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另一說,明崇禎二年(1629年),兄弟二人分家,長子孫宦於同年八月,由大夫疃搬來建村,命村名東劉家疃。崇禎末年,張姓自萊陽縣應格莊遷入。
東劉家疃位於海陽市中部偏西,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51′。東北與陶家溝村相連,西與劉家疃相連,北隔朱泉路與下澇泊村相望,東南與大金石青村相鄰,東南與鎖子前村相接。隸屬朱吳鎮。東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0.9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芋頭、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19戶,303人。有孫、張等2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較多,占90%。
大事記
1940年春八路軍某部十六團解放本村。
1941年在攻打駐吉格莊的國民黨頑固派秦毓堂部的戰鬥中,孫永香獲機槍1挺、戰馬1匹,上交給十六團,受到表揚。
1942年3月由於叛徒出賣,本村中共黨員孫永香、孫永安被捕。 同年11月日軍膠東大掃蕩,殺死村民孫永君。 1946年秋成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
1955年冬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春由東劉家疃、劉家疃、西樂畎3個村聯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秋大煉鋼鐵、吃食堂。
1981年村集體投資2.65萬元,建平塘1處,灌溉面積6.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6年修河道4公里。
1997年投資1萬餘元,修攔河閘1座。
2000年孫希華自籌資金,建起中型養豬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5公斤,總產9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13公斤,總產15.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59公斤,比1978 年增產46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60公斤,總產18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先後三次發動民眾,栽植蘋果13.3公頃。因缺乏管理,收入有限。1992年,栽植板栗6.7公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357萬元,其中農業184萬元,林業3萬元,畜牧養殖業162萬元。其它8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加工麻布、網扣等小手工業,從業人員20多人,收入僅供自給。1962年,辦起粉坊、磨坊。1991年,孫寶彬自籌資金成立芋頭半成品加工廠,從業人員150多人,當年收入14.5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68人,收入38萬元,其中工業26萬元,建築業12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商店和電氣焊、修理、飲食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32萬元,其中運輸業 4萬元,商飲業16萬元,服務業1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9年,本村成立國小。1945年,東劉家疃、劉家疃、西樂畎三個村成立聯辦國小,後又成立聯辦完小。1962年,由於國小學生較多,本村出資3000餘元,建教室9間,成立初級國小。1972年,三個村國小合併,投資2900餘元建起國小。1974年,聯村投資辦起劉家疃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名。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農技人員講課,或派人去外地參觀學習。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百公斤。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4年,人均口糧292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12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車輛36部、電話25部、電視116台(彩電占40%)、冰櫃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建國後,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大都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提高到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2年,投資3.1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5年,以公辦民助形式投資4.9萬元,村民用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6年,萊陽縣蘭家村徐明山在劉家疃藥鋪,發展孫文香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成立支部,孫文香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5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發動28人參軍,組織支前隊伍數百人次,參加渡江、魯南等戰役。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9名。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2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文香、孫寶殿、孫寶章、孫寶亭、孫守濤、孫建華。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文香、孫永賢、孫寶殿、孫永波、孫寶章、孫京祿、孫寶亭、孫永田、孫壽義、張京國、孫建華、孫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