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康文化遺址
中世紀東北文明的見證
東康文化是指在寧安市東京城鎮東郊東康村出土的鐵器時期人類早期活動遺址,即東康遺址。它坐落在牡丹江支流馬蓮河左岸二級台地上,地處東京城盆地的東南邊緣。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至魏晉時期的文化遺存。距今二千三百年到一千七百年之間,時間跨度較長,長達六個世紀,與歷史上東北地區被稱之為挹婁大致吻合。可以說,東康文化是東北挹婁人的遺存。
東康遺址
,最早是1963年冬季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的。1964年、1973年,黑龍江省的考古人員兩次進行清理髮掘。發現古人類居住址4個、窖穴6個、墓葬一處、陶窖一個,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3件殘鐵器,還有一些脫殼和未脫殼的穀物。專家們考察穀物是粟和黍。鐵器和穀物,為東康遺址的時代推定提供了可靠的佐證。1983年秋天,在遺址斷層中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樺皮矢袋,裡面裝有數十隻青石磨成的石簇和木質箭桿。石簇細長,簇尖有的是銳角。這么多石簇發現,自東北地區發掘出石簇以來尚屬首次。這一十分重要發現,不僅豐富了東康文化的內容與內涵,對這一地區的古代人類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珍貴實物資料。更進一步證明古籍中記載的“苦矢石弩”確為東北古代特產,而且說明其產地與套用於狩獵,主要是古代的牡丹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應是東北古肅慎、挹婁的中心地區。
東康文化
東康遺址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考古價值。《東康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報告》認定:東康遺址是牡丹江流域重要的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炭化穀物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測定,其年代距今應為1695上下85年,即中國漢晉時代。遺址面積之大,文化層堆積之厚,陶器與原始農業生產工具、穀物大量出土等情況表明:當時的氏族部落人類已過著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不僅進行漁獵與採集,而且以進行原始性農業生產為主。粟與黍的大量出土,在吉林、黑龍江地區尚屬首次,為研究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東部地區穀物種植的歷史提供珍貴標本。遺址出土的骨勾、網器是挹婁人從事漁業生產的物證。石磨盤和穀物證明了歷史文獻中有關挹婁人有“五穀、麻布”的記載。脫殼穀物表明挹婁人可以進行初步的糧食加工。陶窖說明挹婁人已開始了陶器製作的第二步——燒制加固。畜牧業不僅養豬,還養牛馬羊“好貂”。手工業除紡麻織布外,還可采琢“赤玉”、造船。
意義
此外,東康遺址出土的石鐮、穿孔石刀、陶豆,都具有黃河流域古代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特點。可以說明牡丹江流域的挹婁人已與中原地區交往,他們吸收了黃河流域古文化,創造了本地區的原始文化。手工業工具與用品的出土,也可證明東康人與中原的關係。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肅慎遣使至遼東郡獻石既有弩、苦矢、貂皮等,內有“皮骨鐵雜鎧二十領”。此時,進貢者顯然已是挹婁人。進貢皮革、骨角與鍛鐵為原料的鎧甲,充分表明挹婁人已掌握製革與鐵器製作技藝。此事很可能說明三國時期,包括東康人在內的挹婁人與中原王朝關係有了進一步發展。三百多年後的 mo he 人及其建立的渤海國,與中原隋唐王朝關係密切,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