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款冰川活茶

這裡是“回歸沙漠帶上唯一的綠洲”,這裡,山疊嶂,魅力無窮;水縱橫,柔情無限;霧蒙蒙,靈動無邊。這裡是雲南邊緣熱帶地區,太陽每年直射兩次,以其無與倫比的“五度空間”舉世聞名:
高度:海拔1700米左右
濕度:年平均相對濕度82%
溫度:年平均氣溫19℃
緯度:北緯22度
經度:東經100度
這裡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濮人後裔千百年來一直著守護著千年萬畝古茶園。白色的雲霧遊蕩在屋檐下,風中送來草葉的香味,側耳還能聽得見老祖母輕聲的嘆息;大樹的靈息庇蔭著我們一代代子孫的日子、庇蔭著小鳥、麂子和牛馬的日子;千年的茶園裡有祖先汗水浸潤過的泥土,在每一片茶葉里都有他們溫熱的脈息。透亮的泉水從深山中流出來……森林、土地、天空中蕩漾著使人落淚的寧靜與溫情。
清明節前,晨露剛剛掛上茶樹嫩綠葉芽的時候,布朗族少女們像一隻只飛舞的彩蝶在茶園中穿梭,摘下一枚枚鮮嫩欲滴的芽頭。姑娘們把鮮葉背回各自家的吊腳樓上,攤開在竹蓆上讓陽光慢慢晾曬,沒有經過高溫烘烤,愈陳愈香的“活茶”開始了另一段生命旅程。
石頭、蹄印,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漸漸湮沒。只有深入探尋久遠的歷史,才能讀懂這無盡的古道。為了喚醒古老的東巴文化,馬幫馱著“活茶”,沿茶馬古道從從版納雨林向玉龍冰川出發。
跨過洱海,翻過蒼山,經歷了風花雪月之後,來到這個被遺忘的王國。這裡是上帝遺留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塊人間仙境,這裡瑞雲繚繞、祥氣籠罩,鳥兒在藍天白雲間鳴囀,牛羊在綠草紅花中徜徉,人們在古橋流水邊悠閒,陽光照耀著生命的年輪,雪山澗溪洗滌著靈魂的塵埃。
納西少女每天從藍月谷進山,趟過山腳河谷,翻越高山草甸,步入原始森林,來到雪域冰川。冰是睡著的水,水是醒來的冰,她們在冰湖邊舀起玉龍雪山萬年冰川融化的活水,背到山下,噴灑在渥堆的活茶上,讓這千里之外的精靈們盡享雪山聖域的洗禮和浸潤。
數位國茶大師和大東巴一起,把千年傳承的制茶工藝跟古老的東巴技藝相結合,發酵出了足以讓世人境界升華、心靈淨化的“無量聖茶”。古城陳化倉里一千多個日夜的時光洗禮,讓它慵懶地吸吐著藍天白雲下、雪山古城裡、小橋流水傍的東巴靈氣。用它的濃釅和醇厚稱量著時間的重量,等待發生,等待雨潤,等待綻放,等待輪迴……

聖山 聖水 聖茶
雨林 茶園 · 冰川 活水 · 東巴 聖地
北緯22度,東經100度,海拔1800米
年平均氣溫19℃、濕度82%
五度空間裡的古茶樹
濮人後裔守護了千年又千年
白色的雲霧遊蕩在屋檐下
金色的陽光瀰漫整個茶園
布朗族少女採摘下一枚枚晨露嫩葉
吊腳樓上的晾曬讓活茶誕生
勐海、普洱、大理、麗江馬背上的巔峰跨越
納西少女從玉龍雪山背下冰川活水
國茶大師結合古老的東巴技藝發酵而成
一千多個日夜聖地時光的洗禮
東巴活茶
層層歷練的世界級好茶

走進麗江 回歸自然
當豐濃醇厚的自然茶香飄然而至時,時空也將切換到雨林冰川間,
自然真味,悠然品味。
這一切,謹獻給深諳生活之美的你。
品鑒中國第一款冰川活茶
——讓感官帶著心靈走進麗江,回歸自然
親近雪山心在天堂
親近雪山,近在山之腳,山之側,山之巔,讓心靈經受一次次久違的滌盪。
無論離雪山有多近或多遠,遠到在城市森林裡遙想玉龍十三峰,都可以讓紛繁的心緒沉靜下來,如雪山……
那一刻,我們的心已在天堂。

