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烈士墓

東征烈士墓

東征烈士墓位於廣州市東郊黃埔長洲島萬松嶺。墓園依山建築,在紀念坊後為石砌墓道,涼亭、墓冢,最後是紀功坊成一軸線,南高北低,前臨珠江,氣勢雄偉。東征陣亡烈士墓是紀念黃埔軍校師生在1925年兩次東征中光榮犧牲的516位烈士的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涼亭、墓冢和紀功坊組成一中軸線。墓園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後枕萬松嶺,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有"小黃花崗"之稱。

建立歷史

1924一1925年,黃埔軍校師生先後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平定滇桂楊希閔、劉震寰軍閥叛亂,"六二三"沙基反帝示
威遊行,前仆後繼,屢建奇勳,對統一廣東,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25年12月,軍校在萬松嶺修建大型墓園,安葬各次戰役中為國捐軀的師生。1926年由校長蔣中正主持墓園落成典禮。

年代進程

東征烈士墓東征烈士墓
紀念坊矗立江邊,1928年建成,坊高約10、寬約47米,全部用長方形花崗石砌成,正面開有3個大石拱門,中門較大,坊上石額的篆文"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為蔣中正題書,周圍鐫刻棕色陶瓷花邊,棕色琉璃瓦頂,莊嚴美觀。進入紀念坊,是依山勢用花崗石鋪成的寬敞墓道。墓道兩側,遍植常綠喬木,各建1座綠色琉璃瓦頂涼亭。烈士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四邊各有寬約31米,面積為1000餘平方米,四周繞有鐵枝欄桿,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約3.4米,中刻"東江陣亡烈士墓"7個大字。墓冢前面有l座水磨石米的長方型大拜桌。墓後有城樓式紀功坊,全為花崗石砌成,高約10、寬14.3米,坊上刻有"東江陣亡紀功坊",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張仁傑敬題"。坊內兩側分別有樓梯可拾步而登,坊內的石壁上鑲嵌有《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紀念碑》、《陸軍中將劉君墓碑》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原為1928年刻建,"文化革命"期間被砸毀,現碑石為1984年據原碑拓本重刻。題名碑上有烈士姓名、職務,共238人(收錄不全,在各役中犧牲的黃埔軍校師生共516人)。紀功坊後原為軍校入伍生和學生墓"文化革命"期間亦遭破壞,1984年重建。

兩翼墓家

烈士墓園的兩翼還有墓家,東翼為蔡光舉烈士墓,面積約42平方米,墓四周有鋼筋水泥欄桿,並以鐵鏈環繞。石碑高約4米,正面刻楷書"蔡光舉烈士墓",款署"民國十五年八月"、"譚延闓敬題"(部分文字被鑿毀)。蔡光舉,貴州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任營黨代表,在淡水之役犧牲。西翼為軍校出身的國民黨少將17人合葬墓。"文化革命"期間被砸,1988年修復。
東征烈士墓有"小黃花崗"之稱。196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和1988年省人民政府曾先後撥款修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