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山村婚俗

寧縣山村婚俗

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隸屬慶陽市。東、南與陝西黃陵、長武相連,西臨甘肅涇川,北與慶陽市合水、西峰接壤。黃土地域文化深厚,香包、刺繡、剪紙、石雕等民俗文化產品享譽隴原。寧縣山村婚俗,莊重簡樸,喜慶祥和,頗講禮儀,甚有豳風遺韻。

介紹

慶陽市寧縣山村婚俗

寧縣山村婚俗儀式主要有迎花、拜堂、轉氈、撒帳、道答客、敬祀、耍房七道。下面逐一敘述。

迎花

子午嶺山區的青年人結婚,提前三天,由男方去女方下請帖,俗稱“問客”,男女雙方商定結婚事宜。大喜之日,由男方派花轎、男女大客並嗩吶去女家接娶。女方派男女大客並嫁妝送往男方。雙方男女大客人數相等,以一席人為限。花轎到達男方家大門口停下後,新郎由姐夫或表兄引領(過去騎馬),圍花轎左、右各轉三圈;新娘便由女大客從轎內攙出,伸手從頭髮上摘下一朵綢花交給新郎。新郎接花插於帽沿或別於胸前後,新娘便由姐夫或表兄背進大門,直奔喜堂。

拜堂

堂正壁掛大紅“喜喜”字中堂,堂桌上擺放一對插滿鮮花的花瓶,以象徵富貴吉祥。拜堂內容主要是: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每拜司儀都要拉長聲調,很有韻味地喊上三句吉利、祝福的話,如拜天地:“一拜高天厚土,二拜五穀豐登,三拜人傑地靈”;拜高堂:“一拜壽比南山,二拜福如東海,三拜五世其昌”;夫妻對拜:“一拜龍鳳呈祥,二拜麒麟送子,三拜百年好合”。最後,還要拜大、小主人和來賓。

轉氈

“拜堂”結束,新娘“轉氈”入洞房。“轉氈”,即將兩條毛氈交遞向前轉鋪,讓新娘在女大客的攙扶下,踏著綿茸茸的毛氈,裊裊婷婷步入洞房。有的地方,是用布袋或麻袋一個接一個鋪入洞房,上蓋以彩毯,鋪出一條五彩繽紛的路,猶如地面長虹。新娘子風姿綽約,踏著這條彩虹走向新生活,走向幸福……

白居易詩中有這樣兩句“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由此可知,“轉氈”之俗至少要追溯到唐代。

撒帳

在新娘“坐帳”時,將一些核桃、紅棗、花生、葵花籽、麻錢、穀草節節等撒向新娘懷中、坐床或地上。撒的同時,還喃喃祝詞,一般是三個小段:一是“撒洞房”;二是“撒吉祥”;三是“撒榮昌”。“紅棗”、“花生”,取諧音為“早生、花叉生”;“葵花子”取“多子”意;“核桃”顛倒取諧音為“討孩”;“穀草節節”是“多節”,意即多福;“麻錢”,“外圓以象天,內方以象地,中孔以象人”;天地陰陽之道,人間夫妻之理,都貫注進去了。

“撒帳”,是將傳宗接代、吉祥如意的主題,通過諧音、象徵的手法表達出來。

道答客

它是婚儀的尾聲。是由主家請來的能說會唱的人“道答”。《道答客詞》很系統,一般有《引子》、《謝紅爺》、《謝老小外家》、《謝大客》、《謝廚子》、《謝七姑八姨》、《謝總管執客》、《謝響兒客》、《謝轎夫》、《謝眾客》等九個內容。其詞風趣幽默,很有地方特色。如《謝紅爺》:“荒山跑成平路啦!鞋和襪子跑舊啦!兩片嘴皮子磨透啦!兩姓說成一姓啦!……”又如《謝大客》:“事主地方不寬展,一沒枕頭二沒氈;親家來了受委曲,羞得我心裡直泛酸……“。

《道答客》詞是由別人替主家唱出,唱而無曲,自成腔調,絮絮叨叨,詼諧生動,形式近似“組歌”,篇章自然完整。

耍房

吃過“換碗子”飯,天色已近黃昏,“耍房”便開始,連續耍三夜(今亦淡化)。“新婚三日無大小”,“耍房”將此話的含意表現的淋漓盡致。

子午嶺山村的“耍房”,大體分“耍動作”和“耍語言”兩類。“耍動作”是指出一些節目讓新人表演,如“咬糖”,“吃蘋果”,“捉惡蚤”,“逮老鼠”,“掏麻雀”,“拔蘿蔔”等等。“耍語言”是由一人領說,新人分別重複說出,如:(男)“南牆一朵花/風吹吱啦啦”;(女)“妹妹要折花/哥哥湊一把”。又如:(男)“一頁席,四角柞/請問妹妹叫個啥?”(女)“炕洞門,一把柴/我打年時就想來!”……無論是“耍動作”或“耍語言”,新娘都要唯命是聽,高高興興,否則被認為是不賢慧、大不吉利。耍房常常得兩、三個小時,直到深夜方休。

“耍房”之俗,中國古已有之。仲長統《昌言》有云:“污風詭俗,莫此之甚……”可見,漢代“耍房”已達火熱度。仲長統《昌言》所述代表了漢代儒家一面之詞,不免偏執。“耍房”之俗能留傳不衰,除了“熱鬧”外,尚有驅除新娘清冷、孤獨感,熟悉親鄰、鄉里的一面。所以,有人這樣寫詩讚嘆:“洞房耳鬢斯盡磨,未過三朝熱鬧多,喝酒豁拳掏麻雀,大家團聚樂呵呵!”當然,現在耍房已文明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