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西村

地弓拳 東北西村麵粉廠以及周圍許多重要的工廠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方便了周圍的居民。 東北西村境內多河流湖泊,其中許多都在當地占據了重要位置,並且用於淡水養殖業,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東北西村

地理位置
 東北西村位於山東省美麗的新興的油城東營的古老而又富饒的廣饒縣廣饒街道辦事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臨全國著名鄉鎮,長壽鄉鎮稻莊鎮,西臨高趙劉等村,西南臨顏徐,占盡了地利,不愧為廣饒縣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氣候條件
東北西村屬溫帶季風氣候,由於距海較近,故海洋性氣候特徵顯著,但四季分明,氣候十分宜人,空氣清新,不愧為人類宜居之地。
農業
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但兼備其他多種農作物,農業條件優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熱量充分,水源豐富,有多條大河流經。近年來,蔬菜種植興起,大棚蔬菜遠銷各地,此外,瓜果業也十分發達,是廣饒縣的農業大村。
地弓拳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它源於中國,屬於世界,讓我們為之自豪。當武術未能進入奧運正式比賽項目之後,傳統武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山東省優秀拳種之一的 “地弓拳”,在當地享有名氣,民間相傳著:東北西的拳---開拳就打。肩負著挖掘、整理的使命,我們對此進行了歸順蒐集,以期拋磚引玉,博採眾賢之士之良言,使其更加完善、充實。
一、“地弓拳”的名稱來源
弓有射箭和發彈丸之分,射鵰向天空的慣稱“天弓”,打彈丸的俗稱“地弓”。相傳唐朝李氏祖先能文擅武,非常喜歡弓,他一般外出打獵,常掛兩隻弓,左側掛以彈弓,右側掛以弓箭,天空的大雕鯤鵬多使用箭來射之,地上的野兔小動物多用彈弓,有時忙活不過來,就左打右射,形成了一個成語,叫“左右開弓”,他常年通過左右開弓的練習,臂力、腿力大增,身體更加靈活,搏擊能力突顯,後來他結合早學來的武藝,自己創編出了一套獨特的拳法,自命為“地弓拳”。地弓拳要在練功的場地上撒上適量的細沙,以使腳能左右搓動,每天必須練左右撐弓和拉彈劈。規定三年後若左右撐著弓,外人跺腿和拖著走都紋絲不動,不變架,才算基本功成,方能開始學套路。廣饒縣東北西村,解放前有名的神彈弓李文彬能百發百中,並留下了許多佳話趣事於後人。東北西村在解放前家家有彈弓,人人愛玩彈弓,到文化大革命前後,還有很多人玩這種彈弓,小孩子用來攻擊遊戲,並參加打架。通過李金順先生的大量考古研究,它與地弓拳的名字有很大的緣故聯繫,而且也從李氏祖譜查閱,李氏祖先喜歡打獵。到前幾年國家收繳槍枝時,東北西村有老少打獵成風的傳統習慣,是遠近聞名的,這與地弓拳的傳說和祖先的文武愛好很相呼應,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另一種傳說“地弓拳”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創,主要是在皇宮內院的南宮教練,由護駕的內衛練習,秘而不外傳,北宋水泊梁山曾有許多將領練習此拳,招安後有一將領開始傳入民間,據說在山東、河北一帶流傳。李金順先生對該拳的各個套路命名研究發現,與趙匡胤和梁山好漢有關的拳名很多,有些套路技法兇猛險絕,具有獨道的特色,從來未在世上見過,這更驗證了太祖所創之說,特別是有很多梁山將領命名的拳名更加證實起碼是梁山好漢所傳。
明洪武年間(約1368年)李氏從河北直隸縣(今河北棗強縣)遷來千乘縣(今廣饒縣)端智鄉,後立村東北西。李氏祖上帶來了“地弓拳”武藝,有記載的是明嘉靖年間(約1522年)四世祖愛好打獵、教練武術。到清朝時期在本村廣為流傳,上到80歲老翁,下至6歲頑童都練“地弓拳”,至今還流傳在社會上趕集、交誼、酒場、辦事都說:“咱地弓拳開拳就打吧”!意思是直截了當,不虛不套,乾淨利落很實用、很實際。
二、崎嶇坎坷的傳承經過,盡顯剛柔本色
有記載的掌門人是九世祖李楠,後來有名的老拳師有李元成、李洪傳、李文彬、李可富等,李元成為掌門人,其人武藝高強,名聲很遠,並有絕活佳話傳今。“地弓拳”由於是皇家內衛護院拳,其門規甚嚴,一般對外不傳,在李氏本家傳男不傳女,到了清末民國初年開始稍有外傳,已知對外教的地方有壽光市台頭、臥埔、上口、博興縣的歷城、湖濱,廣饒縣徐樓村、賈劉橋村、桑科村、央上村、碼頭村、下口村等。對外教傳也只是傳些一般的武藝,對那些稀有的“絕活”老是掌握在少數拳師手中,這才導致了那些最好的套路帶入了黃泉下,每更換一代就失傳幾個套路,這種傳統的保守思想是造成世人知者甚少,成為流傳面窄“小拳種”的根本緣故。
民國後期到解放初期,有名的拳師主要有李中道、李元龍、李新春、李可木、李可尤等,這一時期是東北西村“地弓拳”最鼎盛時期,全村老少90%以上習武,出現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和為新中國解放英勇犧牲的先烈,他們身懷武術絕技,奮勇殺敵的事跡被傳為佳話,“地弓拳”也在當地名聲大震。李中道武藝高超,乾淨利落,又有文化,是一名文武雙全的人才,被推選為掌門人,可惜文革受迫害含恨而死,紅衛兵在抄他家燒書時將唯一的一部“地弓拳”拳譜火之一炬,這是“地弓拳”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中華武術文化寶庫中的一大損失,“地弓拳”從此失去了文字記載,一些史料矢失,完全靠口傳身教了。老拳師李中道、李元龍、李新春等親口傳說到:“地弓拳原有傳統套路50多套,後來太平天國李氏(有祖情血緣關係)一落難將領來我村避難,又豐富了我村原來沒有的套路,鼎盛時期達86套。”文革結束時,還有66套,現在基本保留下來和還能挖掘出來的有53套,這在全國一個拳種中還能保留50多套套路也是很少見。地弓拳在多項國內國際賽事中榮獲金獎。
革命烈士李燕錚的故鄉
工業
東北西村麵粉廠以及周圍許多重要的工廠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方便了周圍的居民。該村境內石油資源豐富,油井遍布全村,為重要的石油村。
水文
東北西村境內多河流湖泊,其中許多都在當地占據了重要位置,並且用於淡水養殖業,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地形
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高北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