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女姑山村
東女姑山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明末,叢、黃、楊姓先民因避戰亂先後從即墨城遷女姑山立村,村莊位處女姑山北麓,因山名而得村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東女姑山村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市:青島市
- 所屬鄉鎮:流亭街道
- 地理位置:地處膠州灣東岸,村莊西與西女姑山村一街之隔,東鄰環海經濟開發區
- 人口:1830人
東女姑山村
清朝中葉,政府航運開禁。女姑口港成為本地區重要的航運商貿口岸和物資集散地。至民國初年,全村(包括西女姑山村)總戶數達400餘戶,30餘姓氏。1961年底,一個自然村劃分為兩個行政村,此村位東,故名東女姑山村。村域面積1.6平方公里,2002年末,人口1830人,660戶,耕地200畝。1898年3月,因德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定《膠澳租界條約》而論為德國的殖民地;1914年,日寇取代德寇,東女姑山村隸屬滄口警察支署;1929年屬青島特別市李村區第二分駐所;1935年隸屬夏莊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隸屬仙家寨區;1942年隸屬嶗山辦事處;1945年復歸夏莊區;1949年6月,解放時屬嶗山行政辦事處夏莊區;同年8月改屬嶗山行政辦事處一區、1951年7月10日改屬流亭區;1956年8月改屬“雙埠鄉”;1958年9月改屬嶗山郊區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隸屬嶗山縣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改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4月青島市區劃調整後,隸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6月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管轄。清末,女姑山這方水土哺育了一位聞名鄉里的武舉黃念綜。黃念綜,生於1830年,同治甲子年中武舉,同年投資經營“益興”土產貨棧後致富。舉人一生恪守忠厚仁道做人之本,樂善好施,濟貧救困。鼎盛時,擁有土地近百畝,房舍1200平方米。舉人府第,座落坐落於村中央,宅園座南北向,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一行四排,東西兩行,行中有南北長廊一條,園內建花園榭廊等景觀。門樓座北,高大雄偉。門外配石獅一對,莊嚴威武,立旗桿一對。門樓內、外各懸掛扁額一副,分別題:“莊椿積慶”“千城偉望”。系當時即墨縣衙題款,充分顯示了舉人府的榮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女姑山海拔僅59.2米,但這裡過去祠廟建築眾多。坐落於女姑山巔西峰的女姑祠(俗稱娘娘廟),建於西漢年間。初建時,祠內柱樑均用魚骨作支撐材料(見《漢書記》)。後經歷代修復,改用磚木結構。主殿長15米,寬6米,殿內祭祀女姑仙子;配殿長10米,寬5米,供奉南山老母娘娘。漢武帝劉徹曾親臨此山此祠。此祠歷經二千餘年至解放初期,始終香火興盛。1967年,此祠被毀。位於女姑山頂東峰的龍王廟,建於南北朝北齊年間。廟宇建築面積90平方米,廟內祭祀龍王。殿堂柱、梁盤踞五條龍體木雕,其造型逼真,活龍活現,相傳系一匠人見真龍現身後悟得點睛靈氣而造就。南北朝時,龍王廟建成後,諸多神像及雕龍造型俱已完備,雖美,然點睛之作不足,難現真龍神威。一日清晨,匠人獨入廟堂,凝視沉思良久,恍然見一真龍浮現眼前,匠人靈性頓開,遂完成龍睛之絕妙之作。女姑山龍王廟,殿宇寬闊,氣勢恢弘。奇特之處是廟內有一機關,機關設在廟堂地面中央條磚中,磚中有一三角形小孔,觸及便似真龍嘯鳴。相傳此孔乃真龍通靈之竅,觸及則真龍身聲顯現。清光緒年間,一女香客,到龍王廟降香,誤觸磚之小孔,忽聽一聲嘯叫,廟內之雕龍栩栩如動。女香客大驚,匆忙下山,逢人便說真龍降世之奇觀。從此女姑山廟堂雕龍與真龍相通一說流傳開來。農曆六月十三日,是傳統的女姑山廟會,相傳也是龍王爺的誕辰日。廟會的慶典活動歷來進行的十分隆重。要請高僧念經,頌讀禮敬祭文,還請戲班唱戲,鞭炮聲響通宵達旦,善男信女敬拜者絡繹不絕。更讓人稱奇的,六月十三日清晨,山南距龍王廟五里之遙的海面上條條鯨魚浮游在水面,巨大的魚翅翹出海面,翩翩起舞,似向龍王祝壽。半個時辰後,便隨退潮徐徐離去。年復一年,平日不見,惟獨六月十三日屢見不爽。有鄉老解釋說:鯨魚為魚類之首,最有靈性,稱為神魚。1969初,龍王廟被毀後,神魚賀壽的景觀未得重現。廟毀但遺址尚存,現在的六月十三,方近左右村民仍在此日上山,燒香放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顯示了傳統習俗的影響力。位於女姑山西側高埠處的天后聖母廟,是明朝末年各方漁民捐資所建。占地近五千平方米。主殿祭祀天后聖母,以祈禱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安康回歸。配殿供奉財神,以祈求漁民滿載而歸,生活富裕。該廟解放後改建為女姑山國小。清代,女姑山頂西峰又建靈官廟和關帝廟。共同構成了女姑山寺廟的建築群體,展示了女姑山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宗教文化積澱。