀,西霞組岩層及喀斯特地貌形成,下面僅靠赤水河一級支流鹽井河。這裡還屬於原生態未完全開發的旅遊風景區。青龍洞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一直是藏在深閨人未識。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業成為了國家大力倡導的節能減排產業,全國各地的徒步旅遊、探險旅遊、自駕旅遊等民間旅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再加上數位相機的普及,讓這些有著美麗傳說、動人故事、積澱豐厚文化底蘊的歷史遺蹟,風景秀麗的景區景點逐漸走出深閨,呈現在世人面前。
而青龍洞自迎來了第一批旅遊探險愛好者,第一批攝影採風愛好者後,洞內開始熱鬧起來。攝影家們為了能拍攝出最好的作品,能充分把洞內的千奇百怪景觀向外界展示,發電機被台了進來,燈光亮了起來,整個洞內頓時五光十色,奇幻無比,一組組精彩的攝影作品不斷新鮮出爐,青龍洞神秘的面紗也因此而逐漸被撩開,遊客開始多了起來。
古藺縣副縣長王國瓊來參觀後題詞到:“鬼斧神工造成絕景”、副縣長朱文國這樣題到:“天仙洞美,天然鑄成。”後曾經被開發開放了一段時間,洞內鋪設有線路並通電,有導遊,設有放電影的大廳等。但終歸交通不便,遊客較少,開發者處於虧損,後逐關閉。
直至2011年3月31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以莊,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朱家德在古藺縣委主要領導的陪同下,來到了近乎原生態的青龍洞景區進行了實地調研。朱以莊一行沿著洞中小道徒步一個半小時。每 到一處景點,朱以莊都駐足停留片刻,饒有興趣地觀看洞中景觀,了解其景點背後賦予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朱以莊說,像這種規模大的溶洞很少見,其奇特幽深也是不多見的,青龍洞很有特點,極具開發價值,是古藺的又一塊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