東巴活茶,
源自麗江納西古王國水蘊山藏的冰川活茶
開啟,沖泡,
水雲間,
感受那來自玉龍雪山的東巴況味,
讓心靈在片刻的寧靜中遠離喧囂、回歸自然。
如果說雲南是中國的雲南,那么麗江一定是世界的麗江。
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麗江一直是各路外國人,包括軍人、間諜、淘金者、傳教士出沒的地方,17世紀乃至更早,征服藏傳佛教,就一直是羅馬教廷的至高夢想,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傳教士正是從香格里拉地區起步,開始了敲擊西藏大門的無望之旅。18世紀以來,作為英國陸上帝國的跳板,麗江更成為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區。這裡從來就不是與世隔絕之地,相反,這裡在某些歐洲人眼裡的“歷史知名度”甚至要超過任何中國城市。
從文化上看,這裡三江(滄瀾江,金沙江,怒江)並流,三教(佛教,東巴教和基督教)共存,甚至還包括儒、釋、道、巫,麗江街上行走著的除了外國人,還有藏族馬幫、白族工匠、漢族商人,“和而不同”在這裡並非什麼哲學,而就是當地人樸素的生活習慣。這是一個雪山中的王國,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執、不迷、無欲。
1996年的一場大地震後,大部分的中國人才第一次真正把目光投向麗江,從此這裡的旅遊業一發不可收拾。而隨著交通線路的打通,人們自駕車、坐飛機,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裡,為的就是尋找那雪山中若隱若現的古納西王國。
這裡瑞雲繚繞、祥氣籠罩,鳥兒在藍天白雲間鳴囀,牛羊在綠草紅花中徜徉,人們在古橋流水邊悠閒,陽光照耀著生命的年輪,雪山澗溪洗滌著靈魂的塵埃。
雪山、古城、條石、青瓦、小橋、流水、燈籠、人家……,人們把溪流鳥鳴設為鬧鈴,睡到自然醒。過著聊天、偶遇、看書、發獃、曬太陽、賞月、恍惚、游離、做夢 “天人合一”的生活。這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我不在麗江,就在去麗江的路上。
2011年麗江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200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68.79萬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144.79億元人民幣。正是因為得到這么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厚愛,麗江這座邊陲小鎮才有了今天的無尚殊榮,先後榮獲全球人居環境優秀城市,世界上最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地球上最值得光顧的100個小城市之一、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旅遊城市,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十個小城市之首,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國際精品旅遊城市等幾十項殊榮。
麗江是我國唯一擁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記憶遺產三項世界桂冠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東巴文化無處不在,東巴谷、東巴宮、東巴萬神園、東巴王國、東巴文化博物館……
大理的銀器、緬甸的玉石、假冒的東巴香菸,麗江古城那琳琅滿目的商品,大多是從義烏和昆明批發來而的,能夠真正體現麗江多元文化底蘊的商品幾乎沒有。
雪山古城、納西風情、東巴文化等純淨的自然風貌和鮮活的傳統文化在“東巴活茶”上巧妙融合,古老文化遺產和前端的全球化時尚,在這款茶上無縫連結。“東巴活茶”是茶馬古道的歷史見證和還原,是麗江這個“古納西王國”的國禮,是流動於世界各地的“東巴文化”名片!
水流心不競 雲在意俱遲
唐·杜甫《江亭》的這兩句詩很得人讚賞。有人讚賞以擬人的手法寫江水和白雲;有人讚賞抒發了一種悠閒平靜的心境;也有人讚賞是悟道之言。
印第安人有一種古老的傳說,認為人與自己的靈魂是有約定的,如果人走得太快,一定要停下來,等待自己的靈魂,不能把自己的靈魂丟在路邊。
現代都市生活緊張忙碌,我們都很渴望麗江那種發獃、聊天、曬太陽、睡到自然醒的慵懶生活方式。
米色原漿紙包裹的扁形茶盒,天然植物纖維的純樸質感與素雅的“東巴”繪畫渾然一體,觸碰的剎那,自然的神奇造化已落杯吻唇。跟隨感官的指引,讓心靈走入期盼已久的山水田園。
我們雖不能天天在(去)麗江,卻可隨時隨地品味麗江,享受麗江的生活!
打開一餅5克的小活茶,順著鼻尖的方向飄來了“雨龍雪山的味道”,輕嘬一口,眼前浮過一朵朵七彩斑斕的祥雲,我們乘著雲的翅膀,飛越雨林,飛越冰川,來到了小橋流水旁……
活茶之活
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萬畝古茶園裡的茶樹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採茶人的採茶方式和千年前卻並無不同,這些茶樹就是雲南特有的大葉種茶,而大葉種茶鮮葉製成的曬青毛茶,經過特殊的製作工藝,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東巴活茶。
雲南的低緯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熱帶雨林季風氣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造就了雲南特定的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的特徵。
雲南從北到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分布著從高山針葉林到熱帶雨林的105個主要的森林類型。森林類型之多也為全國罕見。因此,雲南堪稱世界生物的標本庫。
大葉種茶就是誕生在這樣一個大的自然生態系統里,當雲南的古人把這個系統中的某一類或幾類物質融合到大葉種茶之中,這時,大葉種茶的物質組合,不單單是幾片茶葉的疊加,而是地理特徵與自然生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其中,參與大葉種茶發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達上億年之久。
眾所周知,東巴活茶是後發酵的產物。談到發酵,就離不開微生物種群與群落的參與。其實,就普洱茶的發酵而言,從茶葉被釆摘之後,其發酵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東巴活茶的工藝保留了最傳統的製作工藝--曬青,利用太陽的自然光,不超過60攝氏度,遠低於烘青、炒青。曬青溫度低,多酚類化合物及胺基酸等香味物質保存完整,再通過自然或人工後發酵分解了生普中的苦澀味及對人體腸胃有刺激性的物質,形成有生命的、品味獨特的茶品――東巴活茶。曬青工藝貌似簡單,但在機械化的低成本的烘青工藝出現之後,靠天吃飯、耗費人工、占用場地、生產周期漫長的曬青工藝,已經在雲南省外其他茶類的加工當中絕跡。但恰恰是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保留的這種現代人看來高成本的傳統工藝維繫了東巴活茶長久的生命力。
老話說“茶喝新,酒喝陳”,酒陳則香,而茶喝的就是鮮靈勁兒。
在傳統茶葉加工過程中,烘青機內溫度高達130度以上,只用6-7分鐘時間,便可結束茶葉的乾燥過程。高溫殺死了茶葉內殘餘的活性酶,中斷了茶葉的轉化條件,終結了茶葉的生命。熟化後蛋白質和澱粉會陳化和腐化,所以要新鮮飲用。
東巴活茶是低溫製程後發酵。
曬青乾燥過程保留了茶葉的“活性”。
短暫的蒸軟過程,提供了微生物生長所需水分,喚醒了生物酶的活性。
成品室內自然通風陰乾,茶葉表面的微生物種群成功存活下來,並且參與後發酵,成就了越陳越香的“活茶”特質。
西雙版納“回歸沙漠帶上唯一的綠洲”,此為生機勃勃之“活”;
世界茶樹原產地勐海,千年萬畝古茶園,此為綠意盎然之“活”;
大葉種曬青茶餅,低溫製成後發酵,此為原生態之“活”;
橫貫整個亞洲腹地的茶馬古道,至今還有馬幫在行走,此為蓬勃文化之“活”;
東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圖畫象形文字”,此為歷史沿襲之“活”;
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冰川融水,此為生命源泉之“活”。
東巴活茶連環畫
畫面一:

