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是近代中國5個在華日租界之一(另外4個是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重慶日租界和蘇州日租界),也是杭州惟一的租界。

簡介

因為《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開闢了杭州蘇州等四個新的內地通商口岸。在之後的談判中,日本又進一步取得了在杭州設立專有租界的權利。隨著拱宸橋租界的開闢,日本勢力逐步深入浙江地區。晚清的最後十幾年裡,日人以租界設立為契機,通過吸收浙江留學生赴日,派遣日本教習來杭等活動逐步鞏固和擴大在浙江地區的既得利益。

歷史背景

中日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規定,新開闢杭州作為通商口岸。1895年11月,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珍田舍己來到杭州,欲在涌金門

杭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
旁的西湖邊開闢租界,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只願將杭州城北15里處拱宸橋以北、京杭大運河東岸劃為類似寧波江北岸性質的外國人公共居留地,中國保留行政管理權。浙江巡撫廖壽豐又立即著手在這一地區開闢馬路、建築海關。1896年9月27日,中日雙方經過激烈爭執,最終簽訂《杭州塞德爾門原議日本租界章程》,劃定了面積1809畝的福連塞德爾門(ForeignSettlement),屬於由中國政府管理的外國人居留區,其中北半部約900畝為日本人居留區。1897年5月13日,杭嘉湖道道台王祖光與日本駐杭州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在杭州重新簽訂了開闢杭州日租界的章程《杭州日本租界續議章程》,規定日本人居留區改為日本專管租界,中國政府修建道路等開支日後由日本人償還。

設立

杭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

甲午戰爭後,日本不僅獲得寶島台灣和二億多兩白銀的賠款外,還獲得了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租界的權利。杭州日租界就是根據1896年9月27日簽訂的《杭州日本租界原議章程十四條》劃定的,這也是日本在華設立租界的第一個章程。據此,劃定杭州武林門外拱宸橋北,運河東岸一帶,自長公橋起至拱宸橋止,作為日本專管租界,總面積為718畝。由於原議章程中中國對日租界的行政管理權、司法權還沒有完全喪失,日本政府要求同清政府繼續交涉。最終又在1897年5月13日簽訂了《杭州日租界續立章程六款》,將行政管理權奪去。但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所謂日本租界乃一片無房屋、無樹木、無道路的沙漠”。特別是由於日方在司法權和管理權上的無理要求,延緩了租界開發,致使“日本租界迄今仍拋棄,未曾有何改善動作”,以致租界“大半近於草原”。1899年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來杭州時,日本租界還“無一間房屋,茫茫荒野僅為雜草所占領。”本來杭州的商場集中在城北,但滬杭鐵路通車後,城東迅速繁榮起來,致使拱宸橋地區變得更為冷落。由於上述原因,很少有人居住在日租界內,1899年在杭州的日本僑民大約有40人,多數居住在城內,極少兩三人住在租界。

經營

租界內的基礎建設也十分缺乏,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與以往的農村沒有什麼差別。日本人本身也將經營重點放在租界以南的公共通商場,日本僑民的洋行、店鋪和住宅也建在這裡。日本人在此興辦戲館、茶館、煙館、菜館及妓館。此後有開辦賭館,形成所謂的“六館”繁榮。其中尤以妓院興盛。到了1929年,當地尚未公開登記的妓館233家,妓女434人。拱宸橋的妓寮成為杭州最大的淫窟。到30年代初,政府禁娼,杭州市內已無公娼,但拱宸橋妓女卻依舊可以懸牌營業。然而日租界仍舊再走下坡路,1930年妓院減少為145所,妓女為145人,1931年又分為減少為101所、117人。面對租界的蕭條狀況,日本人已經喪失信心,不過再過界內的事物,形成了“無形由吾國自管”的局面。

收回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曾經短暫接收了這一無日人居住的租界,但1938年杭州淪陷後,租界重又恢復。不過此時的杭州日租界已經無可救藥,日本也不再做重行振興的努力。只是在界內劃出一片土地,專作殺人的刑場。日本投降後,人們曾在低洼處挖出累累白骨。“汪偽政權”建立後,企圖以收回租界作為遮羞布,加之日美戰爭爆發後,西方各國為爭取中國,紛紛放棄租界,歸還給中國。日本以惺惺作態,在1943年3月將杭州日租界“交還”給汪偽政府,實際上仍舊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才正式收回,結束了這一長在杭州的毒瘤。

交通

拱宸橋有鐵路通往杭州艮山門。

貿易

杭州日租界因為遠離杭州城,始終未能繁榮,絕大部分地段一直是農田和墳墓。

娛樂業

部分日本人前往租界以南的公共通商場,開設大量妓院.1929年達到233家。

現狀

昔日的杭州日租界,今天成了浙江麻紡織廠,沒有留下任何遺蹟。南面的公共通商場,還留下海關建築和當年開闢的馬路以及行道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