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官村

清朝初期建村,另一說為明初建村。孫姓來三官廟處建村定居,取名三官疃。後有董、李、宋3姓遷入。1960年,建南台水庫,三官疃遷移後分成三個村。本村位於原址之東,故命名為東三官村。 東三官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9′。東與大夫疃接壤,南與半社鄉村相鄰,西隔南台水庫與西三官村相望,北與北三官村隔水庫相望。隸屬小紀鎮,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9.4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126戶,381人,有董、孫、李、宋4姓,均為漢族。其中董姓人口較多。

基本信息

概況

清朝初期建村,另一說為明初建村。孫姓來三官廟處建村定居,取名三官疃。後有董、李、宋3姓遷入。1960年,建南台水庫,三官疃遷移後分成三個村。本村位於原址之東,故命名為東三官村。 東三官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9′。東與大夫疃接壤,南與半社鄉村相鄰,西隔南台水庫與西三官村相望,北與北三官村隔水庫相望。隸屬小紀鎮,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9.4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126戶,381人,有董、孫、李、宋4姓,均為漢族。其中董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1年建村國小,有教員3人,學生100餘人。到2002年,有4人由原籍考入大專院校,全村無文盲。中青年村民帶頭學科技、用科技、反邪教、講文明,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 人民生活改革開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糧不足200公斤。1983年以來,人均糧食3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三輪車5輛,拖拉機8輛,機車17輛,電話32部,電視機120台,冰櫃10台。 集體福利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4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吃上了自來水。1996年,安裝了地面接收站,村民看上了閉路電視。 村莊建設改革開放前,村內街道狹窄,彎曲不整,破爛不堪,村民居住以茅草房為主。1997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整平拓寬,改直了村內大街小巷,車輛暢通。修橋2座,街道綠化植樹200棵,並修整了山路及田間路,連村路路面由原來4.5米拓寬到7米。村民住房由土坯草屋,變為寬敞明亮的青磚紅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成立黨支部,曾有孫兆增、孫悅旭、孫悅堯、董士坤、董世川、董世禮、董秀山、董世田、董士勝、董奎敏、董建生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孫悅旭、董世考、孫悅堯、董士春、董世禮、董秀山、董世田、董士勝、董奎林、董士明。1999年,董士明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