西雙版納位於祖國的西南邊陲,被譽為“回歸沙漠帶上唯一的綠洲”,這裡,山疊嶂,魅力無窮;水縱橫,柔情無限;霧蒙蒙,靈動無邊。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世所罕見,尤其以熱帶雨林和野生亞洲象等聞名,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東巴活茶的故鄉。
畫面二:

濮人後裔千百年來一直著守護著千年萬畝古茶園。清明節前,晨露剛剛掛上茶樹嫩綠葉芽的時候,布朗族少女們像一隻只飛舞的彩蝶在茶園中穿梭,摘下一枚枚鮮嫩欲滴的芽頭。
畫面三:

石頭、蹄印,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漸漸湮沒。只有深入探尋久遠的歷史,才能讀懂這無盡的古道。為了喚醒古老的東巴文化,馬幫馱著“活茶”從勐海出發,沿茶馬古道來到了蒼山洱海間的大理古城。
畫面四:

1000公里的穿越,在經歷了風花雪月之後,馬幫馱著活茶終於來到了麗江“這個被遺忘的王國”。這裡瑞雲繚繞、祥氣籠罩,鳥兒在藍天白雲間鳴囀,牛羊在綠草紅花中徜徉,人們在古橋流水邊悠閒,陽光照耀著生命的年輪,雪山澗溪洗滌著靈魂的塵埃。
畫面五:

雪山、古城、條石、青瓦、小橋、流水、燈籠、人家……,人們把溪流鳥鳴設為鬧鈴睡到自然醒,過著聊天、發獃、曬太陽 “天人合一”的生活。
千古天籟存何處,納西東巴火塘邊。
我不在麗江,就在去麗江的路上。
畫面六:

納西少女每天從藍月谷進山,趟過山腳河谷,翻越高山草甸,步入原始森林,來到雪域冰川。冰是睡著的水,水是醒來的冰,她們在冰湖邊舀起玉龍雪山萬年冰川融化的活水,背到山下,噴灑在渥堆的活茶上,讓這千里之外的精靈們盡享雪山聖域的洗禮和浸潤。聖山、聖水、聖茶!
畫面七:

