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山壩是古虔化縣所在地。早在唐朝末年,東山壩圩開埠建村,因地處梅江河東岸山腳壩地中得名。南朝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寧都縣虔化屯置虔化縣,縣址設今大布村張屋,東山壩改屬虔化。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復改虔化為寧都,東山壩屬寧都。1961年11月,境內分設東山壩、小源公社,1963年5月,小源公社併入東山壩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1997年1月,撤鄉建鎮。現境內尚存南朝墓群和明末清初天花壇等古文化遺址。特別是東山壩的古祠堂群,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很多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屋上樓板、栓子雕樑畫棟,下面壁畫滿牆,多為青磚兩面砌牆,鵝卵石、黃土填充牆蕊,堅固實用,是贛南建築的典型。
區劃人口
轄興東居委會,溪邊、坪田、城源、斜下、石示下、小源、贛背、大布、石湖、來源、梘田、東山壩等12個行政村,143個村小組,6351戶,2.54萬人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鈾礦、高岑土、熒礦石、稀土等,其中1960年由蘇聯專家指導探查的鈾礦儲量列全國第一,高岑土品位上佳,儲量列贛南第一。水資源豐富,全鎮有小一、二型水庫5座,小水電站2座,小水電業發展迅猛。鎮內有全縣最大的鎮辦石湖林場,石湖林場創辦於1974年,有林面積17200畝。
經濟發展
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輔以白蓮、西瓜、商品蔬菜、甜葉菊等經濟作物。大布、石湖兩村已成為贛州菊隆高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的甜葉菊供應基地,全鎮甜葉菊面積達到2500畝。土特產有夏布、仔豬、薯粉等。東山壩素有“仔豬之鄉”的美稱,年出欄生豬20000頭,仔豬72000頭,生豬養殖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東山壩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是寧都縣商品糧基地,是著名的產糧區,主種水稻,年產稻為2萬噸以上。農副產品十分豐富,高效經濟作物以種植白蓮、甜葉菊、藥材、西瓜、花生、商品蔬菜為主,其中甜葉菊種植面積較大,已成為贛州市製糖業主要的原料供應地;商品蔬菜特別是反季節蔬菜已成為北部肖田、洛口、東韶等鄉鎮的供應基地;無籽西瓜不僅品質優,而且數量多,主銷廣東沿海地區。 東山壩鎮家畜、家禽的飼養率及出欄率居寧都縣之首。年出籠三黃雞20萬羽以上,鴨30萬羽以上,鵝15萬羽以上,肉牛3000頭以上。生豬養殖是東山壩鎮的傳統養殖業,年人平2頭左右,有年出欄肉豬1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50多個,尤其仔豬市場名揚江西省及鄰省,不僅品種優良,而且規模較大,年出欄仔豬75萬頭以上,有“仔豬之鄉”美稱,生豬養殖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農業
果茶園面積已成規模,有寧都縣最大的溫柑基地一個,面積達5000畝,臍橙、梨等果園面積2000多畝,茶園面積300多畝,年水果總產量5500多噸,茶葉總產量15噸左右。有鎮辦人工杉木林場一個,總面積950多公頃,杉木儲蓄量5萬多立方米,年杉木砍伐量5000立方米左右。
工業
本鎮工業產值快速增長,現有機制磚廠、木材加工廠、皮鞋廠、家具廠、製衣廠等集體、個體企業30多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鈾礦、高岑土、螢石礦、稀土等,其中1960年由蘇聯專家指導探查的鈾礦儲量列全國第一,高岑土品質上佳,儲量列贛南列第一。
社會事業
全鎮各村通電、通路、通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信號覆蓋10個村委會,圩鎮和大布、坪田兩個村通自來水,農田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旅遊資源
東山壩鎮境內大布村系南朝虔化縣所在地,有南朝墓群和清末明初天花坊等古文化遺址。東山壩村古建築群風格獨特,歷史悠久,全是明清時代的建築,屋上樓板,栓子雕樑畫棟,下面壁畫滿牆,壁畫內容全為古代名人,名段中的場景,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建築全為青磚兩面砌牆,鵝卵石、黃土填充牆蕊,堅固實用,有各種大小祠堂20多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都會議舊址”位於境內的小源村(1932年10月3日至8日,在小源村“榜山祠”召開了中共蘇區中央局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現保存完好。贛背村禾石寨為一天然岩洞,怪石遍布,林木茂密,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東山壩是寧都會議召開地。土地革命時期,東山壩也是一塊風雷激盪的地方,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過。1932年10月3日至8日,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村“榜山祠”召開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從這裡走出了寧都早期中共黨員、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金萬邦,新中國開國少將羅有榮。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舊居、蘇區中央局會議舊址和紅一方面軍政治工作會議舊址等,是寧都蘇區搖籃的重要支撐。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都會議舊址”位於境內的小源村(1932年10月3日至8日,在小源村“榜山祠”召開了中共蘇區中央局全體會議,史稱“寧都會議”),現保存完好。贛背村禾石寨為一天然岩洞,怪石遍布,林木茂密,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