女姑山悠久的歷史,古樹古碑最能見證,天后聖母廟內有一古樹,相傳是明末一雲遊道士種植。解放初,樹徑達1米,高約15米,樹冠如傘狀,遮陰面積約20m2。春開花,秋結籽,籽肉可食,味似荔枝;花色丹綠,散發幽香,因樹葉形狀如豬耳、似元寶、像鴿子,故人們稱之為豬耳樹、鴿子樹。此樹毀於60年代中期。女姑山頂立有一石碑,為明末閩南船商所立。碑體高約2米,寬約1米,銘文“海不揚波”,背面載文記捐資者姓名、地址及商船堂號。此碑拓文現存於青島博物館,是研究明清兩代青島地區口岸商貿情況的重要資料。古往今來,女姑山送迎著無數山南海北的燒香祈福者和求仙拜佛人,也留下了眾多的頌揚之詞和嘲諷之句。至今猶為人們樂道的是一首七律,曰:女姑山上女姑祠,建於漢家武帝時;冀遇神君空想像,乞憐好道又情痴;求仙不返秦皇死,採藥不成燕昭知;盡有古今多欲輩,長生不老多縈思。東女姑山村地處膠州灣東岸,村莊西與西女姑山村一街之隔,東鄰環海經濟開發區。北隔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與東蘭家莊村相望。南依女姑山。山與海相連,丘陵山坡地勢,土質貧瘠,水資源匱乏,農耕自然條件較差。人均占地不足0.3畝,改革開放前,農作物以種植地瓜為主,糧食產量低,自給不足,民眾生活較為困難。改革開放,激發了東女姑山人的致富活力,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在政府的扶持鼓勵下,村莊利用灘涂資源豐富之有利條件,開闢1000餘畝淺灘圍建蝦池,1988年,對蝦平均畝產高達800斤,部分村民因此迅速致富。1993年以後,由於蝦病的蔓延及自然災害原因,對蝦養殖受到重創。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村莊依託靠近環海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環境,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進入21世紀,村莊發展步伐加快,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2000年,開發土地300畝,建立了村莊工業園。園區“五通一平”,配套設施齊全。良好的投資環境,“築巢引鳳”來。現園區內已有韓、德、美三個國家的7家企業在此辦廠。到2002年,全村共引進外資9家,契約利用外資21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00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3家。全村從事餐飲、服務類商戶已達40餘家。村集體可支配財力220萬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2000年8月,村莊與青島求實文理學院實行聯合辦學。學院坐落於女姑山西南側,此處本來是一片丘陵山坡,荒草滿地,有墳塋700餘座。村民回響村兩委號召,不到三個月,將墳塋統一搬遷到新建公墓。顯示了東女姑山人的向心力和團結精神。青島求實學院,是一所國家認可學歷文憑的正規民辦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共設24個專業,現已投資5000萬元,總建築面積9.1萬平方米,有教職工150人,在校生1010名,藏書11萬冊。在未來三年內,計畫再投資6000萬元,建成能容納萬名學生的大型民辦高校。學院依山傍海,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成為村莊一大亮點。2001年9月,青島巴拉那足球學校落戶東女姑山。學校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占地60畝,房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草坪13000平方米。招收國小至高中各年齡段學員,吃、住、訓練、學習一體化。聘請巴西足球教練長年執教,是一所國際化足球學校。現有教師40名,學生110名。計畫三年內,達到容納500—600名學員的辦學規模。現已成為青島地區培養足球後備人才的基地之一。兩處民辦學校的入駐,開創了東女姑山村文化招商的先河,也是流亭街道文化招商第一家。集體經濟的壯大,加快了村莊農村城市化建設步伐。1997年,村出資42萬元,與四個村合建女姑山國小,1998年,孩子們併入新校,用上了寬敞明亮的教室。投資25萬元,新建了老年人活動中心。改建了村幼稚園,添置了教學設備。1999年3月,老年人“夕陽紅義務巡邏隊”成立。同年12月,村莊“紅白理事會”成立。從1998年起,村陸續投入220萬元,硬化村街道長5000米,面積達到60000平方米。路兩側全部綠化、亮化,並懸掛文明標語牌。2002年,投資40萬元,栽種樹苗3萬棵,對女姑山全面進行植樹綠化,投資35萬元,建村內公園一處、水上公園一處,綠地兩塊。到2002年止,共建居民樓四座,建築面積達13000平方米,150戶村民入住,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觀。村民的文明意識得到了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通過不懈的努力,踏實的工作,2001年,村莊被評為區“千佳村”、“文明村莊”。獲得青島市“文明單位”“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2002年,獲城陽區“優秀黨支部”、“模範村委會”等榮譽稱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