數位國茶大師和大東巴一起,把千年傳承的制茶工藝跟古老的東巴技藝相結合,發酵出了足以讓世人境界升華、心靈淨化的“東巴活茶”。古城陳化倉里一千多個日夜的時光洗禮後,馬幫駝著“東巴活茶”出拉市壩,渡過金沙江,翻過梅里雪山,進入西藏,經過拉薩,穿越印度,並輾轉西亞和歐洲地區……
一個文化一條路

茶馬古道讓茶來到麗江
東巴文化讓茶走向世界
1、東巴文化——讓麗江蜚聲世界
納西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他們曾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中有一種多神的原始宗教,稱為“東巴教”,是一種受藏族缽教影響的原始巫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東巴教。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
1922年2月9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撰稿人約瑟夫·洛克(Jasepn Francis Rock)第一次看見麗江了玉龍雪山。
在從1922年到1949年長達27年的歲月里,洛克週遊了麗江、迪慶、西康、怒江等少數民族地區,廣泛蒐集、整理民族文化和當地的自然、地理資料,採集植物和昆蟲標本,同時,他還潛心研究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先後撰寫了《納西文獻中的洪水故事》、《中國雲南省腹地土著納西人舉行驅鬼儀式》、《祭天儀式或納西人奉行的祭天》、《中國西南的古納西王國》、《永寧么些人及其宗教文獻》、《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納西文獻研究》等著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國西南的古納西王國》和《納西英語百科辭典》兩本巨著。單單《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就花了洛克14年時間,研究閱讀了8000多冊東巴經書,形成的辭書分上下兩卷,共1094頁,收錄了英語釋讀的東巴象形文辭條4600多個,附圖片57張,堪稱東巴文研究的鴻篇巨製。
洛克在麗江的27年中,大約收集了1萬冊左右的東巴經,先後運到國外,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蘭河河畔馬爾堡國立圖書館,大英博物院等地。他回去後,在美國、歐洲各國著書立說,宣揚納西文化,吸引了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他們相繼都有令世人矚目的論著問世,使納西文化研究成為近一個世紀以來國際學術界久盛不衰的課題。
2003年8月,“東巴古籍文獻”作為東巴文化的載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記寫東巴古籍的文字為圖畫象形文字,有兩千多個字元,其源甚古。從文字發展形態看是處於早期古文字,字型結構比甲骨文原始,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存活的圖畫象形文字。在中國迄今為止已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五項遺產中,東巴古籍是唯一一項少數民族世界遺產。
2、茶馬古道——跨越巔峰的生活
東巴象形文字它跟甲骨文一樣古老,是迄今為止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納西族獨有的文字,共有1400多個單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第一個字是“馬”,第二個字是“人”抬著東西,有人有馬就組成了馬幫。
茶馬古道起源於隋唐時期,興盛於明清,在二戰時期達到輝煌。
它是一條古商道,因為最初運輸的物品是大宗的茶葉,運輸的方式是人馬負載而被稱為茶馬古道。它可以跟北方絲綢之路相媲美。公元641年(唐貞觀十五年)藏王松贊乾布向唐皇請婚成功,文成公主進入西藏,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還帶去了中原地區的飲茶習俗,這一時期也是唐蕃關係最好的時期了。然而好景不長,在唐天寶年間,由於發生了著名的天寶之戰,南詔和吐蕃結盟把數萬唐軍消滅在了西洱河邊,唐朝為了抑制吐蕃,於是唐王下令禁茶入藏,把中原地區進入西藏的茶路給封鎖了,而這時藏民已經離不開茶葉了,他們已經飲茶成風了,到了“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的地步。
當時,西藏為了解決茶葉危機,利用公元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時開通的滇藏通道來運輸茶葉,茶馬古道正式開通了。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普洱,經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再從拉薩到亞東山口出境,經印度噶倫堡到加爾各答。並輾轉西亞和歐洲地區,雲南的普洱茶從此名揚海外。茶馬古道從滇南到拉薩有三千多公里,其間要經過一百多個驛站,運茶馬幫隊伍單程少則需三至四個月的時間,多則半年,往返一趟須一年左右的時間。途中要跨越波濤洶湧的三江併流地區和翻越地形複雜的橫斷山脈,還要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在途中事故時有發生。到印度的茶馬古道線路則更遠。
麗江,由於地處滇藏要衝,是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資集轉運中心和北上藏區入口。納西族和藏族同屬遠古的氐羌人,便於相互的交流,加之麗江較早地接觸漢文化,在成為物資交流樞紐的同時更成為了文化傳播的橋樑。當時每年來往於麗江。西藏、印度等地之間的馬幫約有25000馱之多!麗江古城一時間沸沸揚揚,熱鬧非凡。
因有了這條通道,使中外探險家一再進入麗江和三江併流地區,並將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介紹給世界,其中的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三江併流於2003年7月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納西東巴古籍文獻於2003年8月列為世界記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